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元認知的具體途徑
(1)提高元認知學習的意識性
要提高元認知水平,首先應提高學生五方面的意識性:①清晰瞭解任務的意識性。要求學生準確、全面把握學習任務,明確任務的性質,特點,任務的要求以及要達到的程度。
②掌握學習材料特點的意識性。每種學習材料有自己的特點,應培養學生認真分析每種學習材料的性質、結構、難度、主次,以便能合理分配學習的時間和注意力。③使用策略的意識性。不同學習材料、不同學習要求需要採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在解決任務之前,要求學生考慮有哪些策略可供使用,哪種策略解決當前任務最佳,要有意識地選擇並運用有效學習策略。
④把握自己學習特點的意識性。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認知特點,例如,自己是善於視覺學習,還是聽覺學習;是記得快忘得快,還是記得慢忘得慢。⑤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調節的意識性。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敏銳判斷出現的困難、障礙,準確分析出現的原因,並能適時地進行調整。
(2)豐富元認知知識和體驗
已有研究表明,學生元認知水平與其擁有的元認知知識有極大關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元認知知識的傳授,並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強化這些知識的應用。
同時還應透過創設問題情景等方式,誘發學生產生元認知體驗,並不斷提高這些體驗的精確度,以提高元認知水平。
(3)加強元認知操作的指導
根據學習過程特點,按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元認知指導,會收到較好效果。
在學習活動之前,著重指導學生對活動進行計劃和安排,為學習活動作好各種具體準備。在學習活動中,注重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物件和任務;講究學習策略,善於根據學習材料的特點和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並能控制自己排除內外干擾,保證學習計劃順利執行。
在學習活動後,注意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及效果進行檢查,反饋與評價,注重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並能認真分析加以及時補救。最後要督促學生深入反思和總結,一是積累為以後類似的場合能用的經驗;二是吸取教訓,避免再犯。
(4)創設反饋的條件與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和諧的、民主的反饋環境,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評價他人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也可以為他人暢所欲言地評價。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逐步地引導學生從以教師為主導的外部反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內部反饋,並逐漸成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者將外在的矯正性指示轉變為自己的矯正性機能,可以說才真正地學會了元認知學習。
(5)注重引導學生對非智力因素的調控
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不僅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而且往往是兩者協同作用的結果。
因此,教師除了應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和認知活動進行調控外,也應重視引導學生對非智力因素中的努力程度、動機激發、本人性格特點、認知風格等諸方面的調控,使學生不僅能自發地調控智力因素,也能有效地調控非智力因素,進而能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調控。
總之,對學生元認知的培養若能從以上方面全面進行,透過多種途徑共同發揮作用,其效果就會更加明顯。
2、訓練元認知的主要方法
大量的研究表明,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元認知訓練,可提高元認知的水平。訓練的主要主法有:
(1)自我提問法
自我提問法就是在元認知訓練中,透過提供一系列供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問題表單,不斷地促進學生自我反省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例如,美國數學家波利亞就解決數學問題的四個階段,提出了以下系列供學生自我提問的問題:
理解問題階段問:未知條件是什麼?已知條件是什麼?已知條件足以確定未知量嗎?多餘還是不足?
擬定計劃階段問:過去見過這種題嗎?若見過是否它以稍許不同的方式出現?我能應用一個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條件的熟悉問題解答當前題嗎?如果不能解答當前題應問:我能從已知條件中產生什麼有用的東西?使用了所有的條件和資料了嗎?
執行計劃階段問:能清楚地認定每一步都是對的嗎?能證明它是對的嗎?
回顧步驟問:我能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嗎?我能檢驗推理過程嗎?我能運用這個結果或方法於其它問題嗎?
