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尚育兒圈子
-
2 # 夢夢之心
中秋假期這幾天,帶著小拍和寧寧去了海邊,剛學會游泳的小拍興奮得不得了。
海邊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有的專注地玩著沙,有的興奮地踩著浪花,突然傳來一陣刺耳的尖叫聲。
我急忙循聲望去,原來是不遠處有個兩歲左右的孩子,戴著游泳圈,正在拒絕被他爸爸強扔下水。他掙扎著,用盡全身力氣想抱緊爸爸的大腿,對翻滾的小海浪充滿了恐懼。
“怕什麼怕?你不是戴了游泳圈嗎?這裡水很淺的!”年輕爸爸邊說著邊想方設法掙脫孩子的手,持續了幾秒,卻沒想惹來孩子的嚎啕大哭。
爸爸頂不住周邊投來的異樣目光了,只好抱起還在哭泣的孩子走回沙灘帶著怒氣地說:“沒見過你這麼膽小的!”
她的恐懼需要我的接納和陪伴
看著他們逐漸遠去的背影,我有些感慨。小拍也是一直怕水的。不論是去游泳池,還是海邊,她都是穿著心愛的游泳衣,坐在岸邊認真地看著小夥伴們玩——堅決不下水。
我既擔心她,又想鼓勵她,還怕打擾她,只好在不遠處看著她。她若是願意和我聊兩句,我就走近一點;她要是和小夥伴搭訕,我就稍微走遠一些。
她去年是參加過游泳班的,但第一堂課結束之後,她委屈地對我說:“因為教練強按我的頭潛水,搞得我很害怕!”
後面幾節課,她都是坐在岸邊混過去的,我心裡當然是失望的,但依然抱抱她說:“嗯,如果教練這樣對我,媽媽也會害怕的……那咱們以後不學了?”小拍點點頭。
實際上今年夏天,我又動了給小拍報游泳班的心思。和她商量著,她有些猶豫,最後說:“媽媽要答應我,第一,不準任何人逼我潛水,第二,媽媽要陪我一起,我才去。”我答應她了,理解她的恐懼需要我的陪伴。
我本來已經做好了花錢打水漂的準備,卻怎麼也沒有想到,這次她才去上了兩節課,就已經學會換氣和潛水了——真的沒人逼她。
她好像突然變成了一個對水無所畏懼的女孩,我彷彿看見,以前那些個在岸邊小心翼翼的身影,被她標準的划水動作非常果敢地按下水去。
我那時只是溫柔地笑笑,心裡卻是潮水澎拜。女兒終於邁過了這麼多年對水的莫名恐懼,當媽的怎會不激動?
腦海中浮現的是小拍去年那張沮喪的臉,而我忍住評判、說教的衝動,全盤接納了孩子委屈、害怕的情緒感受,試著理解她做出的一系列應對恐懼的行為,默默陪伴著她。
事實證明,我還是做對了。
轉移注意力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尤其是對某樣事物長久的消極反應?
很多時候,我們都顯得有些“急功近利”。孩子一哭,就希望他能立即停止;孩子一怕,就希望他能馬上不怕;孩子一鬧,就希望他立馬聽話……
而給孩子設定的停止鍵永遠是“別哭別哭”“不怕不怕”,不論你是溫柔還是粗暴地按住這個鍵,但對孩子都好像無濟於事。我們只好用“大招”——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忘記這件事。
也許我們還會安慰自己,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可還是有很多人,因為小時候害怕某樣東西,到了成年,依然害怕。
我有一個朋友,害怕雞頭。每次飯局端上白切雞什麼的,只要有雞頭,她一看見都會尖叫著跳到椅子上。
我們剛開始還覺得她矯情,30多歲當媽的人啦,就有這麼怕?後來發現,她是真的怕,毫不誇張,已經成了某種條件發射了。
直到她跟我們說,小時候被雞啄過,害怕一切雞頭,我突然就理解了。她一直沒有得到直面這件事的勇氣和機會,以為逃避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可沒想到,這種恐懼的創傷已經深深植入了她內心深處,這根刺再也拔不出來了。
恐懼其實和年齡無關,孩子大了,並不一定就不害怕了。心理學家李雪曾說過:“創傷形成越早,痛苦越大,療愈越難。”
時間雖然是最好的良藥,卻對有些負面情緒的創傷無能為力。
把未知的體驗轉化成確定的語言
要療愈創傷,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不要讓它變成“創傷”。
人們很多負面情緒是因為對未知的世界感到恐懼、擔憂和焦慮,孩子也不例外。
