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98627085519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嫉妒或者崇拜的感覺產生前提就是要進行比較。同樣的比較結果(對方比我強),個體卻產生了不同的情感體驗(有的人嫉妒,有的人羨慕),這與人們的自我概念息息相關,比較結果只不過是個誘因罷了。根據 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我們進行社會比較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認識自我,認知上自己不如別人的這樣一種狀態,不利於個體進行良好的自我評價。比如,一個自認為智商超群的人,面對難題無法解決,這個事實對自我概念不一定構成影響。但是看到周圍人都能輕而易舉的解決,他才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我想說的是,比較結果有好有壞,自我概念如果本身就包括了一些相對化的特質,比如,智商超群,才貌出眾,對自己的認識建立在與別人對比的基礎之上,這個時候,糟糕的比較結果就會威脅到自我概念,心理學上把這個叫做自我威脅。人是社會化的,我們的自我概念往往包含了這些相對化的特質,換而言之,人們的自我都有受到威脅的時候。面對這些自我威脅,心理學家提出了很多理論來解釋人所採取的不同策略,比如Steele的自我肯定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比較一般只是一方面或者幾方面的比較,人們面對這些方面的自我威脅,會強化自己其他方面的資訊,我演技不如黃曉明,可我英語說得比他好,我英語說不過奧巴馬,可我長得比他白。諸如此類,還有Wheeler的上行社會比較理論,和Hakmiller的下行社會比較理論,這些理論對高自尊的個體更加適用。值得一提的是,高自尊的群體面對自我威脅的行為差異更大。對於高自尊的個體,Kernis將其分為兩類(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一種是脆弱型高自尊,另一種是安全型高自尊。他們的相同點是都自我評價良好。而嫉妒者是屬於脆弱型高自尊者,他們本身的自我就包含了過多的相對化特質,他們對自己的良好評價就是建立在比較過程中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般防禦自己,曲解貶低自我威脅的資訊,攻擊性較強,他們想的是把對方拉下來,好讓雙方看起來平等,甚至不如自己,因為正是這些資訊威脅到了自我認知。那麼低自尊者呢?低自尊者他們更多地陷入自己不如別人的自怨自憐,對應的是,容易將對方完美化。基於此,人們大多出於對嫉妒的厭惡,轉而認為崇拜才是合理的。其實不然,如果崇拜對應的是一些低自尊者的心理特徵,照樣也不值得提倡,崇拜與佩服恐怕是兩個意思,在這個意義上說,崇拜也是一種防禦,不是因為承認對方的強大才崇拜,而是崇拜對方才好接受對方的強大。如果用Epstein的認知經驗自我理論進行分析,過度的崇拜和嫉妒都是內隱自尊低下外顯自尊較高的表現。此外,對於安全型高自尊者,Kernis認為這是真正的自尊,有著自己的內心標準,願意正視自己和別人價值,面對某一方面的自我威脅,不容易泛化到整體的價值感,不卑不亢,而脆弱型的更容易發生泛化。有的時候就是這樣,高自尊者與高自尊者的差異比高自尊者與低自尊者的差異還要大。關於這個比較過程和比較結果引發的有趣問題,還有很多細節和變數於此有關,比如,探究心理關係親密度的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探究預期行為的proxy comparison model,篇幅太長,有機會再寫進去。謝 @劉柯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甜蜜家園角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