有人(Kurzeje,1986年)採用上述波利亞的提問模式,在52名三年級學生中進行訓練,發現參加這種訓練的兒童比非元認知教學的兒童更能成功地解決困難問題,並且更能說出解決問題的各個步驟。
(2)相互提問法
相互提問法,即將學生每兩人分為一組,給每個學生一份類似於上述自我提問的表單,要求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同時根據提問表單相互提問並作出回答。
研究表明,相互提問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考與競爭,發展元認知。
(3)知識傳授法
知識傳授法是不同於以上訓練的另一種方法。它主要是透過傳授學習理論的有關知識,特別是關於元認知的知識,使學生透過學習,認識到元認知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自覺地將元認知運用於學習中,生成適當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以上幾種元認知訓練,都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特別是對於複雜困難的問題,元認知的訓練就更為有效。
1、培養元認知的具體途徑
(1)提高元認知學習的意識性
要提高元認知水平,首先應提高學生五方面的意識性:①清晰瞭解任務的意識性。要求學生準確、全面把握學習任務,明確任務的性質,特點,任務的要求以及要達到的程度。
②掌握學習材料特點的意識性。每種學習材料有自己的特點,應培養學生認真分析每種學習材料的性質、結構、難度、主次,以便能合理分配學習的時間和注意力。③使用策略的意識性。不同學習材料、不同學習要求需要採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在解決任務之前,要求學生考慮有哪些策略可供使用,哪種策略解決當前任務最佳,要有意識地選擇並運用有效學習策略。
④把握自己學習特點的意識性。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認知特點,例如,自己是善於視覺學習,還是聽覺學習;是記得快忘得快,還是記得慢忘得慢。⑤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調節的意識性。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敏銳判斷出現的困難、障礙,準確分析出現的原因,並能適時地進行調整。
(2)豐富元認知知識和體驗
已有研究表明,學生元認知水平與其擁有的元認知知識有極大關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元認知知識的傳授,並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強化這些知識的應用。
同時還應透過創設問題情景等方式,誘發學生產生元認知體驗,並不斷提高這些體驗的精確度,以提高元認知水平。
(3)加強元認知操作的指導
根據學習過程特點,按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元認知指導,會收到較好效果。
在學習活動之前,著重指導學生對活動進行計劃和安排,為學習活動作好各種具體準備。在學習活動中,注重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物件和任務;講究學習策略,善於根據學習材料的特點和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並能控制自己排除內外干擾,保證學習計劃順利執行。
在學習活動後,注意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及效果進行檢查,反饋與評價,注重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並能認真分析加以及時補救。最後要督促學生深入反思和總結,一是積累為以後類似的場合能用的經驗;二是吸取教訓,避免再犯。
(4)創設反饋的條件與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和諧的、民主的反饋環境,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評價他人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也可以為他人暢所欲言地評價。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逐步地引導學生從以教師為主導的外部反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內部反饋,並逐漸成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者將外在的矯正性指示轉變為自己的矯正性機能,可以說才真正地學會了元認知學習。
(5)注重引導學生對非智力因素的調控
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不僅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而且往往是兩者協同作用的結果。
因此,教師除了應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和認知活動進行調控外,也應重視引導學生對非智力因素中的努力程度、動機激發、本人性格特點、認知風格等諸方面的調控,使學生不僅能自發地調控智力因素,也能有效地調控非智力因素,進而能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調控。
總之,對學生元認知的培養若能從以上方面全面進行,透過多種途徑共同發揮作用,其效果就會更加明顯。
2、訓練元認知的主要方法
大量的研究表明,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元認知訓練,可提高元認知的水平。訓練的主要主法有:
(1)自我提問法
自我提問法就是在元認知訓練中,透過提供一系列供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問題表單,不斷地促進學生自我反省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例如,美國數學家波利亞就解決數學問題的四個階段,提出了以下系列供學生自我提問的問題:
理解問題階段問:未知條件是什麼?已知條件是什麼?已知條件足以確定未知量嗎?多餘還是不足?
擬定計劃階段問:過去見過這種題嗎?若見過是否它以稍許不同的方式出現?我能應用一個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條件的熟悉問題解答當前題嗎?如果不能解答當前題應問:我能從已知條件中產生什麼有用的東西?使用了所有的條件和資料了嗎?
執行計劃階段問:能清楚地認定每一步都是對的嗎?能證明它是對的嗎?
回顧步驟問:我能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嗎?我能檢驗推理過程嗎?我能運用這個結果或方法於其它問題嗎?
有人(Kurzeje,1986年)採用上述波利亞的提問模式,在52名三年級學生中進行訓練,發現參加這種訓練的兒童比非元認知教學的兒童更能成功地解決困難問題,並且更能說出解決問題的各個步驟。
(2)相互提問法
相互提問法,即將學生每兩人分為一組,給每個學生一份類似於上述自我提問的表單,要求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同時根據提問表單相互提問並作出回答。
研究表明,相互提問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考與競爭,發展元認知。
(3)知識傳授法
知識傳授法是不同於以上訓練的另一種方法。它主要是透過傳授學習理論的有關知識,特別是關於元認知的知識,使學生透過學習,認識到元認知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自覺地將元認知運用於學習中,生成適當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以上幾種元認知訓練,都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特別是對於複雜困難的問題,元認知的訓練就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