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做錯事了,會說一句對不起嗎?或許,礙於面子,即便你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硬撐著、扮強勢?其實,向孩子說一句對不起,不會有損父母的權威,反而會構建起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這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應落到實處,它的原則是父母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樣的位置上,平等交流。 現狀:孩子道歉多於父母道歉 日常生活中,大人和孩子都避免不了做錯事,但是這個過程中,孩子向父母道歉的情況比父母向孩子道歉的情況要多。為什麼?一般都覺得孩子容易做錯事,父母也負有教導孩子的責任,要教導他們有禮貌,做錯事就要道歉等等;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通常都不知道父母有錯,也覺得父母不會那麼容易做錯事。父母則認為自己一般能做對,即使做錯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們覺得自己處在一種比較高的地位,也就是說,一種不平等的地位。 專家提醒,這種現象其實是很不好的,大人讓孩子做錯事要道歉,他們就應該以身作則,教導孩子不一定要對孩子說一大堆道理才會讓他們懂得。大人應該以平等的地位看待孩子。父母做錯事向孩子道歉了,孩子自然就會知道,以後他們做錯事了,就要向父母或者被傷害到的人道歉。以身作則始終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存在誤區父母認錯有損家長權威 大凡天下父母,誰也不敢保證對待孩子的態度永遠正確,不過,往往是父母們即使發現自己錯怪了孩子也不敢大方承認。明明是自己匆忙之中把鋼筆夾在書本中,吃晚飯時卻一口咬定是好動的孩子弄丟的。出於無所謂的甚至是理所當然的心理,父母們往往不肯向孩子認錯,不少的父母更認為,向孩子道歉有失臉面,它會損害自己在家庭中的權威。 道歉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 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們的觀點跟父母的恰好相反,他們認為,適時地向孩子道歉有利於改善家庭關係,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益於提高父母的權威。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做錯事了就要道歉。不應該說父母是大人,做錯事就不用道歉。這個最主要的作用還是起到一個以身作則的作用,如果父母以一種謙卑、平等、平和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學到這種好的品質。 具體做法:父母年齡不同,方法不同.相對於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來說,父母其實不用講太多的道理,只要用一些行動,例如手勢、表情、做法等,很自然就可以讓孩子知道在這件事上,父母做錯了,而且父母在向他們道歉,並不需要說太多的話。如果孩子知道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那麼他們一般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但是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來說,父母向他們道歉,就必須向他們講明這件事錯誤的原因,為什麼做錯了,這也是一種間接教育的方法。 注意道歉的態度 另外,父母道歉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太過於生硬,或者輕描淡寫。這些錯誤的態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麼,只會加深誤解,因為年齡大的孩子能明顯感覺得到父母態度的不同,意識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應用真誠的態度來道歉,不要說礙於面子或者身份,不願意對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略微地說一下。父親撞到女兒,這時候,父親與其說我不是故意的,倒不如真誠地對她說對不起,女兒,我撞傷了你。父親這時候大大方方的道歉比不真誠的辯解更能夠得到女兒的尊重。 專家建議言傳更應該身教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學習是從模仿天始的。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將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東西融化在正在發育的大腦裡,並在以後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加以模仿,不僅限於行為舉止,而且包括思維方式、情感取向,以及個人性格等。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 道歉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孩子犯錯不僅要教育他勇於承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更重要的是在錯誤中學習、進步,從而減少犯錯的機率。 要求孩子道歉要顧及他的自尊 父母做錯了,要敢於向孩子道歉,那麼,孩子做錯了,父母是不是也應該要求他道歉呢?專家指出,人人都會犯錯,但錯有輕重之分,是否要求孩子為錯道歉也要看具體情況。當只是犯打碎玻璃杯的小錯時,父母就不應該強硬要求孩子道歉。其實小孩子在打碎玻璃杯時內心已經很有負擔,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這時候父母就可以適當地安慰小孩子並原諒他們的錯誤,這樣孩子以後也會感激父母,同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但當孩子的錯誤已經傷害了別人,那就必須要求孩子道歉,但這並不意味父母應該在公眾面前教育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成長是無聲無息的,及格的父母應該即使知道要教育也應該給孩子下臺的空間。父母可以在孩子犯錯後,尋找契機心平氣和地對孩子進行事後教育。娓娓的分析與引導比死板的要求更能讓孩子真正瞭解自己究竟錯在什麼地方。強迫是最令人反感的,孩子往往也難以接受,即使是父母本身也不願意被別人強迫做什麼事。 總之,父母讓孩子道歉的同時也應顧及到孩子的感受,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儘量避免當眾讓孩子出糗,或者強迫他們,這樣的道歉並沒有多大的意義,適時的建議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你對孩子做錯事了,會說一句對不起嗎?