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接觸過印度人,且上級領導就是印度裔美華人的在職人員,我可以說幾點。
第一,印度人非常會說,得益於他們的英語。儘管他們說的英語帶有咖哩味,只能聽懂七八成,但是他們說得流利啊,讓其他人插不上話。而相比華人,儘管英語考試分數挺高,熟悉各種英語語法,甚至熟背六千個單詞(六級)、一萬多單詞(GRE),但是說起話來不流利,吞吞吐吐,還不時地修正時態、語法、單詞、句式……這樣就顯得很業餘,在美華人聽起來就像一箇中學生在講話。一個說話結巴的中學生能代表公司形象與客戶交流嗎?而印度人則是說著帶有方言口音的流利英語,高下立判。越往上,華裔的交流劣勢越明顯。
第二,印度人迷之自信。他們會把70%的東西誇成110%。即使被人察覺了,也是一笑了之,不會爭個面紅耳赤,一種不在意的超脫心理。而華人比較謙虛,會把100%的東西,說成自己只完成70%,總結經驗教訓,還有不少要改進的地方。氣勢上就輸人一籌,不會包裝,即使做得比印度人好,還被說成不如印度人做得好了。對於現在網際網路公司,出去融資,就要給投資者講得天花亂墜,這一點是印度人的普遍特長。而在中國,只有少部分人,對於那些理工工程師來說就更加欠缺了。我們比較實在,講一個新技術,用一張框架圖,幾句話就把一個複雜的功能清晰地講清楚了,符合華人條理性、化繁為簡的做事態度。而印度人則相反,“化腐朽為神奇”,化簡為繁,可以做十張PPT,把各種管理學、哲學、美學、各種主義、模式的詞語都講一遍,不要說華人聽不懂那些詞語,就是美華人都被這個“高大上”給繞暈了。這些就足以直接拿出去向投資者要錢去了,所以CEO、CTO、CTO特別喜歡。想一想,當年喬布斯不得意時就去印度參悟哲學,差不多就是類似道理了。
第三,印度人學it學理工,幾乎都會再修MBA。而華人即使到美國名校讀理工博士,也很少很少會再修一個MBA的碩士文憑的,更不用說國內的碩士、博士了。在我們看來,我只是個最低階的職員,才工作兩年,有了碩士、博士文憑,幹嘛花二十萬甚至四五十萬去讀MBA?第一我不缺研究生文憑,第二我不是管理人員,第三我沒那麼多零錢。而在美國印度人那裡,幾乎每個工程師都要讀MBA,哪怕你幹了一輩子也沒升為小頭頭。所以,他們在管理上,就是符合美國企業管理制度的,是履行美國企業管理文化的。因此,更容易被美國管理者接受和提拔。而華人只是幹活的技術人員。
第四,印度人抱團取暖。很多印度人到美國之後,他們就加入類似於同鄉會性質的團體,四個人、六個人一起租房一起工作,相互幫助,相互提攜。他們帶著500美金全部家當來到美國,找到親戚、朋友、同學,六個人擠在一間出租房裡生活兩三年,每天花十來美金一起煮飯吃。只要其中一個人找到工作,就會把其他幾個人推薦進去。有一個人找到更好的工作,就會把其他幾個人介紹到新公司。所以說在美國,一個部門來了一個印度人,半年後一半都是印度人。在工作上,印度人之間會相互幫助,相互護短,共同甩鍋,即使有責任也會想辦法保護大部分印度人的利益。於是,你會發現,一個華人面對的不是一個印度人,而是一群印度人。打個比方,就好比一場足球賽,中方就兩個人,一個守門一個進攻,而印方是二十個人甚至三十個人。要知道,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每當升職時,華人只有一兩個推薦人,而印度人則有一群說他好的。而且,印度人的抱團是有策略的,就是大家先把一個捧上去,然後再把下面的拉上來。大家把所有功勞都記到這個人身上,把他的問題全部甩鍋或者攬到其他人身上,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他先升職,比如做部門經理了。然後這個經理會把部門關鍵崗位交給小弟們去幹,提拔小弟們當主管,於是大家原來暫時捨棄的利益都得到了回報。小弟們再推經理當總監,總監再提拔印度主管當經理……所以,美國的印度人會逐步佔領一個美國公司,然後形成了完整的職級金字塔。而華人就是都覺得自己牛逼,看到自己同學職位比自己高,就不服氣,根本談不上說十幾個華人捨棄自己暫時的利益,把一個同事“推”上去,能不打報告,把他“拉”就不錯了。
印度人不僅表現為在公司內部、宿舍內、同鄉、同學圈子內相互提攜幫助,而且還幫助印度國內的同學、同鄉。現在美國把很多軟體外包給外國公司。印度裔主管就會“想辦法”把專案外包給他們國內的公司,甚至就是自己親戚開的皮包公司!他們知道如何包裝,如何操作。而華人在美國矽谷找到工作之後,就覺得自己已經加入了美國,不會去冒著職業風險去給中國國內搞專案。
最後一點就是印度是被西化的國家,雅利安人就是白人,他們說英語,完全接受西方現代文化和制度,符合歐美的價值觀。而且印度人,人畜無害。不像中國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很強,難以融入歐美社會,一直有著民族復興的夢想,現在又在與歐美爭奪世界科技、商業制高點,尤其是一些敏感技術領域,讓歐美首先考慮啟用人畜無害的印度人,而不是華人。
這麼說吧,論技術,印度人真不是華人的對手,一試便知深淺,誇誇其談的居多。但是,論PPT、向上彙報展示、各種頭腦風暴、抱團取暖、共同發展,華人差印度人很多。
