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語:美女配英雄,才子配佳人;美女時常有,佳人不常在!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從來都不缺少風流倜儻的才子,但才色雙絕的佳人就不多見了。今天給大家介紹下明朝歷史上三位留名後世的傳奇女子。
一、豔過時光的女子—沈宜修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江蘇吳江人,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與汾湖的葉紹袁締結婚約,十六歲便嫁與葉紹袁為妻。吳江的美景孕育著這位聰慧柔情的女性,使的她的詩文秀雅委婉。她從小聰穎好學,能詩善詞,是明朝著名的女詩人。現存的詩歌有800多首收藏在詩集《鸝吹集》。
沈宜修與葉紹袁是一對文學夫婦,他們情投意合,經常吟詩對作,此唱彼和,為當地文人所一致傾慕。且沈宜修人品高雅,平生不愛脂粉,不喜豔妝,逢節聚宴,清淡服而已,備受葉紹袁及婆母、鄰里的尊重。
其夫葉紹袁是明朝天啟年間的進士,官至工部主事,因生性耿直,一直遭受同僚排擠,心灰意冷之下便以母老告歸家鄉。他辭官後,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經常入不敷出,甚至連請醫生買藥的錢也無力支付。可哪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沈宜修夫婦仍安貧樂道,並常常誦讀《愁苦行》,自以取樂。沈宜修還時時寬慰丈夫說:“慎勿憂貧!世間福已享盡,暫將‘貧’字與造化藉手作缺陷耳!”
沈宜修生有五子三女,各具文學素養,其中小女葉小鸞慧心麗質,為全家所鍾愛。但天不助人,葉小鸞於十七歲不幸夭折。而後大女兒葉小紈因小妹早逝,過於悲慟,亦發病而亡,年僅二十三歲。百天之內,二位女兒相繼去世。沈宜修悲痛欲絕連日叩天求神,最後思女成疾。
1635年,沈宜修病中去世,葉紹袁一口氣寫下120首詩來懷念妻子。在他的意識裡,沈宜修是他心靈的避風港。有了她,無論相隔多遠,無論在外奔波多麼疲憊,心裡頭都放著一個家,一個圍繞著沈宜修所建的精神的愛情城堡。明朝滅亡後,葉紹袁也棄家為僧,後鬱郁而死。
沈宜修清麗委婉的詩詞,啟迪了素來與文學隔絕的女子,也開啟了吳地女子學詩作文的風氣。
二、素衣才女—阮麗珍
阮麗珍,生年目前不詳,其父阮大鉞是明末時期著名戲曲作家,她自小才貌雙全,是冠絕江南的才女,由於出生戲劇世家,也善於填詞作曲寫戲文。
傳聞阮麗珍成年後,便與阮大鉞好友曹履吉之子曹臺望成親。曹臺望文武雙全,深得阮麗之心。因此婚後的生活甜蜜溫馨,每日曹臺望晨起舞劍,阮麗珍捧茶而立;阮麗珍彈詞吟唱,曹臺望凝神靜聽。一個劍舞,一個扶琴,可謂珠聯璧合羨煞神仙。 可惜好景不長,明朝末年清兵入關,狼煙四起,民不聊生,曹臺望立志驅除滿清朝廷,於是離家出走策馬天涯,尋求反清復明之士。阮麗珍滿心不捨,奈何曹臺望心意已決,唯有淚落衣衫愁緒滿懷。世事如此多舛,誰能料得身後事?