或許,礙於面子,即便你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硬撐著、扮強勢?其實,向孩子說一句對不起,不會有損父母的權威,反而會構建起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這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應落到實處,它的原則是父母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樣的位置上,平等交流。 現狀:孩子道歉多於父母道歉 日常生活中,大人和孩子都避免不了做錯事,但是這個過程中,孩子向父母道歉的情況比父母向孩子道歉的情況要多。為什麼?一般都覺得孩子容易做錯事,父母也負有教導孩子的責任,要教導他們有禮貌,做錯事就要道歉等等;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通常都不知道父母有錯,也覺得父母不會那麼容易做錯事。父母則認為自己一般能做對,即使做錯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們覺得自己處在一種比較高的地位,也就是說,一種不平等的地位。 專家提醒,這種現象其實是很不好的,大人讓孩子做錯事要道歉,他們就應該以身作則,教導孩子不一定要對孩子說一大堆道理才會讓他們懂得。大人應該以平等的地位看待孩子。父母做錯事向孩子道歉了,孩子自然就會知道,以後他們做錯事了,就要向父母或者被傷害到的人道歉。以身作則始終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存在誤區父母認錯有損家長權威 大凡天下父母,誰也不敢保證對待孩子的態度永遠正確,不過,往往是父母們即使發現自己錯怪了孩子也不敢大方承認。明明是自己匆忙之中把鋼筆夾在書本中,吃晚飯時卻一口咬定是好動的孩子弄丟的。出於無所謂的甚至是理所當然的心理,父母們往往不肯向孩子認錯,不少的父母更認為,向孩子道歉有失臉面,它會損害自己在家庭中的權威。 道歉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 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們的觀點跟父母的恰好相反,他們認為,適時地向孩子道歉有利於改善家庭關係,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益於提高父母的權威。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做錯事了就要道歉。不應該說父母是大人,做錯事就不用道歉。這個最主要的作用還是起到一個以身作則的作用,如果父母以一種謙卑、平等、平和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學到這種好的品質。 具體做法:父母年齡不同,方法不同.相對於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來說,父母其實不用講太多的道理,只要用一些行動,例如手勢、表情、做法等,很自然就可以讓孩子知道在這件事上,父母做錯了,而且父母在向他們道歉,並不需要說太多的話。如果孩子知道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那麼他們一般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但是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來說,父母向他們道歉,就必須向他們講明這件事錯誤的原因,為什麼做錯了,這也是一種間接教育的方法。 注意道歉的態度 另外,父母道歉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太過於生硬,或者輕描淡寫。這些錯誤的態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麼,只會加深誤解,因為年齡大的孩子能明顯感覺得到父母態度的不同,意識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應用真誠的態度來道歉,不要說礙於面子或者身份,不願意對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略微地說一下。父親撞到女兒,這時候,父親與其說我不是故意的,倒不如真誠地對她說對不起,女兒,我撞傷了你。父親這時候大大方方的道歉比不真誠的辯解更能夠得到女兒的尊重。 專家建議言傳更應該身教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學習是從模仿天始的。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將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東西融化在正在發育的大腦裡,並在以後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加以模仿,不僅限於行為舉止,而且包括思維方式、情感取向,以及個人性格等。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 道歉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孩子犯錯不僅要教育他勇於承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更重要的是在錯誤中學習、進步,從而減少犯錯的機率。 要求孩子道歉要顧及他的自尊 父母做錯了,要敢於向孩子道歉,那麼,孩子做錯了,父母是不是也應該要求他道歉呢?專家指出,人人都會犯錯,但錯有輕重之分,是否要求孩子為錯道歉也要看具體情況。當只是犯打碎玻璃杯的小錯時,父母就不應該強硬要求孩子道歉。其實小孩子在打碎玻璃杯時內心已經很有負擔,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這時候父母就可以適當地安慰小孩子並原諒他們的錯誤,這樣孩子以後也會感激父母,同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但當孩子的錯誤已經傷害了別人,那就必須要求孩子道歉,但這並不意味父母應該在公眾面前教育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成長是無聲無息的,及格的父母應該即使知道要教育也應該給孩子下臺的空間。父母可以在孩子犯錯後,尋找契機心平氣和地對孩子進行事後教育。娓娓的分析與引導比死板的要求更能讓孩子真正瞭解自己究竟錯在什麼地方。強迫是最令人反感的,孩子往往也難以接受,即使是父母本身也不願意被別人強迫做什麼事。 總之,父母讓孩子道歉的同時也應顧及到孩子的感受,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儘量避免當眾讓孩子出糗,或者強迫他們,這樣的道歉並沒有多大的意義,適時的建議能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