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而無涯
-
2 # 野狐習禪
“道德”在老子是兩個詞,和後世作為倫理所言的道德在內涵上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道德源自於儒家的“仁義道德”,與老子的道德不盡相同。
“道”是老子所發明的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概括來說包含三個方面: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先於宇宙萬物而存在;道是自然規律,屬於形而上的東西,當然社會規律也被包含在裡面;道是修行的方法,是求道悟道的途徑。
“德”是道的補充,道為體,德為用,德是達到與道同體的方法,可以簡單理解為每個人的世界觀和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有老子對“德”的論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什麼是“上德”,什麼是“下德”?弄清這個問題,對老子的“道德”就有了很大的理解。
舉例來說吧,太陽普照大地,雨露滋潤禾苗,它們在天地之間有大功,但它們從不以有功自居,它們自然而然的去作,它們的德是與道相合,無為而行。這就是上德,有上德的人也是如此,他們無為而作,沒有功利心,沒有名利思想,就像莊子《逍遙遊》中所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意思,是最高境界的人,與道為一的人。
孔子以天下為己任,要實現大同世界,他從沒有說自己如何如何,並不居功。佛陀要度盡天下眾生,但從不以度眾生為功,所以又說“佛不度眾生”,不能有“我相”,最高境界的人,都沒有“我相”,他們有大功,有大德,但無我,這是和道一樣,無為而作。
“下德”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德了,一般人都是在這個範疇中做人處事,也做好事,也做對國家社會他人有益的事,但總有一個“我”在裡面,總有功利心,名利思想在其中,刻意的成分多,目的性強,有時甚至有表演的成分。如此的“德”是遠離了“道”,缺少了無為而行的色彩,多是刻意,也許他們想要為道,可實際上遠離了道。
老子五千言核心的東西就是闡述“道德”,所以又稱作《道德經》,只是他的道德不同於我們一般意義上的道德,我們的道德,包含在老子的“下德”之中,是老子所否定的東西。
-
3 # 飛鴻吟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是《道經》和《德經》的合稱。且這兩者在人類文明上不能戚然分離。
“道”指的是事物運動變化所表現出來的規則、秩序、軌跡和方式等,簡稱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
“德”則是這些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的積累多少、以及遵循這些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說話和做事的品質。
故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之,德蓄之”。
同時老子在《道德經》中還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不治矣。老子這段話是說,我們如果抱著學習知識的目的去學習,我們的知識會一天天增加;我們如果抱著探尋未知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的目的去學習和發現,那麼我們面臨的未知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會一天天減少,減少又減少,那麼我們說話和做事就不會違背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了,這樣我們在不違背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的前提下,就什麼說都可說,什麼事都可做。這樣我們就厚德了,我們在厚德的情況下,就可以創造出我們生活所需的各類物品(厚德載物)。
所以,道和德是哲學關係,象精靈的經絡關係一樣,是“經"。故稱《道德經》。
《道德經》,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經文!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人們就永遠處在對已知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的遵循中,就處在對未知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的探尋中。只有這樣人類社會人們才能實現厚德載物,人類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人類與地球才能長久共存。
-
4 # 努力的小烏鳥
道.道義,道路,方向方法,德.品質德行,思維方式,行為手法。經,經典,即標準,道德經就人的行為與思維的方式做法的標準與規範。
-
5 # 1180八一廣場
道是什麼?道就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及之後就已經存在的萬物生存發展必須遵循的規則法則規律,而且也不會因為人類的存在而有絲毫的改變,即使人類是道的產物。
德是什麼?德者得也,所得之者道也。得道則有所生有所發展,無所得則無所生。
正因為《老子》所講正是上述兩方面的內容,故稱道德經。
-
6 # 易大精深
道德,二字!上道,下德。
道!路也,巡徑問跡,直到終點必經之路。
德!得之道守也!富貴二代,不能終富,何也?無德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如果是我給道起名字就叫地圖。
德!大德不德,利萬物而不爭,以萬物為芻狗。所以是人就缺德,而且是缺大德。
道!是強迫給的名字,我規定那個真理就是,道!不接受反駁,於是就叫道了。
德!誰也沒有,誰也沒見過,我規定這樣做就是德,不接受反駁,於是這樣做就是德了。
道有了,德有了,連在一起就是道德了!
