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錄》說:“人家用你一分錢,一定要他歸還十釐,便是刻薄;幫人家做了一件事,說了一句話,就要回報,便是刻薄;治罪應該是十杖,定要一杖也不饒,便是刻薄;與親屬相處,在道理上定要論個是非曲直,便是刻薄。刻薄,就是一點餘地也不留,再一過分,就變成惡行了。”有人問題:“親屬如何不論曲直?”答道:“如果親屬間論曲直,就和過路的人沒什麼兩樣了。人們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在家庭中相處而使倫理周全了。”《願體集》說:“不要因為小的嫌隙疏遠重要的親戚。不要因為新的怨忿忘了往日的恩情。”又說:“遠房和窮困的親戚,能夠收留贍養,是非常大的善舉。若把他們當作奴隸看待,一點兒沒有禮貌,反而傷了自己的元氣。”溫節孝說:“但願親戚們都很富足,只有我自己貧窮生活。如果讓一家富足,九族人忍受飢寒,是最大的缺陷地方。不能忍受恥辱就不能在親戚間周旋。親友們只看自己的能力,隨緣答應他的請求;窮的親眷給他一兩便宜,才能消除譏諷讒言。”又說:“富家兄弟,各立門戶,最容易產生嫌隙;經常在一起喝酒,又不經常見面,也是遠離讒言嫌隙的好辦法。”皇甫謐幼年時,被嬸母收養。嬸母見他不學習,嘆息道:“昔日孟母因三遷讓兒子成名,曾子因殺豬讓兒子明白道理,難道只有我住在一個不好的環境嗎?你又是怎樣的愚蠢啊!你修養道德、踏實學習只會對你自己帶來好處,於我能有什麼好處呢?”接著對他哭泣,皇甫謐因而感激。在鄉里進行學習,遇到人就去請教,沒有一天間斷。宋朝燕泰肅王,輕易浪費錢財,大肆鋪張。提前支取材料錢財,多到幾年。宋仁宗下旨給他的有多次了。御史沈邈認為不可以用常例來供應他的貪得無厭。仁宗說:“御史錯了!當年太宗皇帝有八個兒子,現在只剩下燕泰肅王一人了。這是先帝的弟弟,我的叔父。我經常恨不得把全天下的東西都拿來供養他,幾年的錢財,何必計較呢?”《迪吉錄》說:“公婆、伯叔、妯娌,都是別人合在一起的稱呼,不是天然就形成的。所以會輕易地割捨恩情,積下怨恨。不知我既然進了別人家門,就一直和這家人生活在一起了。那麼這家中的親朋好友,就是我的親朋好友;我對待公婆的情形,就是以後兒女對待我的情形;我對待大伯子、小叔子和妯娌們的地方,也正是我兒媳婦以後在家中處事的方法。每天和人親厚,好恩情,好禮數,難道不快活?整天和人作對,紅著臉,吵著嘴,懊惱爭競,有啥好趣味?只不過心胸開闊些,時常忍耐些,便宜出讓些,就大家合好了。我用好意對待人家,人家心裡會清楚;一時不知道,過後必然知道;即使過後還不知道,旁觀的親友,感戴我的大德,也會對我親愛恭敬。只要實心實意去相敬相愛,時間長了自然能感動他人。不能認為我有了好意,別人就得報答我;一旦見不到報答,就抱怨說我的好意沒有什麼作用。以前有一姓蘇的人家,最小的弟媳婦姓崔。蘇家兄弟五人,已經有四個娶妻了。各人因為女僕的話而經常發生爭執。少娣剛出嫁時,姻親朋友都很擔憂。少娣說:“樹木石頭,鳥類動物,我不能把它們怎樣,世上還有不可相處的人嗎?”對待四位嫂子,態度很恭敬。嫂子們有什麼欠缺,少娣說:“我那兒有。”就拿來送給她。婆婆有什麼讓嫂子們乾的活,都互相瞪眼,誰也不動,少娣說:“我是後來的應當勞動,讓我幹吧。”孃家有什麼水果之類的東西送來,就召集兒子和侄子們一塊兒分吃。嫂子們各以怨言告訴少娣,少娣總是笑而不答。少娣的女僕把嫂子們的話來學說,少娣總是不理睬。曾經穿著錦衣抱嫂子的兒子,正好小孩尿了。