媽媽要上班,他哭得撕心裂肺,以為媽媽會消失;外面在打雷,他嚇得直哆嗦,不明白是什麼聲音;他做了噩夢,從睡夢中驚醒大哭,完全不知所措。
我的一個好友,每天上班和孩子都要上演一場“生死離別”,終於有一天,她決定帶著孩子去上班。
她向孩子一一介紹,媽媽的同事,媽媽的辦公桌,媽媽的電腦,媽媽的檔案,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了孩子的腦海裡,他終於懂得了“媽媽上班”是到了這樣一個地方,不是消失不見,更不是不要他了。
孩子那種未知的害怕體驗,得到了一個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的東西,一切都變得確定而有安全感。
漸漸地,他雖然每次依然不捨得和媽媽分開,但他不再用那麼激烈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變得能夠承受這種分離了。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比昂在他的“阿爾法功能”理論裡,提到了情感的分類,他把情感分成了“可以承受的情感體驗”和“難以承受的情感體驗”。好的父母可以作為孩子的情感體驗的容器,並且把孩子不能承受的那些情感體驗給予概念化,然後再將這些容易消化的內容返回給孩子。
孩子遇到這種情緒體驗,常常需要父母提供一個穩定的容器來過渡,我們在容器裡將孩子的情緒轉化成具象的語言,確定的物質,再陪伴著將資訊返回給孩子,他也逐漸變得能夠消化這些負面情緒了。
容器的環境是我們的支援、理解和接納,不否定孩子的任何一種感受,才能得到孩子的充分信任,他也才願意在我們給予的容器中得到充分的釋放,逐漸擴大自己的情感空間。
不信你試試看,如果你的孩子害怕打雷,抱著他說:“媽媽也聽見這個聲音了,的確很嚇人,媽媽就陪在你身旁。”
當孩子平靜一些之後,還可以解釋他的情緒體驗:“這個聲音名字叫打雷,是很高很遠的空氣變熱之後爆炸的聲音,不會傷害到我們的。”這遠比單純對孩子說“媽媽在,別怕”而有用得多。
每每在醫院聽見孩子因為打針而拼勁全力哭喊的聲音,我的心都會擰成一塊,很痛。
這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這些年我很少走進電影院,血腥、暴力和夾雜著巨大聲響的鏡頭,我都非常恐懼沒法看下去,即使在電影院,也只能中途退場。有一天無意中聽到媽媽說,她大約在我一歲多的時候抱著我去看電影,剛一進電影院我就被嚇得大哭。據我媽說,那正是兩個大漢打鬥的場景,而我被嚇得哇哇大哭。
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只要有血腥或者暴力的場景,多麼好看的電影我都不願意去。而且,即使去看電影,我必須在電影開始前坐到最後排的位置上,因為我沒法接受中途進場,更不敢從打鬥的螢幕前經過……
每個孩子的情緒都應該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他們才會在情緒面前變得越來越強大。
終有一天,他們需要獨自面對生命中的困難和坎坷,會不會和負面情緒自處,其實就取決於我們如今怎樣對待他的哭泣。
你看不到我,我卻未曾遠離過你。 複製關注
-
3 # 新知傳習閣
這個問題應該從幾方面回答
一、幼兒成長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0到7歲,跟母親在一起,享受學會表達和接受愛,瞭解內部世界|。
第二階段,7到12歲,跟父親在一起,享受安全感,學會對外交流,瞭解外部世界。
第三階段,進入獨立階段,尋找自我,自主溶入社會和家庭。
二、孩子的成長是從對自然和社會的恐懼中走出來,尋找安全與危險的臨界點,建立自我認知的世界。
因此對孩子恐懼的運動,要多鼓勵,讓他們積極溶入自然和社會,接納並熱愛社交和運動。
三、瞭解孩子成長的特點,並給予適當的支援,可以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走出恐懼、不安全、依賴的空間,走向進取、開放、合作的世界,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
4 # 像風一樣吹過4
我覺得家長應該多鼓勵鼓勵孩子,而不是去勉強他做,這樣只會試的其反!
