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玖天茗品
-
2 # 孤鸞迴響
詩人自殺有兩種,
一種是看透世間,覺得自己的使命完成了,對世間了無牽掛,活著也行,死了也行。這種有點和尚道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感覺,世間再無留戀處,世間再無可留處。世間再無我可以住世的藉口,我的價值和願望已經達成,我毫無遺憾。這種是精神的超脫,精神不死,肉體消亡。功成名就,精神在世間流傳不朽。
第二種就是心裡有怨恨,或不甘,或失望,或衝動,志願相違而不能順心。詩人古代稱為遷客騷人。詩人一般感情都比較細膩,比較敏感,異於常人。對世間觀察特別敏感,所以這種人一般不太成熟,像溫室的花朵。經歷過暴風雨,活下來,就成就了,但很多都是在暴風雨中消亡的,要麼是為情所傷,要麼是仕路難通,要麼是與人不相容
總之有理由活著,他肯定不會死。
附清靜經一段,與有緣人共習之
-
3 # 文藝範兒的Jennies
詩人一般是比較敏感,並且感情比較豐富的創作者。詩歌當中湧現的經常是一時的激情噴湧。古人說,文章憎命達。詩人的這種性格的不穩定性,很多時候也決定了他們在人生重大抉擇面前的感性認知和情緒化。他們的人生,充滿了波瀾和波折,因此也深埋了某種悲劇性的種子。到一個特定的事件面前,內心衝突到達了極點,就可能走上絕路。望採納!
-
4 # 小哲9000
在浩瀚的宇宙中,力的守恆是亙古不變的。
詩人的觀點和思想,用量子力學來分析也是像他們的作品一樣是切實存在的作用力!
一種力的作用必須有另一種反作用力來使它平衡。詩人的作品發表,讀者用贊同或者反對的觀點和他交流來達到平衡。
但是,當作者的作用力(作品和觀點)達到一個高度水平,而讀者的反作用力(對作品的觀點)不能起上作用,當這種作用力越積越多不能釋放時,它就會爆發出來走向遠方,去尋找它的反作用力!
-
5 # 一粒星塵HK
其實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不能一概而論;現代社會當中自殺的原因大多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問題。
說到當代詩人自殺第一想到的就是海子,海子原名査海生,是一個抒情詩人。他的每一首詩都讓人印象深刻,大都略帶傷感且細膩。海子曾說過,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紅色,都是用血浸泡過的,都是經過了火烙後生成的。他的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被收錄於中學課本,還有一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以及各類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教材。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海子的摯友西川說要探究海子自殺的原因,不能不談到他的性格。他純潔,簡單,偏執,倔強,敏感,有時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說,作為海子自殺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愛情生活或許是最重要的。在自殺前的那個星期五,海子見到了他初戀女友,這個女孩子1987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在做學生時喜歡海子的詩。她是海子一生所深愛的人,海子為她寫過許多愛情詩,發起瘋來一封情書可以寫到兩萬字以上。至於他們到底是因為什麼分手的,西川不得而知。
回覆列表
詩歌創作本身並不是一個人自殺的直接誘因,就像你不能把遺書等同於他自殺的原因。如果把詩歌自身看做詩人的一種獨白,你需要謹慎地分辨裡面還有多少欺騙性的因素,因為激情的造物從來都不是真實的。指望詩人一五一十講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不可能的。
同時,從讀者層面來說,他之所以讀一首詩歌,是出於審美的需要而非獵奇的需要。我覺得想透過這些東西,去圍觀一個生命的隕落的做法,對於這個生命來說缺乏尊重。當然,有些事情是無可避免的,譬如詩人的悲劇性的終結與詩歌的解讀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聯絡。
那麼,這裡面涉及到的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關於詩歌的解讀是否要涉及詩人的經歷本身呢?
我只能給出一個粗糙的理解:
文字依然是獨立於作者自身的,也就是說,不論怎麼談論這個話題,我們都跳不過文字本身。文字作為經驗的產物,置於原有的情境之中可以啟用經驗內在的生命,我們透過文字的語境把握它誕生的環境,這點非常重要。一旦脫離開詩人的生平,你會發現很多詩歌自身的力量都會受到削弱,它必須以其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特殊性來強化對於普遍性的訴求,一旦脫離開其自身的稟賦,它就會變得庸俗不堪。
同時,詩歌自身是痛苦的產物,而不是痛苦的根源。確實,很多時候文學作品對於某些陰暗事物的描寫引發了讀者心理的不適。但是審美本身來說並不是為了審視醜陋和噁心,不能引發反思的東西很難具有力量。需要謹慎地區分詩人的終結與詩歌的終結,把詩人悲劇性的失敗等同於他詩歌自身的失敗,這種評價有失公允。文本當中包含著那些內在的自我毀滅的因素,會透過他的行為被進一步強化,使我們能夠感受得到那些震懾人心的東西。我不指明任何一位自殺的詩人。你可以試著從詩歌當中感受純粹的痛苦(並非劇烈的痛苦),並進而對於他豐富的內心,他的追求產生欽佩。你看,那些洋溢的激情,那些生活的種種可能。
這就是《哲學之詩》的序言中所說:
詩構建了某種體驗,讓我們把生命中的痛苦轉化成為了某種“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