嫂子急忙去接孩子,少娣說:“別太急,怕驚嚇了孩子。”一點兒沒有愛惜衣裳的意思。一年過去了,四位嫂子在一起相互說道:“我們這位弟媳婦太賢惠了,相比之下我們就不是人了。為什麼我們要做這牛馬不如的事情,而讓其他人恥笑呢?”於是大家更加和睦,終生沒有怨言。呂氏說:“治理天下容易而治家難,治家容易而妯娌相處難。自家多佔些便宜,互相推諉不幹活,喜歡造謠生事,愛好打聽別人隱秘,這也是人的常情。但也是從對方的不好行為開始,到我去學她結束。如果說你有多次相爭,我有多次相讓,天下哪裡還貪婪的人?假若你一再發怒,我始終微笑,天下哪裡還有兇惡的人?只有賢惠的人才去引導別人向我學習美德,不賢惠的人就自己向別人學習惡行。我對蘇小娣心裡很是佩服。”《椒山遺囑》說:“應尾的媳婦是讀書人家的閨女,應箕的媳婦是官宦人家的閨女,這最難相處了。應尾,要教導你媳婦,把兄弟媳婦當作親妹妹一樣看待,不要因為她是官宦的女兒,就氣不過去妒忌她。應箕,要教導你媳婦,對嫂子要像對親姐一樣敬重。穿衣服,戴首飾,不要太華麗,你嫂子見了,口裡雖然不說,心裡也會有幾分不耐煩,自然就會產生嫌隙了。四季的衣服,遇到出門時,妯娌兩個要穿一樣,兄弟兩個也要穿一樣。”鄒媖,是宋朝一個人後母的女兒。這個人娶妻荊氏,後母很討厭她,經常不給她飯吃,鄒媖私下裡用自己的飯賙濟她。後母如果讓荊氏幹活,鄒媖一定和她一起幹。荊氏有什麼過失,鄒媖不讓荊氏知道,先把罪名攬到自己的頭上。後母每次責打荊氏時,鄒媖一定跪在地上哭泣道:“難道女兒他日不做人家的媳婦嗎?有一個這樣的婆婆,母親心裡會快活嗎?為什麼讓嫂嫂的父母每天為女兒擔憂呢?”後母大怒,要用竹板打她,鄒媖說道:“我願為嫂嫂承受,嫂嫂無罪,希望你慢慢調查。”終於規勸母親變得慈愛。
《日錄》說:“人家用你一分錢,一定要他歸還十釐,便是刻薄;幫人家做了一件事,說了一句話,就要回報,便是刻薄;治罪應該是十杖,定要一杖也不饒,便是刻薄;與親屬相處,在道理上定要論個是非曲直,便是刻薄。刻薄,就是一點餘地也不留,再一過分,就變成惡行了。”有人問題:“親屬如何不論曲直?”答道:“如果親屬間論曲直,就和過路的人沒什麼兩樣了。人們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在家庭中相處而使倫理周全了。”《願體集》說:“不要因為小的嫌隙疏遠重要的親戚。不要因為新的怨忿忘了往日的恩情。”又說:“遠房和窮困的親戚,能夠收留贍養,是非常大的善舉。若把他們當作奴隸看待,一點兒沒有禮貌,反而傷了自己的元氣。”溫節孝說:“但願親戚們都很富足,只有我自己貧窮生活。如果讓一家富足,九族人忍受飢寒,是最大的缺陷地方。不能忍受恥辱就不能在親戚間周旋。親友們只看自己的能力,隨緣答應他的請求;窮的親眷給他一兩便宜,才能消除譏諷讒言。”又說:“富家兄弟,各立門戶,最容易產生嫌隙;經常在一起喝酒,又不經常見面,也是遠離讒言嫌隙的好辦法。”皇甫謐幼年時,被嬸母收養。嬸母見他不學習,嘆息道:“昔日孟母因三遷讓兒子成名,曾子因殺豬讓兒子明白道理,難道只有我住在一個不好的環境嗎?你又是怎樣的愚蠢啊!你修養道德、踏實學習只會對你自己帶來好處,於我能有什麼好處呢?”接著對他哭泣,皇甫謐因而感激。在鄉里進行學習,遇到人就去請教,沒有一天間斷。宋朝燕泰肅王,輕易浪費錢財,大肆鋪張。提前支取材料錢財,多到幾年。宋仁宗下旨給他的有多次了。御史沈邈認為不可以用常例來供應他的貪得無厭。仁宗說:“御史錯了!當年太宗皇帝有八個兒子,現在只剩下燕泰肅王一人了。