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嶺市位於吉林省中西部,長春、四平兩城之間,長大鐵路穿過城區。地處松遼平原、東遼河的中游北岸。市域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多低山丘陵、北部為平原。屬松花江與遼河兩個流域的分水嶺。關於公主嶺地名的由來,多年來有一較通俗的說法:公主嶺為遼河和松花江的分水嶺,又有一座公主陵,遂將“陵”諧音成“嶺”,於是,起名公主嶺。清初,公主嶺這塊地方還是一片荒原,沒有人家。至道光年間,公主嶺才有幾十戶人家,那時此地是達爾罕王的牧地。光緒初年,初設懷德縣時,此地仍是一個小村子,公主嶺當時叫葦子溝。因村中有一條叫葦子溝的小河而得名,該河現已建成暗河。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在此地設站,火車站並沒叫葦子溝,而稱三站。當時以長春為起點,向南每隔30公里為一站。故稱范家屯為二站,稱公主嶺為三站。後來附近和關內的人逐漸移居此地,使公主嶺逐漸繁華起來,慢慢發展成重要城鎮。 在三站站北5公里有一道土嶺,嶺上有九座山峰,數中峰最高,左右各峰呈階梯狀,如眾星捧月。當地人感其靈異,視之為科爾沁的地勢之冠。傳說有公主葬於中峰之下,故稱此山為公主陵。其墓地左繞清溪,右環翠柳,山上峰谷疊嶂,柳暗花明,美景古蹟相映成趣。早年時常有遊人隱士、野老貧僧,到此納涼暢話,遊人絡繹不絕,一時遠近聞名。因此,沒多久俄華人便把三站改名為公主陵。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日俄戰爭以後,獲取了中東鐵路寬城子至旅順口段所有權的日本人覺得把車站和城鎮稱為“陵”很不吉利,便把“陵”字諧音為 “嶺”字,於是公主陵就成了公主嶺。關於“公主陵”的傳說一直很多,有的說是達爾罕王的獨生女兒響鈴公主因意中人被害而殉情;有的說是清朝皇帝的格格下嫁科爾沁達爾罕王的途中死在這裡。種種傳說都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公主嶺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些故事不脛而走,隨著電波飛上熒屏,乘著列車傳遍四面八方,甚至漂洋過海…… 那麼,古墓中葬的究竟是誰呢? 據考察,在城北土崗下確有過公主陵(但如今已蕩然無存了),是清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的衣冠冢。據色布騰巴爾珠爾的族譜記載及其後人提供:和敬公主是乾隆皇帝的三女兒,生於1731年(清雍正九年),系孝純皇后富察氏(成恩公李榮保之女)所生。其滿語名為“耐日勒吐賀其相貴”,譯稱“和敬圓倫”。1745年(清乾隆十年),選內蒙古科爾沁達拉罕親王羅十贊袞布之子合碩親王色布騰巴爾珠爾為額駙(駙馬),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公主下嫁,時年16歲。 和敬公主的丈夫色布騰巴爾珠爾9歲被召進宮,伴皇太子讀書。由於他天資聰穎,成績優異,深得乾隆皇帝寵愛。婚後,於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承襲達拉漢親王爵位。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率兵攻伊犁,後因罪被革除王爵,由其兄色旺諾布承繼了王爵。此後由於他屢建戰功,再次被封為親王。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死於徵金川的軍旅中。公主生前居住在北京和敬公主府。色布騰巴爾珠爾死後第17年,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和敬公主薨於北京,終年62歲。乾隆皇帝親自為公主和駙馬題寫了碑文。 和敬公主死後,葬於北京東郊東壩鎮附近。當時色布騰巴爾珠爾家族出於政治、經濟上的需要,將和敬公主的衣冠葬於自己的領地內,這就是今天的公主陵遺址。按照清朝的慣例,只有皇帝之墓稱陵,而此處所以稱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其夫又戰功卓著;二是葬於東北邊疆蒙王領地,距京城遙遠,所以稱“陵”,諒也無妨。公主陵建成後,此地做為祭田,由色布騰巴爾珠爾家族派專人管理。直至20世紀初,公主陵祭田仍屬其家族領地,色布騰巴爾珠爾的第七代孫固山貝子達賴,曾因祭田所有權被侵問題,上訴至奉天衙署。對此事在史料中曾有記載。 公主嶺市原稱懷德縣。地處柳條邊之外,人煙稀少。1866年(清同治五年),設分房經歷於八家子,就是現在的懷德鎮,俗稱老懷德。1877年(清光緒三年),八家子分防經歷移至康家屯(現康平縣)。同年設懷德縣,縣治所設在八家子(關於懷德縣地名的由來詳見懷德鎮篇)。公主嶺在懷德縣境內,曾為懷德縣轄鎮。1931年懷德縣治所遷至公主嶺。1940年將公主嶺街變為省轄市。1942年析置公主嶺市。1949年5月6日,懷德縣政府再次從懷德鎮遷至公主嶺。1985年2月4日,撤銷懷德縣,設立了公主嶺市(地級),1985年12月改為縣級市,原懷德縣轄區歸入公主嶺市。