作為一個接觸過印度人,且上級領導就是印度裔美華人的在職人員,我可以說幾點。
第一,印度人非常會說,得益於他們的英語。儘管他們說的英語帶有咖哩味,只能聽懂七八成,但是他們說得流利啊,讓其他人插不上話。而相比華人,儘管英語考試分數挺高,熟悉各種英語語法,甚至熟背六千個單詞(六級)、一萬多單詞(GRE),但是說起話來不流利,吞吞吐吐,還不時地修正時態、語法、單詞、句式……這樣就顯得很業餘,在美華人聽起來就像一箇中學生在講話。一個說話結巴的中學生能代表公司形象與客戶交流嗎?而印度人則是說著帶有方言口音的流利英語,高下立判。越往上,華裔的交流劣勢越明顯。
第二,印度人迷之自信。他們會把70%的東西誇成110%。即使被人察覺了,也是一笑了之,不會爭個面紅耳赤,一種不在意的超脫心理。而華人比較謙虛,會把100%的東西,說成自己只完成70%,總結經驗教訓,還有不少要改進的地方。氣勢上就輸人一籌,不會包裝,即使做得比印度人好,還被說成不如印度人做得好了。對於現在網際網路公司,出去融資,就要給投資者講得天花亂墜,這一點是印度人的普遍特長。而在中國,只有少部分人,對於那些理工工程師來說就更加欠缺了。我們比較實在,講一個新技術,用一張框架圖,幾句話就把一個複雜的功能清晰地講清楚了,符合華人條理性、化繁為簡的做事態度。而印度人則相反,“化腐朽為神奇”,化簡為繁,可以做十張PPT,把各種管理學、哲學、美學、各種主義、模式的詞語都講一遍,不要說華人聽不懂那些詞語,就是美華人都被這個“高大上”給繞暈了。這些就足以直接拿出去向投資者要錢去了,所以CEO、CTO、CTO特別喜歡。想一想,當年喬布斯不得意時就去印度參悟哲學,差不多就是類似道理了。
第三,印度人學it學理工,幾乎都會再修MBA。而華人即使到美國名校讀理工博士,也很少很少會再修一個MBA的碩士文憑的,更不用說國內的碩士、博士了。在我們看來,我只是個最低階的職員,才工作兩年,有了碩士、博士文憑,幹嘛花二十萬甚至四五十萬去讀MBA?第一我不缺研究生文憑,第二我不是管理人員,第三我沒那麼多零錢。而在美國印度人那裡,幾乎每個工程師都要讀MBA,哪怕你幹了一輩子也沒升為小頭頭。所以,他們在管理上,就是符合美國企業管理制度的,是履行美國企業管理文化的。因此,更容易被美國管理者接受和提拔。而華人只是幹活的技術人員。
第四,印度人抱團取暖。很多印度人到美國之後,他們就加入類似於同鄉會性質的團體,四個人、六個人一起租房一起工作,相互幫助,相互提攜。他們帶著500美金全部家當來到美國,找到親戚、朋友、同學,六個人擠在一間出租房裡生活兩三年,每天花十來美金一起煮飯吃。只要其中一個人找到工作,就會把其他幾個人推薦進去。有一個人找到更好的工作,就會把其他幾個人介紹到新公司。所以說在美國,一個部門來了一個印度人,半年後一半都是印度人。在工作上,印度人之間會相互幫助,相互護短,共同甩鍋,即使有責任也會想辦法保護大部分印度人的利益。於是,你會發現,一個華人面對的不是一個印度人,而是一群印度人。打個比方,就好比一場足球賽,中方就兩個人,一個守門一個進攻,而印方是二十個人甚至三十個人。要知道,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每當升職時,華人只有一兩個推薦人,而印度人則有一群說他好的。而且,印度人的抱團是有策略的,就是大家先把一個捧上去,然後再把下面的拉上來。大家把所有功勞都記到這個人身上,把他的問題全部甩鍋或者攬到其他人身上,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他先升職,比如做部門經理了。然後這個經理會把部門關鍵崗位交給小弟們去幹,提拔小弟們當主管,於是大家原來暫時捨棄的利益都得到了回報。小弟們再推經理當總監,總監再提拔印度主管當經理……所以,美國的印度人會逐步佔領一個美國公司,然後形成了完整的職級金字塔。而華人就是都覺得自己牛逼,看到自己同學職位比自己高,就不服氣,根本談不上說十幾個華人捨棄自己暫時的利益,把一個同事“推”上去,能不打報告,把他“拉”就不錯了。
印度人不僅表現為在公司內部、宿舍內、同鄉、同學圈子內相互提攜幫助,而且還幫助印度國內的同學、同鄉。現在美國把很多軟體外包給外國公司。印度裔主管就會“想辦法”把專案外包給他們國內的公司,甚至就是自己親戚開的皮包公司!他們知道如何包裝,如何操作。而華人在美國矽谷找到工作之後,就覺得自己已經加入了美國,不會去冒著職業風險去給中國國內搞專案。
最後一點就是印度是被西化的國家,雅利安人就是白人,他們說英語,完全接受西方現代文化和制度,符合歐美的價值觀。而且印度人,人畜無害。不像中國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很強,難以融入歐美社會,一直有著民族復興的夢想,現在又在與歐美爭奪世界科技、商業制高點,尤其是一些敏感技術領域,讓歐美首先考慮啟用人畜無害的印度人,而不是華人。
這麼說吧,論技術,印度人真不是華人的對手,一試便知深淺,誇誇其談的居多。但是,論PPT、向上彙報展示、各種頭腦風暴、抱團取暖、共同發展,華人差印度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