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突突突突突了結局

    貶義的。出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息侯伐鄭,不但留下一個字數最多的漢語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留下一個最常使用的漢語成語“自不量力”——如今,“不韙”幾乎在語言中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量力”也有些行文不暢了,取而代之是“自不量力”。“冒天下之大不韙”與“自不量力”源出《左傳》,沒有“息侯伐鄭”這一歷史事件,也許漢語世界裡就不會有這兩個成語,今天的息縣街頭也不會豎起漢白玉雕刻的息夫人塑像。 息國大敗而還,能嚇我一跳的,當然不是這兩個成語。從“息侯伐鄭”能夠讀出的,也不僅僅是它的失敗——從息國敢於征伐春秋初年“小霸”天下的鄭國看,息國當時也該是威風八面的;而息國敢“犯五不韙”而伐鄭,也未嘗不是敢於挑戰傳統。至於“知息之將亡”、“不量力”等,當是“事後諸葛亮”、“勝者王侯敗者賊”慣性思維下的一種解讀吧!

  • 2 # 南風微涼南巷一季煙

    韙wěi

    〈形〉

    (1)(形聲。從是,韋聲。本義:是;對)

    (2)同本義[right]

    韙,是也。——《說文》

    犯五不韙。——《左傳·隱公十一年》

    君子韙之。——《左傳·昭公二十年》

    考功蘇繼歐覆疏韙公(袁可立),得馳驛。後加太子少保,公辭。——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

    人韙其言。——《明史》

    (3)又如:冒天下大不韙(這裡的“不韙”是“罪”,“反國家罪”的意思)

    (4)善[good]

    京室密清,罔有不韙。——《文選·東京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養烏龜喜不喜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