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944156349474

    東北平原分為三塊,遼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遼河平原農業社會為主,兼有少量漁獵。

    松嫩平原與三江平原以漁獵採集為主,並有少量農耕。

    氣候寒冷並非是古代東北農業主要集中在遼河平原的主要原因。遼河平原冬季並不比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溫暖多少,最低溫度可以達到零下三十度。但是遼河平原在春秋戰國就進入了農業社會,松嫩平原直到清代才開始向農業社會轉變,三江平原直到建國後才得到大規模開發。而且東北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炎熱多雨,氣溫可以達到近三十度,足以進行農耕。

    西伯利亞冬季氣溫可達零下四十到六十度,遠比東北冷。可是人類在2萬年前就在西伯利亞生活了,並由西伯利亞進入美洲。因為兩萬年前,人類就學會用獸骨為針,獸皮為原料製作衣服與靴子。從史前西伯利亞遺址來看,當地獵人們的生活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貧窮,反而相當富足。許多墓地中有毛皮衣服,靴子,武器,手工製品等陪葬品。因為史前西伯利亞有猛獁象活動,可以提供大量肉食(史前從西歐到西伯利亞都有以猛獁象為主要獵物的獵象部落)。而且寒冷是天然的殺菌劑,獵人們並不擔心食物變質,可以放心地將剩餘肉類儲存起來以渡過災年。直到猛獁象滅絕後,當地漁獵部落才陷入貧困。

    相比於西伯利亞,東北降水更加豐富,更適合漁獵,因而人口更加密集。這些部落有時會因為人口壓力,氣候變化從事一定農耕,但是農耕很少成為主流。司馬遷認為遼東雖然氣候寒冷,但地廣人稀,有漁鹽捕獵之利,當地人生活相對富足。

    因而,古代農民生活水平並不總是高於獵人與採集者。一般情況下,漁獵採集族群並沒有向農業社會轉變的動力。(許多人類學家認為,農業革命後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是下降的。)

    《全球通史》第二章這樣描述

    如果有關植物生長的基本原理早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千年前就已為人類所知道,那麼,為什麼還要推遲如此之久才付諸實踐呢?一個原因是,缺乏這樣做的動力。與我們通常設想的相反,靠捕捉小動物為生的原始人在正常情況下過的並不是受飢捱餓的生活。他們從來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長超出食物來源所許可的範圍。相反,倒是採取墮胎、停止哺乳和殺死新生嬰兒等辦法來降低自己的人口數,以度過一年中食物來源不足的月份。因而,狩獵社會能在供求平衡的狀態下舒舒服服地過上數千年而未生長出一種要求根本變革的推動力。在正常情況下,原始人不僅有充足的食物,而且還有大量的空閒時間。只要狩獵到足夠的動物,採集到足夠的植物果實,他們就不再有任何進一步工作的動機。有位權威人士說,"大量的資料表明,狩獵、採集者不僅有充足的食物,還享有大量的空閒時間,而且事實上,比現代產業工人、農業工人、甚至考古學教授所享有的還要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問題自然不再是人類為什麼要長期地過漁獵、採集生活,而是為什麼不再過這種生活。

    東北漁獵部族很少有動力,開墾耕地,進行農耕。

    農業能夠取代漁獵採集的重要動力是農民因為人口壓力,不斷開墾土地。

    戰國末,遼東人口可能僅有十萬左右,其中大部分居住在襄平(今遼陽)附近。襄平城以西幾十裡外就是遼澤,遼澤是古代關東大沼澤,以遼河為中心,最寬二百里,長千里,難以開發。襄平城以東幾十裡是遼東丘陵,綿延百里,部族林立。古代在山區中建立統治極為困難,即使到了明清,湘西、鄂西、川渝與雲貴山區中依然存在許多不向中央政府納稅的族群。1573年,明王朝調兵十四萬,進攻宜賓地區的僰人,歷時半年,攻克僰人最後的堡壘九絲城,才開始在當地山區建立統治。遼東丘陵也是如此,建州女真大本營赫圖阿拉城就建立在遼東丘陵中。赫圖阿拉城幾十公里外,是當年高句麗人的紇升骨城遺址。紇升骨城是高句麗人建立的第一個城市,也是高句麗最早的首都。高句麗人發源於長白山脈與遼東丘陵,習慣依山建城,在山上建立山城堡壘,在山下建立供經貿的市區,紇升骨城,丸都城,平壤城(就是今天的北韓首都)皆如此。

    所以古代關東情況是這樣的。遼河平原以東是千里遼澤,阻礙關東與關內交流。遼河平原以西是遼東丘陵,是各個山區部族領地。遼河平原以北是北方漁獵部族領地,西北方草原是遊牧民族領地。向北開墾耕地,會遭到山區、林區與草原三個方向不同族群攻擊。這與烏克蘭平原很晚才得到開發的原因相似,烏克蘭平原長期是東歐遊牧民族領地,在烏克蘭開墾耕地會遭到遊牧民族劫掠。直到十八世紀,俄國軍事力量壓倒了韃靼人,烏克蘭平原才得到大規模開發,成為俄國糧倉。

    另外,戰爭破壞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比如,金代黃龍府(今長春市)附近,女真人已經開始向農業社會轉化了,但是蒙古入侵,殺死了大量人口,當地部族又回到了漁獵狀態。公孫氏,高句麗,渤海國,遼國等的滅亡都使得不少農業區重新轉入漁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電是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