孩子有時候總有一些“不敢”的行為,不敢見陌生人,不敢在他人面前表達自己,不敢說話,不敢一個人睡。面對孩子的這些“不敢”行為,家長總是會語重心長或者想方設法地鼓勵孩子勇敢一點。小編告訴你,在這個孩子“不敢”的過程中,家長有6件事是不宜做的。
1、出口否定句
一些父母對於孩子所表現的不敢行為,難免會認為是孩子是害羞,甚至怯懦。看著其他的孩子嘰嘰喳喳地和別人說話,或者大膽地在大人面前吹奏樂器,家長就對自己孩子這也不敢那也不敢的行為感到惱怒。
2、以“媽媽不愛你了”刺激
對於孩子說“媽媽我怕”、“媽媽我不敢”,一些家長便會以“你再這樣子,媽媽就不愛你了”來刺激威脅孩子。孩子年齡小,他們不懂得分清父母話語的真假,他們認為爸媽說的話都是真的,因此就會有一種感受就是媽媽真的不愛我了。像這樣媽媽的無意識的一時嘴快,會使得孩子心理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他們很害怕家長會因此而不愛他,使得孩子一直患得患失,或者強迫自己“勇敢”去做媽媽喜歡他做的事情。
家長平常要注意和孩子說話的內容,或許你只是開個玩笑,但是寶寶信以為真便會對他的心理造成壓力。而且類似這樣的話,其實潛意思就是你這樣做媽媽才愛你。這樣容易讓寶寶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父母無條件的愛才能讓孩子時刻感受安全感,寶寶才會變得更加的勇敢積極。
3、常跟別人比較
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脆弱的,如果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他比,他會更加抬不起頭來,甚至將委屈乃至恨轉移到別人家的孩子身上。
因此,我們要學會做一個明智的家長,學會給孩子正面的肯定,當孩子表示自己不敢做時,父母要對孩子滿懷信心,對孩子說“你能行”,父母肯定的眼神會讓孩子感到信心十足。家長們也要改變總愛橫比的思維定勢。多點發現孩子的優點,學會賞識孩子,多對孩子進行鼓勵讚揚,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家長要及時肯定孩子。
4、硬推孩子上臺
一些強勢的家長認為孩子不敢做,就逼他,認為有壓力才能發揮出孩子潛能。但其實強扭的瓜不甜,家長越是逼迫孩子去做,孩子越是心理上有牴觸的思想。即使這次孩子是成功地被你硬推上臺了,但是他心裡面還是一萬個不願意,這種消極的體驗使得他下次更是戰戰兢兢,更加逃避上臺表演,孩子變得更加的不自信。
大人都有自己不敢不願意的事,更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小孩子。如果孩子真的不願意上臺去演說或者表演,家長就不要強迫孩子,更不要因此而責罵孩子是膽小鬼,給孩子多一份寬容。媽媽應該學會說,“寶寶不敢沒關係,媽媽依然愛你”讓孩子感覺到即使自己是“不聽話”的,但是父母還是愛自己,尊重自己的決定的。家長多一點的寬容與鼓勵,孩子更自尊自信,總有一天能夠自信滿滿地站上舞臺,讓你驕傲。
5、不給“再試一下”的機會
孩子在某次幼兒園活動中不敢上臺表演,家長就覺得自己的寶寶是比較內斂害羞的人,不太敢當眾表現自己。為了“尊重”孩子的決定,避免老師再次“勉強”孩子去做一些表演的活動,家長便叮囑老師儘量少給機會孩子,免得孩子為難。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不是最好教育方式。
小編一再強調要尊重個性,不要勉強孩子不喜歡的事情,但是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上。或許寶寶只是一時氣話,或者一時提不上勇氣,並不代表寶寶下次不願意,或者是不喜歡做這樣的事情。家長的“一意孤行”或許就斷了孩子很多鍛鍊學習的機會了。
因此,小編認為,家長可以多和孩子溝通,瞭解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性格,那一次的不敢是什麼原因,如果只是偶發性的,那麼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說,對於自己喜歡做的,下次一定要抓住機會去表現自己;如果孩子說不出具體的原因,那麼家長也應該多鼓勵給孩子“再試一下”的機會,或許下一次,你家寶寶就會給你一份滿意的“答卷”。
6、懷疑孩子的理由
一些家長即使獲得了孩子的答覆,但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覺得寶寶在撒謊,明明是寶寶膽怯害怕卻回答說是自己身體不舒服。即使如此,家長也不要戳穿孩子的“掩飾”,畢竟孩子也有自己不願說的理由,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因此不要對孩子太過較真,抓著寶寶的小辮子不放。
如果你家孩子願意跟你敞開心扉,就請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話並相信他說的理由把!在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是真誠、信任。讓寶寶能夠充分地感受父母的愛,建立對父母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寶寶自然會將自己心裡面的真實想法跟你說,父母不要對孩子不正確的觀念和思想評判好壞或者給予過多的指責,不然孩子以後有什麼都不敢跟你們說了。
-
5 # 落葉無聲new
夏天到了,媽媽們開始帶小孩出門游泳鍛鍊,但是,令很多媽媽感到煩惱的是,寶寶一到泳池邊就哭鬧抗拒,不願意進水游泳。那麼,如果寶寶抗拒游泳,媽媽們該怎麼辦呢?寶寶為什麼會害怕游泳呢?
