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方de生活
-
2 # 青山不掩
哲學研究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大腦,研究其運動規律,探究最普遍,最一般,最基本的認識。這就是哲學的特點,所以,哲學思辨就是看事物必須抓本質,看發展必須著眼規律。
①
《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是美好的結盟。
人在江湖混,肯定勢單力薄;三人成虎,威力當然遠超任何一個人;依靠集體,依靠團隊,境界提高了,作為必將更大,從這個意義而言,桃園結義值得肯定。
《隋唐演義》中,按武功論資排輩,李元霸是第一條好漢,宇文成都第二條…單打獨鬥,總是沒有懸念,第一勝第二,第二勝第三…按照順序,不假思索,即可結論,其規則,方法,和軍棋相同,完全是幼兒特點的遊戲。《三國演義》沒有這種機械的觀點,所以更符合實際,更講究辯證法,所以更富吸引力。
②
劉關張結義以後,滿世界打打殺殺,仍然居無定所,猶如漂泊的浮萍,毫無安全感,歸宿感。結義與否,實在看不出有何益處。
只在南陽諸葛山莊,孔明規劃大局,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東吳三代祖業,穩如泰山不可撼動。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佔荊州,西取四川,建立蜀國,已經是千難萬險了,總算為劉關張尋得一方世外桃源。
③
荊州乃蜀國東面屏障,北拒曹魏,東聯東吳,交通便利,物產豐富。關羽鎮守荊州,首要任務是鞏固吳蜀聯盟,其次是防備曹魏。所以要求關羽與時俱進,迅速成長為合格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
1.孫權遣使,代子求婚,帝王之家,放下架子,向外國將領示好;政治聯姻,於公於私,都是利好。關羽應該深明大義,愉快接受。
不答應也沒關係,伸手不打笑臉人,好說好散總是必須的。關羽竟然破口大罵:虎女焉配犬子!深深刺痛了孫權,熱臉貼上冷屁股,此仇不報,誓不為人!吳蜀聯盟毀於一旦!
2.
關羽北上進攻魏國,應該由軍師諸葛亮統一謀劃,首先應該聯合東吳,共同行動;現在吳蜀裂痕,關羽孤軍北上,難道不防備孫權背後插一刀?果不其然,當關羽攻樊城,擒于禁,斬龐德,看似節節勝利,東吳趁虛而入,不費吹灰之力,奪回荊州,關羽前功盡棄,甚至性命都丟了!
可見,關羽未能與時俱進,辜負了軍師重託,誤了國家大事,雖死,罪不容恕!
④
關羽既死,應當吸取教訓,修復吳蜀聯盟,調整方略,穩定局面。
然張飛不顧國家安危,放不下的是兄弟情義,而且狂怒暴躁,毫無意義的白衣白袍,居然限令備齊,時間只有三天!古代沒有服裝廠,這樣的要求匪夷所思。俗話說,天欲要你亡,必先令你狂。導致官逼民反,部將半夜割下張飛頭顱,出逃而去。
可見,張飛心目中,隆中對根本不值一提,只有桃園結義縈繞心間。
⑤
關羽,張飛始終年輕幾歲,劉備年長,應該老成持重。何況兩個弟弟已死,覆水難收。更應該從長計議。劉備已經是帝王之身,國計民生乃第一要務。誰知道,劉備也是一個混球,傾國而出,誓要報仇雪恨。結果浮躁無計,被陸遜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可見,劉關張三人,沒有一個為國為民,沒有一個維護吳蜀聯盟,只有結拜的兄弟情義。真是不願同年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日死,這樣的結盟,仍然只是街頭小混混的性質,不能互相幫助,互相促進,而是互相拖累。小孩溺水,不能互救,反而一個拉一個,溺死一大推!劉關張接連失去,難道不是一模一樣,如出一轍的嗎!
回覆列表
因為慾望。
哲學自開始到現在存在的理由便是有一類人不滿於生活現狀與世事的繁雜,然後自發的以一套理論作為自己言行舉止的保障。然而就因為此很多人會說哲學無用論,這類說法在國內也發生過,畢竟社會發展的同時只靠言論便足以登頂學術界的一類人似乎顯得很無力。
往大了講,社會的發展需要理論的引導,往小了講,日常生活也需要雞湯的灌輸。說一個社會現象——人的思維方式,思維寬度,思維侷限性都隨著時間的進步也一直在進步,五六十年代的人的思想和現在相比可謂是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 不論是生活狀態還是社會程序都發生了變化。人的穿著變得越來越開放,飲食變得越來越輕奢,住房也變得越來越高檔,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於社會化層次的提高以及思維方式的變革。
為什麼大學校園裡還會時不時的有辯論賽?因為社會需要。豐富的辯論更容易引起思維的碰撞,由此產生更高一層次的經驗與閱歷,輿論即是一種最佳的思維碰撞方式。但是現如今的輿論更多的是道聽途說而不是追根求源。
哲學的定義即是可以讓人對一些未知的東西先假設出一個設想,然後科技的水平在向著這個方向前進。哲學強調的是專注是認真,就像現在你盯著一個字去看會發現這個字越來越不像它自己所表達的意思,這種現象放到幾十年前根本不會有人去感慨或是去質疑,因為那時的思維寬度並沒有延伸到這方面。(至於為什麼會越看越不像,有一個假想,但這不是說這種現象的地方)哲學的存在與發展即是解決這些問題。楊振寧曾說過:物理學發展到了盡頭即是哲學,哲學發展到了盡頭即是宗教。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想,事實還需要時間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