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和兆鵬是典型的那個時代的年輕人。
孝文是白家長子,白嘉軒前六個媳婦兒全死了,第七個仙草生下孝文,孝武,白靈,孝義四個孩子,作為長子,肯定是要作為接班人來培養的,而且作為兄長要給弟妹們做表率。白嘉軒對他一直是傳統的宗族教育,私塾式教育。對長輩言聽計從,從小壓抑自己的個性。白嘉軒看出孝文好色,跟奶奶和仙草說了,奶奶擔心白孝文身子累,不讓他和媳婦兒過夫妻生活,他惱怒了但不敢言語,但是依舊由自己性子來,後來是白嘉軒出面向孝文直言“炕上那一點豪狠都使不出來,你一輩子成不了大事”,奶奶想要孫子,天天在窗戶邊催他關燈和媳婦兒睡覺………長大後,形成怯懦,沒擔當的性格,鎮嵩軍在學堂強姦自己的村民,都不敢制止;和田小蛾鬼混卻任由自己原配餓死,等等,都是一個懦弱者的表現。為什麼呢?因為他定力不夠,白嘉軒腰桿直,他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一樣,但是揠苗助長了,作為族長,白嘉軒絕對沒得說,但是作為家長,卻不是成功的,白靈離家出走,孝文被趕出宗族,雖然後來又回祠堂,但是已經不是那個白嘉軒教育出來的孝文了。
面對田小蛾的勾引,定力不夠,迅速落入鹿子霖的圈套,導致被施以鞭刑,逐出家門,饑荒年曾朝白嘉軒借過糧食,但被拒絕,為了吃飯賣房賣地,後來和田小蛾在破廟裡抽大煙,任由自己老婆餓死,白孝文迅速墮落,墮落到要飯去,和外鄉人爭搶舍飯,這種經歷的人在後來的表現就能說的通了,被田福賢舉薦入保安團,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當他回到原上帶著吃的來到破廟,小蛾已是白骨,他雪恥的機會沒了,自己不被父親容得下,已經沒有親人,這樣悲慘的經歷讓他對權力充滿著渴望,他想洗刷自己的形象,他想立功想表現,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更不惜打死一手提拔自己的張團長,然後把起義功勞歸於自己,當上縣長後處死黑娃,田福賢,嶽維山,似乎在宣誓著自己成為人上人了,出人頭地了,不再是舍飯的敗家子了。
全書中變化最大的是孝文,這些變化無不是時代的印記,白孝文能從一個搶舍飯的村民,一步步到縣長,除了機遇,還有白孝文對時代的理解。刻畫最成功的角色就是孝文,他抓住了每一個時代轉折的機遇,最後坐到縣長的位置。孝文在當上保安團營長之後,尚且知道求白嘉軒回原上認祖歸宗,當然有人說孝文認祖歸宗是處於仕途考慮,我倒不這麼認為,孝文認祖是因為出一口氣,或者說是一種救贖和心理補償。曾經落魄到抽大煙、賣房、賣地、和小蛾鬼混,搶舍飯讓他在原上臉面盡失,也讓白家的臉也丟盡了,與其說是為了仕途,不如說出一口氣,這口氣壓在他胸口多年了。我認為白孝文對革命的理解,更多是站在家庭的角度去考量,一人興,則家族興,革命在孝文看來也僅僅是改變自己命運和家族命運的一個機遇罷了,就跟田福賢舉薦自己去保安團一樣,孝文對家的概念符合傳統宗族教育,這點和兆鵬白靈大不相同。
鹿兆鵬和白孝文差別大了點,作為地主家的長子,接受的教育是新學,和傳統教育不同,崇尚自由和解放,而且在小說中定力絕對是夠的!作為黨員是優秀的,帶領農協鬧革命,勸說黑娃革命,間接促進孝文順應革命,嚴刑拷打也沒有出賣我黨利益,數次死裡逃生也沒改自己的革命志向,改變自己的信仰。但作為冷秋月的丈夫是冷血的殘酷的,冷秋月原著結局自行查詢,冷先生散盡家財從大牢裡救出來鹿兆鵬,卻間接一步步害死自己女兒,可悲可嘆!作為兄長,在明知自己弟弟和白靈有婚約,還和白靈滾床單,搞大白靈肚子,是為可恥,至少先解除婚約吧?不過兆鵬和白靈也是絕配,都把家作為解放人民的絆腳石,他們倆沒有家的概念。
看完白鹿原,我發現白鹿原上老一輩的人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財產,在老一輩眼裡孩子就應該對父母言聽計從,但是年輕一代尤其鹿兆鵬和白靈二人,接受西方自由思想的洗禮,他們迫切想改變白鹿原的村民,可是老一輩的思想根深蒂固,年輕一代像黑娃孝文田小蛾這些人,他們都是懷著某些自己算盤接受的革命,黑娃進農協只是想讓村裡人瞧得起讓媳婦兒進祠堂,孝文僅僅是為了避免被清算繼續自己的仕途,田小蛾是想讓村裡人能接受她,但是孝文黑娃小蛾才是革命中大部分人,他們是帶有利己主義的革命者,而革命不就是解放最廣大的人民嗎?而像兆鵬白靈這樣純碎為了革命為了自由的人,實在太少。
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很難想像當時的人們是如何一點點改變傳統思想進而接受西方的現代文明,而白鹿原透過一個村落的視角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老、中、青三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更好闡述了現代文明的形成軌跡。