寶寶害怕游泳的原因溺愛
胎兒生活在羊水中所有新生兒是沒有怕水的。大一點的孩子怕水是由於對孩子長時間溺愛形成的。
膽怯
嬰幼兒哭一般是怕水膽怯的表現,膽怯是一種負面的心理表現,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這種孩子比不怕水的孩子更需要游泳,而且這種孩子游泳獲得的是健康和心理上的雙重收穫。因此家長必須輔助孩子改變這種狀況。
水中和空間是考驗人膽量的重要標誌,如果孩子不怕上天入水那麼孩子的膽量一定是大的,因此就是要透過游泳來改變孩子怕水的毛病。
解決方法:
a、同家長交流,讓家長明白糾正孩子怕水的重要性,並且瞭解孩子怕水的原因
b、讓孩子玩水;例如坐在游泳池邊上用腿打水、在家中浴缸淺水中玩等等
C、同幾個膽子大的孩子一起在水中玩耍
d、時間由幾分鐘逐步增加到十幾分鍾
E、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進行戲水
f、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改變過分溺愛孩子的習慣
回覆列表
“恐懼”大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但是,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呢?大約是來對“未知”的害怕吧。當我們一次次戰勝了害怕,慢慢獲得了勇敢的力量,我們才算真正地長大啦!本期專欄,我們推薦的圖畫書都和害怕有關,也是相當經典的圖畫書,看了這些“第一次”、“好可怕”的故事,你會不會再也不害怕了呢?
《咬人大王布奇奇》
布奇奇·巴克爾來我家,是天下最糟糕的事情。布奇奇就是那個拽我頭髮、撕我書的夥。她討厭我的寵物蜥蜴——大塊頭。還說我是烏龜,而她是專吃烏龜的布奇奇龍。我真的覺得她好可怕!哦天哪,她還要來我家住!這可怎麼辦?幸好有媽媽幫我,出了一個聰明的主意……我再也不怕布奇奇了!
《咬人大王布奇奇》是一本暢銷的教小朋友如何面對問題、運用智慧解決問題的圖畫書。好多家長看後大呼過癮,智慧的確是化解危機的最好方法!
網友媽媽小貼士 總會遇到霸道的孩子,家長和孩子該如何應對?在這本書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我女兒屬於膽小乖巧型的,她很愛看這本書,也許能從中得到些方法和安慰。此外,這本書還能教會孩子怎樣才能更有自信,以及怎麼保護自己,很不錯。
《第五個》
五個殘缺不全的玩具一個光線昏暗的房間裡等待著,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消失在門後,又煥然一新地走出來。排在第五個的小木偶越來越害怕,門後面到底是什麼呢?本書巧妙構思,設計了一出謎語般的故事,最後的答案令人會心一笑,幽默地反映出孩子怕見醫生的普遍心理,幫助孩子克服對黑暗的恐懼。
網友媽媽小貼士 孩子真的很適合這種直觀的感受,比跟她講很多的大道理都強。感覺自己童年時對於未知的東西也很恐懼,但這樣的感受通常很容易被大人忽視。如果我小時候能讀到這本書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