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是又一部講述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的深入人心的電影。一個8歲的小男孩由於發育或身體原因卻只有4歲孩子的身高,除了父親以外身邊沒有朋友,可這位美國父親最終卻因為要替自己的大兒子“London”(這特殊的名字背後似乎有導演刻意表現出的意味深長的關係)去參戰,卻在戰爭的過程中給家裡帶來了不好的訊息,這位小男孩從一位牧師的手中收到一份任務表:除了去監獄探望一個人、去給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宿、去請一位朋友吃飯等之外還有牧師刻意加上的一條去和那位同村的日本人成為朋友。。。。
影片透過對小男孩在牧師所打造的童話下始終保持著自己能救出爸爸的信念,同時也代表著全世界人民始終堅信能夠打敗法西斯的決心,影片結尾為小男孩的爸爸安置葬禮是整個影片最讓人傷感的地方,同時也代表著戰爭時期全世界在黎明前所度過的最黑暗的時刻。可最終的結局是美好的,小男孩靠著信念“移動”了山脈,同時以那顆載入全人類史冊的“小男孩”原子彈炸在了日本上空,讓人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當然,我們一直期望的更美好的結局:戰爭勝利,小男孩的爸爸死裡逃生最終圓滿。
影片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批判了美國平民對日本平民的偏見與狹隘認知,就衝這一點,中國的抗日神劇與本片的差距可見一斑。說到這裡,我不得不吐槽中國抗日神劇,不僅僅那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離譜情節,還因為它所引領的思想本身就存在極大的缺陷:外國抗戰劇,無論結果輸贏,都讓人看到了戰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地獄般的可怕,而中國的抗戰劇總是能獲得最終勝利,並且永遠打不夠的樣子“來啊,你們他媽都來啊,老子還沒打夠呢!”
以小孩視角切入戰爭,《小男孩》不是第一部,代表性的要屬反應911事件的《非常響 特別近》,但《小男孩》每個角色總能和當時戰爭時期的人們的精神相聯絡:小男孩的信念、父親的樂觀、牧師和日本人的善良、小男孩母親的忠貞……這一切都使得影片仍然能給人帶來無盡的心意與感動。
到最後小男孩依然沒有長高個子,但是我們也不必為此感到遺憾或悲傷,導演也許是在從另一個角度寄託著永遠和平的願望:我們不希望那顆毀滅一座城市人類的“小男孩”再次長大,我們不希望那給無數人類帶來災難的戰爭硝煙再次籠罩。
戰爭沒有勝利,只有無法挽回的悲傷和失去。
《小男孩》是又一部講述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的深入人心的電影。一個8歲的小男孩由於發育或身體原因卻只有4歲孩子的身高,除了父親以外身邊沒有朋友,可這位美國父親最終卻因為要替自己的大兒子“London”(這特殊的名字背後似乎有導演刻意表現出的意味深長的關係)去參戰,卻在戰爭的過程中給家裡帶來了不好的訊息,這位小男孩從一位牧師的手中收到一份任務表:除了去監獄探望一個人、去給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宿、去請一位朋友吃飯等之外還有牧師刻意加上的一條去和那位同村的日本人成為朋友。。。。
影片透過對小男孩在牧師所打造的童話下始終保持著自己能救出爸爸的信念,同時也代表著全世界人民始終堅信能夠打敗法西斯的決心,影片結尾為小男孩的爸爸安置葬禮是整個影片最讓人傷感的地方,同時也代表著戰爭時期全世界在黎明前所度過的最黑暗的時刻。可最終的結局是美好的,小男孩靠著信念“移動”了山脈,同時以那顆載入全人類史冊的“小男孩”原子彈炸在了日本上空,讓人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當然,我們一直期望的更美好的結局:戰爭勝利,小男孩的爸爸死裡逃生最終圓滿。
影片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批判了美國平民對日本平民的偏見與狹隘認知,就衝這一點,中國的抗日神劇與本片的差距可見一斑。說到這裡,我不得不吐槽中國抗日神劇,不僅僅那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離譜情節,還因為它所引領的思想本身就存在極大的缺陷:外國抗戰劇,無論結果輸贏,都讓人看到了戰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地獄般的可怕,而中國的抗戰劇總是能獲得最終勝利,並且永遠打不夠的樣子“來啊,你們他媽都來啊,老子還沒打夠呢!”
以小孩視角切入戰爭,《小男孩》不是第一部,代表性的要屬反應911事件的《非常響 特別近》,但《小男孩》每個角色總能和當時戰爭時期的人們的精神相聯絡:小男孩的信念、父親的樂觀、牧師和日本人的善良、小男孩母親的忠貞……這一切都使得影片仍然能給人帶來無盡的心意與感動。
到最後小男孩依然沒有長高個子,但是我們也不必為此感到遺憾或悲傷,導演也許是在從另一個角度寄託著永遠和平的願望:我們不希望那顆毀滅一座城市人類的“小男孩”再次長大,我們不希望那給無數人類帶來災難的戰爭硝煙再次籠罩。
戰爭沒有勝利,只有無法挽回的悲傷和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