這是先帝的弟弟,我的叔父。我經常恨不得把全天下的東西都拿來供養他,幾年的錢財,何必計較呢?”《迪吉錄》說:“公婆、伯叔、妯娌,都是別人合在一起的稱呼,不是天然就形成的。所以會輕易地割捨恩情,積下怨恨。不知我既然進了別人家門,就一直和這家人生活在一起了。那麼這家中的親朋好友,就是我的親朋好友;我對待公婆的情形,就是以後兒女對待我的情形;我對待大伯子、小叔子和妯娌們的地方,也正是我兒媳婦以後在家中處事的方法。每天和人親厚,好恩情,好禮數,難道不快活?整天和人作對,紅著臉,吵著嘴,懊惱爭競,有啥好趣味?只不過心胸開闊些,時常忍耐些,便宜出讓些,就大家合好了。我用好意對待人家,人家心裡會清楚;一時不知道,過後必然知道;即使過後還不知道,旁觀的親友,感戴我的大德,也會對我親愛恭敬。只要實心實意去相敬相愛,時間長了自然能感動他人。不能認為我有了好意,別人就得報答我;一旦見不到報答,就抱怨說我的好意沒有什麼作用。以前有一姓蘇的人家,最小的弟媳婦姓崔。蘇家兄弟五人,已經有四個娶妻了。各人因為女僕的話而經常發生爭執。少娣剛出嫁時,姻親朋友都很擔憂。少娣說:“樹木石頭,鳥類動物,我不能把它們怎樣,世上還有不可相處的人嗎?”對待四位嫂子,態度很恭敬。嫂子們有什麼欠缺,少娣說:“我那兒有。”就拿來送給她。婆婆有什麼讓嫂子們乾的活,都互相瞪眼,誰也不動,少娣說:“我是後來的應當勞動,讓我幹吧。”孃家有什麼水果之類的東西送來,就召集兒子和侄子們一塊兒分吃。嫂子們各以怨言告訴少娣,少娣總是笑而不答。少娣的女僕把嫂子們的話來學說,少娣總是不理睬。曾經穿著錦衣抱嫂子的兒子,正好小孩尿了。嫂子急忙去接孩子,少娣說:“別太急,怕驚嚇了孩子。”一點兒沒有愛惜衣裳的意思。一年過去了,四位嫂子在一起相互說道:“我們這位弟媳婦太賢惠了,相比之下我們就不是人了。為什麼我們要做這牛馬不如的事情,而讓其他人恥笑呢?”於是大家更加和睦,終生沒有怨言。呂氏說:“治理天下容易而治家難,治家容易而妯娌相處難。自家多佔些便宜,互相推諉不幹活,喜歡造謠生事,愛好打聽別人隱秘,這也是人的常情。但也是從對方的不好行為開始,到我去學她結束。如果說你有多次相爭,我有多次相讓,天下哪裡還貪婪的人?假若你一再發怒,我始終微笑,天下哪裡還有兇惡的人?只有賢惠的人才去引導別人向我學習美德,不賢惠的人就自己向別人學習惡行。我對蘇小娣心裡很是佩服。”《椒山遺囑》說:“應尾的媳婦是讀書人家的閨女,應箕的媳婦是官宦人家的閨女,這最難相處了。應尾,要教導你媳婦,把兄弟媳婦當作親妹妹一樣看待,不要因為她是官宦的女兒,就氣不過去妒忌她。應箕,要教導你媳婦,對嫂子要像對親姐一樣敬重。穿衣服,戴首飾,不要太華麗,你嫂子見了,口裡雖然不說,心裡也會有幾分不耐煩,自然就會產生嫌隙了。四季的衣服,遇到出門時,妯娌兩個要穿一樣,兄弟兩個也要穿一樣。”鄒媖,是宋朝一個人後母的女兒。這個人娶妻荊氏,後母很討厭她,經常不給她飯吃,鄒媖私下裡用自己的飯賙濟她。後母如果讓荊氏幹活,鄒媖一定和她一起幹。荊氏有什麼過失,鄒媖不讓荊氏知道,先把罪名攬到自己的頭上。後母每次責打荊氏時,鄒媖一定跪在地上哭泣道:“難道女兒他日不做人家的媳婦嗎?有一個這樣的婆婆,母親心裡會快活嗎?為什麼讓嫂嫂的父母每天為女兒擔憂呢?”後母大怒,要用竹板打她,鄒媖說道:“我願為嫂嫂承受,嫂嫂無罪,希望你慢慢調查。”終於規勸母親變得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