公主嶺市位於吉林省中西部,長春、四平兩城之間,長大鐵路穿過城區。地處松遼平原、東遼河的中游北岸。市域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多低山丘陵、北部為平原。屬松花江與遼河兩個流域的分水嶺。關於公主嶺地名的由來,多年來有一較通俗的說法:公主嶺為遼河和松花江的分水嶺,又有一座公主陵,遂將“陵”諧音成“嶺”,於是,起名公主嶺。清初,公主嶺這塊地方還是一片荒原,沒有人家。至道光年間,公主嶺才有幾十戶人家,那時此地是達爾罕王的牧地。光緒初年,初設懷德縣時,此地仍是一個小村子,公主嶺當時叫葦子溝。因村中有一條叫葦子溝的小河而得名,該河現已建成暗河。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在此地設站,火車站並沒叫葦子溝,而稱三站。當時以長春為起點,向南每隔30公里為一站。故稱范家屯為二站,稱公主嶺為三站。後來附近和關內的人逐漸移居此地,使公主嶺逐漸繁華起來,慢慢發展成重要城鎮。 在三站站北5公里有一道土嶺,嶺上有九座山峰,數中峰最高,左右各峰呈階梯狀,如眾星捧月。當地人感其靈異,視之為科爾沁的地勢之冠。傳說有公主葬於中峰之下,故稱此山為公主陵。其墓地左繞清溪,右環翠柳,山上峰谷疊嶂,柳暗花明,美景古蹟相映成趣。早年時常有遊人隱士、野老貧僧,到此納涼暢話,遊人絡繹不絕,一時遠近聞名。因此,沒多久俄華人便把三站改名為公主陵。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日俄戰爭以後,獲取了中東鐵路寬城子至旅順口段所有權的日本人覺得把車站和城鎮稱為“陵”很不吉利,便把“陵”字諧音為 “嶺”字,於是公主陵就成了公主嶺。關於“公主陵”的傳說一直很多,有的說是達爾罕王的獨生女兒響鈴公主因意中人被害而殉情;有的說是清朝皇帝的格格下嫁科爾沁達爾罕王的途中死在這裡。種種傳說都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公主嶺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些故事不脛而走,隨著電波飛上熒屏,乘著列車傳遍四面八方,甚至漂洋過海…… 那麼,古墓中葬的究竟是誰呢? 據考察,在城北土崗下確有過公主陵(但如今已蕩然無存了),是清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的衣冠冢。據色布騰巴爾珠爾的族譜記載及其後人提供:和敬公主是乾隆皇帝的三女兒,生於1731年(清雍正九年),系孝純皇后富察氏(成恩公李榮保之女)所生。其滿語名為“耐日勒吐賀其相貴”,譯稱“和敬圓倫”。1745年(清乾隆十年),選內蒙古科爾沁達拉罕親王羅十贊袞布之子合碩親王色布騰巴爾珠爾為額駙(駙馬),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公主下嫁,時年16歲。 和敬公主的丈夫色布騰巴爾珠爾9歲被召進宮,伴皇太子讀書。由於他天資聰穎,成績優異,深得乾隆皇帝寵愛。婚後,於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承襲達拉漢親王爵位。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率兵攻伊犁,後因罪被革除王爵,由其兄色旺諾布承繼了王爵。此後由於他屢建戰功,再次被封為親王。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死於徵金川的軍旅中。公主生前居住在北京和敬公主府。色布騰巴爾珠爾死後第17年,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和敬公主薨於北京,終年62歲。乾隆皇帝親自為公主和駙馬題寫了碑文。 和敬公主死後,葬於北京東郊東壩鎮附近。當時色布騰巴爾珠爾家族出於政治、經濟上的需要,將和敬公主的衣冠葬於自己的領地內,這就是今天的公主陵遺址。按照清朝的慣例,只有皇帝之墓稱陵,而此處所以稱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其夫又戰功卓著;二是葬於東北邊疆蒙王領地,距京城遙遠,所以稱“陵”,諒也無妨。公主陵建成後,此地做為祭田,由色布騰巴爾珠爾家族派專人管理。直至20世紀初,公主陵祭田仍屬其家族領地,色布騰巴爾珠爾的第七代孫固山貝子達賴,曾因祭田所有權被侵問題,上訴至奉天衙署。對此事在史料中曾有記載。 公主嶺市原稱懷德縣。地處柳條邊之外,人煙稀少。1866年(清同治五年),設分房經歷於八家子,就是現在的懷德鎮,俗稱老懷德。1877年(清光緒三年),八家子分防經歷移至康家屯(現康平縣)。同年設懷德縣,縣治所設在八家子(關於懷德縣地名的由來詳見懷德鎮篇)。公主嶺在懷德縣境內,曾為懷德縣轄鎮。1931年懷德縣治所遷至公主嶺。1940年將公主嶺街變為省轄市。1942年析置公主嶺市。1949年5月6日,懷德縣政府再次從懷德鎮遷至公主嶺。1985年2月4日,撤銷懷德縣,設立了公主嶺市(地級),1985年12月改為縣級市,原懷德縣轄區歸入公主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