孝文和兆鵬是典型的那個時代的年輕人。
孝文是白家長子,白嘉軒前六個媳婦兒全死了,第七個仙草生下孝文,孝武,白靈,孝義四個孩子,作為長子,肯定是要作為接班人來培養的,而且作為兄長要給弟妹們做表率。白嘉軒對他一直是傳統的宗族教育,私塾式教育。對長輩言聽計從,從小壓抑自己的個性。白嘉軒看出孝文好色,跟奶奶和仙草說了,奶奶擔心白孝文身子累,不讓他和媳婦兒過夫妻生活,他惱怒了但不敢言語,但是依舊由自己性子來,後來是白嘉軒出面向孝文直言“炕上那一點豪狠都使不出來,你一輩子成不了大事”,奶奶想要孫子,天天在窗戶邊催他關燈和媳婦兒睡覺………長大後,形成怯懦,沒擔當的性格,鎮嵩軍在學堂強姦自己的村民,都不敢制止;和田小蛾鬼混卻任由自己原配餓死,等等,都是一個懦弱者的表現。為什麼呢?因為他定力不夠,白嘉軒腰桿直,他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一樣,但是揠苗助長了,作為族長,白嘉軒絕對沒得說,但是作為家長,卻不是成功的,白靈離家出走,孝文被趕出宗族,雖然後來又回祠堂,但是已經不是那個白嘉軒教育出來的孝文了。
面對田小蛾的勾引,定力不夠,迅速落入鹿子霖的圈套,導致被施以鞭刑,逐出家門,饑荒年曾朝白嘉軒借過糧食,但被拒絕,為了吃飯賣房賣地,後來和田小蛾在破廟裡抽大煙,任由自己老婆餓死,白孝文迅速墮落,墮落到要飯去,和外鄉人爭搶舍飯,這種經歷的人在後來的表現就能說的通了,被田福賢舉薦入保安團,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當他回到原上帶著吃的來到破廟,小蛾已是白骨,他雪恥的機會沒了,自己不被父親容得下,已經沒有親人,這樣悲慘的經歷讓他對權力充滿著渴望,他想洗刷自己的形象,他想立功想表現,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更不惜打死一手提拔自己的張團長,然後把起義功勞歸於自己,當上縣長後處死黑娃,田福賢,嶽維山,似乎在宣誓著自己成為人上人了,出人頭地了,不再是舍飯的敗家子了。
全書中變化最大的是孝文,這些變化無不是時代的印記,白孝文能從一個搶舍飯的村民,一步步到縣長,除了機遇,還有白孝文對時代的理解。刻畫最成功的角色就是孝文,他抓住了每一個時代轉折的機遇,最後坐到縣長的位置。孝文在當上保安團營長之後,尚且知道求白嘉軒回原上認祖歸宗,當然有人說孝文認祖歸宗是處於仕途考慮,我倒不這麼認為,孝文認祖是因為出一口氣,或者說是一種救贖和心理補償。曾經落魄到抽大煙、賣房、賣地、和小蛾鬼混,搶舍飯讓他在原上臉面盡失,也讓白家的臉也丟盡了,與其說是為了仕途,不如說出一口氣,這口氣壓在他胸口多年了。我認為白孝文對革命的理解,更多是站在家庭的角度去考量,一人興,則家族興,革命在孝文看來也僅僅是改變自己命運和家族命運的一個機遇罷了,就跟田福賢舉薦自己去保安團一樣,孝文對家的概念符合傳統宗族教育,這點和兆鵬白靈大不相同。
鹿兆鵬和白孝文差別大了點,作為地主家的長子,接受的教育是新學,和傳統教育不同,崇尚自由和解放,而且在小說中定力絕對是夠的!作為黨員是優秀的,帶領農協鬧革命,勸說黑娃革命,間接促進孝文順應革命,嚴刑拷打也沒有出賣我黨利益,數次死裡逃生也沒改自己的革命志向,改變自己的信仰。但作為冷秋月的丈夫是冷血的殘酷的,冷秋月原著結局自行查詢,冷先生散盡家財從大牢裡救出來鹿兆鵬,卻間接一步步害死自己女兒,可悲可嘆!作為兄長,在明知自己弟弟和白靈有婚約,還和白靈滾床單,搞大白靈肚子,是為可恥,至少先解除婚約吧?不過兆鵬和白靈也是絕配,都把家作為解放人民的絆腳石,他們倆沒有家的概念。
看完白鹿原,我發現白鹿原上老一輩的人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財產,在老一輩眼裡孩子就應該對父母言聽計從,但是年輕一代尤其鹿兆鵬和白靈二人,接受西方自由思想的洗禮,他們迫切想改變白鹿原的村民,可是老一輩的思想根深蒂固,年輕一代像黑娃孝文田小蛾這些人,他們都是懷著某些自己算盤接受的革命,黑娃進農協只是想讓村裡人瞧得起讓媳婦兒進祠堂,孝文僅僅是為了避免被清算繼續自己的仕途,田小蛾是想讓村裡人能接受她,但是孝文黑娃小蛾才是革命中大部分人,他們是帶有利己主義的革命者,而革命不就是解放最廣大的人民嗎?而像兆鵬白靈這樣純碎為了革命為了自由的人,實在太少。
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很難想像當時的人們是如何一點點改變傳統思想進而接受西方的現代文明,而白鹿原透過一個村落的視角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老、中、青三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更好闡述了現代文明的形成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