1636年阮麗珍之父阮大鉞乞降於清,並將才貌雙全色藝俱佳的阮麗珍進獻給豫親王多鐸。阮麗珍悲憤不已又無可奈何,為了不讓其父受累,阮麗珍只能乖乖就範,委身於王府中,但誓死不從。
1638年,豫親王多鐸領兵出征,出兵前他讓阮麗珍彈奏一曲,突然有感於阮麗珍品行高潔,便將其遣返歸家。 此時的阮麗珍,雖然守住節操,但在世人眼裡,已是殘花敗柳德行盡失。
1640年曹臺望歸來,雖然已經不是往昔少年郎的某樣,但是滄桑之中卻神采依舊。阮麗珍喜憂參半,喜的是所思之人平安歸來,憂的是,被強留王府如何說得清。真是與君相望,相對卻無言。萬幸的是曹臺望本來就豁達之人,他並沒有嫌棄麗珍而是緊緊的抱著她,一切盡在不言中。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夫妻能再重逢,真是讓人倍感欣慰。曹臺望給予妻子的不僅僅是愛,還有更溫暖的守護。
三、十能才女—薛素素
薛素素(西元16—17世紀),江蘇蘇州吳縣人。她對詩、書、畫、琴、弈、繡都有不俗的研究,因此被譽為“十能才女”。
薛素素,是一位江南青樓出身的女子。她的刺繡本領十分出色,據說她能一邊織布一邊刺繡,其手藝可窺一斑。她還是明代唯一有史料可查的女棋手。她的詩書畫水平也十分不錯,畫的山水蘭竹,都能落筆而就,且無不意態入神;而如花卉、草蟲等皆是習習如生。在她成年之後,她的詩、書、畫都擠入了名流之列。
俗話說:事業得意,情場失意。薛素素雖然有才名,卻在感情上歷經波折。由於她的驚豔,先是被為李徵蠻所娶,接著彭宣府因愛慕她,派馮生將她欺騙到蠻峒,十多年後才放她離開。她回到江南以後,又嫁給了沈德符做了小妾,但是沒多久,就分離了。再後來,薛素素又嫁了幾次都沒能夠堅持太久。最後她嫁給一位富商為妾,常伴青燈了此一生。
不過關於她的感情,還有這樣的說法:她與順秀玉是一對戀人。
順秀玉當時也是一位有名氣的藝妓,而薛素素自負俠名,有著男子氣概。她曾經拒絕了魯木王的求親,之後逃離到了平城地區,和順秀玉相遇之後,薛素素覺得順秀玉是個十分溫柔的女子,在越來越多的相處中她也發現了自己對順秀玉產生了愛情。當魯木王聽說之後直接帶領著士兵要將她們抓走,順秀玉用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後,薛素素也揮劍刺入自己的腹部殉情而亡。
結束語:古語有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在過去以男權為主的封建社會里,身負才學的女子其實是很不辛的,真正能展示才華的機會也不多,更多的是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著實讓人惋惜!
有句古語:美女配英雄,才子配佳人;美女時常有,佳人不常在!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從來都不缺少風流倜儻的才子,但才色雙絕的佳人就不多見了。今天給大家介紹下明朝歷史上三位留名後世的傳奇女子。
一、豔過時光的女子—沈宜修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江蘇吳江人,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與汾湖的葉紹袁締結婚約,十六歲便嫁與葉紹袁為妻。吳江的美景孕育著這位聰慧柔情的女性,使的她的詩文秀雅委婉。她從小聰穎好學,能詩善詞,是明朝著名的女詩人。現存的詩歌有800多首收藏在詩集《鸝吹集》。
沈宜修與葉紹袁是一對文學夫婦,他們情投意合,經常吟詩對作,此唱彼和,為當地文人所一致傾慕。且沈宜修人品高雅,平生不愛脂粉,不喜豔妝,逢節聚宴,清淡服而已,備受葉紹袁及婆母、鄰里的尊重。
其夫葉紹袁是明朝天啟年間的進士,官至工部主事,因生性耿直,一直遭受同僚排擠,心灰意冷之下便以母老告歸家鄉。他辭官後,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經常入不敷出,甚至連請醫生買藥的錢也無力支付。可哪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沈宜修夫婦仍安貧樂道,並常常誦讀《愁苦行》,自以取樂。沈宜修還時時寬慰丈夫說:“慎勿憂貧!世間福已享盡,暫將‘貧’字與造化藉手作缺陷耳!”
