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起點。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時期民間已使用干支紀年。延至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紀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頒行於全國。爾後各朝各代,實行年號紀年之外,並以干支法作為紀年,沿行不廢。中國先秦素有“改正朔”的傳統,即皇帝以頒令的形式決定歲首。據《禮記·大傳》雲:“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曰:“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所建也。周子,殷醜,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傳說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傳統,商以建醜為正,周以建子為正,秦統一天下後,繼承此傳統,以建亥(十月)為始。漢初沿襲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確立於武帝時期。
太初元年(104BC.),漢朝改用《太初曆》,使用建寅為正,即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同年,武帝創立年號制度,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號紀年替代帝王在位紀年,改變了中國古代的紀年方式。年號制度行用後,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變革,後世統治者極少改歲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號,遂成為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慣例。至此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歷——漢歷(農曆)所採用得干支紀年方法,與皇帝年號紀年一樣以新年正月朔(元旦)為開始。天干地支紀年法一般指干支紀年。干支(gānzhī)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週,週而復始,迴圈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叫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天干地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起點。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時期民間已使用干支紀年。延至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紀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頒行於全國。爾後各朝各代,實行年號紀年之外,並以干支法作為紀年,沿行不廢。中國先秦素有“改正朔”的傳統,即皇帝以頒令的形式決定歲首。據《禮記·大傳》雲:“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曰:“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所建也。周子,殷醜,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傳說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傳統,商以建醜為正,周以建子為正,秦統一天下後,繼承此傳統,以建亥(十月)為始。漢初沿襲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確立於武帝時期。
太初元年(104BC.),漢朝改用《太初曆》,使用建寅為正,即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同年,武帝創立年號制度,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號紀年替代帝王在位紀年,改變了中國古代的紀年方式。年號制度行用後,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變革,後世統治者極少改歲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號,遂成為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慣例。至此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歷——漢歷(農曆)所採用得干支紀年方法,與皇帝年號紀年一樣以新年正月朔(元旦)為開始。天干地支紀年法一般指干支紀年。干支(gānzhī)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週,週而復始,迴圈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叫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叫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