簡介
黃鱔養殖是指將個體重 10 - 50 克的鱔種飼養成 100 克以上商品鱔規格的過程。池塘養殖黃鱔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普通農村家庭也可進行庭院養殖,即在房前屋後的土坑、水溝等處進行養殖。
建造黃鱔池
池塘養殖的池體為 40 - 50 平方米磚砌的水泥池,用水泥勾縫以防黃鱔打洞逃逸,池深 1 米左右,形狀因地制宜,以長方形為好。庭院養殖的池體一般應選在避風向陽、水源充沛、靠近住宅的地方,池子面積為 5 - 50 平方米,池深 1 米左右,磚砌水泥抹面池子、三合土池子、土池都行;如果採用土池,則宜在池底、池壁用塑膠薄膜鋪墊,一直鋪到池埂,池埂上再用 15 釐米厚的泥土將塑膠薄膜壓住,無論那種池子,都要做到無縫隙和漏洞,以防黃鱔鑽洞逃逸。
池子頂部要裝一根可伸到池子上面,並可控制水量、呈噴灑狀的進水管。在與進水管對面的池底埋一根排水管,管上再裝一根管子作溢水孔,以控制池內水位。排水口和溢水孔都要安裝欄網或鐵絲網以防黃鱔逃逸。黃鱔為穴居性魚類,在池底鋪上 20 - 30 釐米厚的塘泥或熟土,以便黃鱔挖洞穴居;在池中鋪設亂石塊、樹根壘窩,使黃鱔在石縫和樹根縫隙中生活。放鱔苗前注水 15 - 20 釐米,每平方米用 0.25 公斤生石灰全池消毒,池子消毒後 7 天左右加註新水 5 - 15 釐米,池水不宜過深,一般為 20 - 30 釐米,水淺還有利於黃鱔呼吸。因黃鱔喜有機質較多的微酸性環境,養殖池水pH調至 6.5 - 6.8,適當栽種一些水浮蓮、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其面積不應超過水麵的 50%。
選擇與投放鱔苗
苗種來源有人工繁殖苗或自行收購的天然苗,選擇體表黃色並夾雜斑點、無病無傷、體質健壯的鱔種,規格均勻一致。一般每平方米放養 25 克左右規格的幼鱔 80 - 100 尾。入池前用食鹽 3% 濃度,或高錳酸鉀 10 毫克/升濃度的溶液,浸洗 5 - 10 分鐘,進行鱔體消毒。在放養前一週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對養殖用池進行徹底消毒。如果規格在 20 - 50 克/尾,4 - 5 月放養最好,須按規格大小分開養。
飼養管理
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在人工馴化條件下,也可攝食植物性飼料和配合飼料,有夜間覓食習性。常用餌料以蚯蚓、蝌蚪、蠅蛆、小雜魚、蝦、動物下腳料為主,並可搭配少量新鮮的麥麩、菜葉、瓜果皮等。
鱔種入池 3 天不餵食,使其處於飢餓狀態後,第 4 天待鱔體活動正常後再進行投餌馴化。最初,投飼時間以 19:00 - 20:00 為宜,待訓練得差不多後再每天早上加投一次,夏季以 8:00 - 9:00 為宜、春秋季以 9:00 - 10:00 為宜。投餌前,將黃鱔愛吃的小魚蝦、蠅蛆、蚯蚓、水蚯蚓、螺蚌肉等切碎,分成幾堆放入池內食臺上。投餵量為鱔種總重量的 1%,如能吃完,可再增加一點,投餵量應逐步遞增。待每天攝食量達 3% 時,即吃食正常後,可在上述飼料中摻入一定比例的人工飼料,如魚粉、血粉、蠶蛹粉和少量豆餅、麥麩等。摻入比例:第一天為馴食飼料的 1/5,以後每天增加 1/5,5 - 6 天后可全部投餵人工飼料。
日投餌量與水溫及體重有關,黃鱔的生長溫度為 15 - 30℃,最適溫度為 22 - 28℃,此時乾料投餵量佔體重的 3% - 5%,鮮活料佔體重的 6% - 10%;當水溫低於 15℃ 或高於 30℃ 時應少投或數天投餵一次,並做到“四定”,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餵量一般以傍晚為主,約佔總投量的 70%,上午僅佔 30%。
黃鱔疾病防治
養殖期內要防止水質惡化,保持水質清新,每隔 2 天換新水一次,高溫期適當增加池水深度,天氣悶熱時防止水中缺氧,可採取微流水的注水方法增氧或增設充氣泵增氧,以確保水中供氧。雨季須檢查排水口,以免水位升高黃鱔逃逸,同時注意防暑、防凍,堅持巡塘,做好記錄,發生情況,及時處理。
黃鱔抗病力較強,很少得病,但在放養前期因鱔種在運輸途中受傷,易患水黴病,投放時須做好消毒防病工作,這一工作能決定整個養殖期的成敗,切不可掉以輕心。在養殖期內,要貫徹“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每隔 10 - 15 天用食鹽、漂白粉、生石灰等藥物全池潑灑一次,對水池進行消毒,以確保養殖成功。
篩選與分揀
在飼養過程中,黃鱔的生長速率是不同的。一般在飼養 20 - 30 天后,要進行篩選與分揀飼養,做到儘可能規格相同的黃鱔分入同一池內飼養,儘可能避免出現同一池子內的黃鱔規格差異過大的情況。
捕撈
10 月份後可以起捕出售了,應捕大留小,分批上市。
簡介