沈宜修生有五子三女,各具文學素養,其中小女葉小鸞慧心麗質,為全家所鍾愛。但天不助人,葉小鸞於十七歲不幸夭折。而後大女兒葉小紈因小妹早逝,過於悲慟,亦發病而亡,年僅二十三歲。百天之內,二位女兒相繼去世。沈宜修悲痛欲絕連日叩天求神,最後思女成疾。
1635年,沈宜修病中去世,葉紹袁一口氣寫下120首詩來懷念妻子。在他的意識裡,沈宜修是他心靈的避風港。有了她,無論相隔多遠,無論在外奔波多麼疲憊,心裡頭都放著一個家,一個圍繞著沈宜修所建的精神的愛情城堡。明朝滅亡後,葉紹袁也棄家為僧,後鬱郁而死。
沈宜修清麗委婉的詩詞,啟迪了素來與文學隔絕的女子,也開啟了吳地女子學詩作文的風氣。
二、素衣才女—阮麗珍
阮麗珍,生年目前不詳,其父阮大鉞是明末時期著名戲曲作家,她自小才貌雙全,是冠絕江南的才女,由於出生戲劇世家,也善於填詞作曲寫戲文。
傳聞阮麗珍成年後,便與阮大鉞好友曹履吉之子曹臺望成親。曹臺望文武雙全,深得阮麗之心。因此婚後的生活甜蜜溫馨,每日曹臺望晨起舞劍,阮麗珍捧茶而立;阮麗珍彈詞吟唱,曹臺望凝神靜聽。一個劍舞,一個扶琴,可謂珠聯璧合羨煞神仙。 可惜好景不長,明朝末年清兵入關,狼煙四起,民不聊生,曹臺望立志驅除滿清朝廷,於是離家出走策馬天涯,尋求反清復明之士。阮麗珍滿心不捨,奈何曹臺望心意已決,唯有淚落衣衫愁緒滿懷。世事如此多舛,誰能料得身後事?
1636年阮麗珍之父阮大鉞乞降於清,並將才貌雙全色藝俱佳的阮麗珍進獻給豫親王多鐸。阮麗珍悲憤不已又無可奈何,為了不讓其父受累,阮麗珍只能乖乖就範,委身於王府中,但誓死不從。
1638年,豫親王多鐸領兵出征,出兵前他讓阮麗珍彈奏一曲,突然有感於阮麗珍品行高潔,便將其遣返歸家。 此時的阮麗珍,雖然守住節操,但在世人眼裡,已是殘花敗柳德行盡失。
1640年曹臺望歸來,雖然已經不是往昔少年郎的某樣,但是滄桑之中卻神采依舊。阮麗珍喜憂參半,喜的是所思之人平安歸來,憂的是,被強留王府如何說得清。真是與君相望,相對卻無言。萬幸的是曹臺望本來就豁達之人,他並沒有嫌棄麗珍而是緊緊的抱著她,一切盡在不言中。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夫妻能再重逢,真是讓人倍感欣慰。曹臺望給予妻子的不僅僅是愛,還有更溫暖的守護。
三、十能才女—薛素素
薛素素(西元16—17世紀),江蘇蘇州吳縣人。她對詩、書、畫、琴、弈、繡都有不俗的研究,因此被譽為“十能才女”。
薛素素,是一位江南青樓出身的女子。她的刺繡本領十分出色,據說她能一邊織布一邊刺繡,其手藝可窺一斑。她還是明代唯一有史料可查的女棋手。她的詩書畫水平也十分不錯,畫的山水蘭竹,都能落筆而就,且無不意態入神;而如花卉、草蟲等皆是習習如生。在她成年之後,她的詩、書、畫都擠入了名流之列。
俗話說:事業得意,情場失意。薛素素雖然有才名,卻在感情上歷經波折。由於她的驚豔,先是被為李徵蠻所娶,接著彭宣府因愛慕她,派馮生將她欺騙到蠻峒,十多年後才放她離開。她回到江南以後,又嫁給了沈德符做了小妾,但是沒多久,就分離了。再後來,薛素素又嫁了幾次都沒能夠堅持太久。最後她嫁給一位富商為妾,常伴青燈了此一生。
不過關於她的感情,還有這樣的說法:她與順秀玉是一對戀人。
順秀玉當時也是一位有名氣的藝妓,而薛素素自負俠名,有著男子氣概。她曾經拒絕了魯木王的求親,之後逃離到了平城地區,和順秀玉相遇之後,薛素素覺得順秀玉是個十分溫柔的女子,在越來越多的相處中她也發現了自己對順秀玉產生了愛情。當魯木王聽說之後直接帶領著士兵要將她們抓走,順秀玉用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後,薛素素也揮劍刺入自己的腹部殉情而亡。
結束語:古語有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在過去以男權為主的封建社會里,身負才學的女子其實是很不辛的,真正能展示才華的機會也不多,更多的是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著實讓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