黃鱔養殖是指將個體重 10 - 50 克的鱔種飼養成 100 克以上商品鱔規格的過程。池塘養殖黃鱔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普通農村家庭也可進行庭院養殖,即在房前屋後的土坑、水溝等處進行養殖。
建造黃鱔池
池塘養殖的池體為 40 - 50 平方米磚砌的水泥池,用水泥勾縫以防黃鱔打洞逃逸,池深 1 米左右,形狀因地制宜,以長方形為好。庭院養殖的池體一般應選在避風向陽、水源充沛、靠近住宅的地方,池子面積為 5 - 50 平方米,池深 1 米左右,磚砌水泥抹面池子、三合土池子、土池都行;如果採用土池,則宜在池底、池壁用塑膠薄膜鋪墊,一直鋪到池埂,池埂上再用 15 釐米厚的泥土將塑膠薄膜壓住,無論那種池子,都要做到無縫隙和漏洞,以防黃鱔鑽洞逃逸。
池子頂部要裝一根可伸到池子上面,並可控制水量、呈噴灑狀的進水管。在與進水管對面的池底埋一根排水管,管上再裝一根管子作溢水孔,以控制池內水位。排水口和溢水孔都要安裝欄網或鐵絲網以防黃鱔逃逸。黃鱔為穴居性魚類,在池底鋪上 20 - 30 釐米厚的塘泥或熟土,以便黃鱔挖洞穴居;在池中鋪設亂石塊、樹根壘窩,使黃鱔在石縫和樹根縫隙中生活。放鱔苗前注水 15 - 20 釐米,每平方米用 0.25 公斤生石灰全池消毒,池子消毒後 7 天左右加註新水 5 - 15 釐米,池水不宜過深,一般為 20 - 30 釐米,水淺還有利於黃鱔呼吸。因黃鱔喜有機質較多的微酸性環境,養殖池水pH調至 6.5 - 6.8,適當栽種一些水浮蓮、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其面積不應超過水麵的 50%。
選擇與投放鱔苗
苗種來源有人工繁殖苗或自行收購的天然苗,選擇體表黃色並夾雜斑點、無病無傷、體質健壯的鱔種,規格均勻一致。一般每平方米放養 25 克左右規格的幼鱔 80 - 100 尾。入池前用食鹽 3% 濃度,或高錳酸鉀 10 毫克/升濃度的溶液,浸洗 5 - 10 分鐘,進行鱔體消毒。在放養前一週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對養殖用池進行徹底消毒。如果規格在 20 - 50 克/尾,4 - 5 月放養最好,須按規格大小分開養。
飼養管理
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在人工馴化條件下,也可攝食植物性飼料和配合飼料,有夜間覓食習性。常用餌料以蚯蚓、蝌蚪、蠅蛆、小雜魚、蝦、動物下腳料為主,並可搭配少量新鮮的麥麩、菜葉、瓜果皮等。
鱔種入池 3 天不餵食,使其處於飢餓狀態後,第 4 天待鱔體活動正常後再進行投餌馴化。最初,投飼時間以 19:00 - 20:00 為宜,待訓練得差不多後再每天早上加投一次,夏季以 8:00 - 9:00 為宜、春秋季以 9:00 - 10:00 為宜。投餌前,將黃鱔愛吃的小魚蝦、蠅蛆、蚯蚓、水蚯蚓、螺蚌肉等切碎,分成幾堆放入池內食臺上。投餵量為鱔種總重量的 1%,如能吃完,可再增加一點,投餵量應逐步遞增。待每天攝食量達 3% 時,即吃食正常後,可在上述飼料中摻入一定比例的人工飼料,如魚粉、血粉、蠶蛹粉和少量豆餅、麥麩等。摻入比例:第一天為馴食飼料的 1/5,以後每天增加 1/5,5 - 6 天后可全部投餵人工飼料。
日投餌量與水溫及體重有關,黃鱔的生長溫度為 15 - 30℃,最適溫度為 22 - 28℃,此時乾料投餵量佔體重的 3% - 5%,鮮活料佔體重的 6% - 10%;當水溫低於 15℃ 或高於 30℃ 時應少投或數天投餵一次,並做到“四定”,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餵量一般以傍晚為主,約佔總投量的 70%,上午僅佔 30%。
黃鱔疾病防治
養殖期內要防止水質惡化,保持水質清新,每隔 2 天換新水一次,高溫期適當增加池水深度,天氣悶熱時防止水中缺氧,可採取微流水的注水方法增氧或增設充氣泵增氧,以確保水中供氧。雨季須檢查排水口,以免水位升高黃鱔逃逸,同時注意防暑、防凍,堅持巡塘,做好記錄,發生情況,及時處理。
黃鱔抗病力較強,很少得病,但在放養前期因鱔種在運輸途中受傷,易患水黴病,投放時須做好消毒防病工作,這一工作能決定整個養殖期的成敗,切不可掉以輕心。在養殖期內,要貫徹“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每隔 10 - 15 天用食鹽、漂白粉、生石灰等藥物全池潑灑一次,對水池進行消毒,以確保養殖成功。
篩選與分揀
在飼養過程中,黃鱔的生長速率是不同的。一般在飼養 20 - 30 天后,要進行篩選與分揀飼養,做到儘可能規格相同的黃鱔分入同一池內飼養,儘可能避免出現同一池子內的黃鱔規格差異過大的情況。
捕撈
10 月份後可以起捕出售了,應捕大留小,分批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