經!是書的一種形式,是不能反駁的書,是誰也反駁不了的書,是定規則的書,就是經書可以無法無天,你還只能接受。
道德+經=道德經
-
7 # 楊章林555
標題是文章的嚮導。
老子的這部書之所以名為《道德經》,是因為“道”和“德”是文中所解讀的內容。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道德經》里老子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究竟什麼是”道“?翻開《道德經》,捨得花點點時間就一目瞭然了。
我在《關於道德經中“道”的解讀》一文中就曾經說過,老子所說的“道”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意思是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化的。宏觀上,道是萬物的始祖,生命的源頭 ;微觀上,道就包括了人類社會的諸多方面,什麼語言、行為、對人對物對事的方法等等。假如你硬要說老子的“道”是指什麼,還是應該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實質上”道“就是一個多義詞。如果硬要給“道”一個客觀的解釋,翻遍老子的《道德經》,對自然和社會的正確認識並落實在行動上就是有道,反之則無道。
這一觀點應該是不對大家的胃口,坐了”冷板凳“,可能也傷了不少人對”道“懷有的神秘情感。只好借這個機會,厚著臉皮再嘮叨幾句,是烏鴉還是鳳凰?下邊自有公論。
道德經為什麼稱之為道德經?從這個疑問不難看出,從古到今,不知道多少人在裡面”迷路“了。對”道“的解讀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不同觀點都各執一端互不相讓。一個”道“字都理解不了,怎麼讀懂《道德經》?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就開門見山告訴我們,“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道是可以表述清楚的,它的意思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地點的變換而不同。(這個理解牛背上的老子應該是同意的)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橫衝直撞無邊無際的氣體,而且它的能力是無法估量的。太匪夷所思了!就好像是萬物的始祖。(道)能夠讓(物質)消除它們的矛盾,解決它們的分歧,在Sunny的作用下,哪怕像塵埃也要聚集在一起(地球誕生了)。太不可思議了!道好像是看得見的。我不知道他是誰的孩子(我不知道氣體是怎樣產生的),(只曉得)像是天帝的祖先。(這個解讀,雲端之上的老子應該露出微笑)
道在這裡就是先天地而生的氣體,在TA的作用下,物質出現了。所以說道是萬物的始祖,生命的源頭。
(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生活在大家不屑的地方,就是被潑灑在眾人踩踏的路上也無所謂。
(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他們的這種言行,就如同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自己吃了發黴發臭的食物,讓人噁心。
這兩篇文章中的“道”都只能作道路理解,只是後面的“道”應該引申為:大庭廣眾之下。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對文章的總結。抬著滿滿的一盆水,你再動它不溢位來?包包頭有尖尖的錐子,你能保證它不刺穿布料?老輩人有言:見好就收,講的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這裡的“道”應該理解為社會規律,見好就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丟掉了做人的根本,才提倡仁義道德;思想意識迷路了,就會產生欺騙大眾的謬論;家庭不和睦,才呼籲尊老愛幼;君王昏聵國家混亂,才彰顯忠臣的重要。
道在這裡就是做人的根本。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篇百十來字的短文,就用了八個“道”字,意思都是一樣的,表達的都是言論、言談、理論等相關意思,但是的確沒有累贅的感覺。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章用了三個”道“字,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規律,美好的語言行為是揭示這一規律的武器。
道:良好的語言行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語言可以贏得大家的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為做人加分。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
道:治理國家。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最為恰當的方法,就是遵循社會生存法則,以協商的方式解決實現共贏;用不著求神拜佛,財神在心中;用不著滿世界找財路,是你的它會來;淡然處之是最好的盤算。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道理。在道理的面前是沒有親疏厚薄的,站在對的一邊(對事不對人)。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個字,卻解決了至今還困擾無數人的問題:面對矛盾該怎麼辦?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生命的真諦是要人們不斷豐富完善自我,而不是讓缺點惡習日益氾濫。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是要當榜樣作無言之教,而不是爭名奪利。
以上是對《道德經》中“道”的詮釋和解讀。
什麼是“德”呢?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較為明確的答案。實際上在《道德經》裡,老子對德就有比較具體的解讀。
好的方式方法就是德
第七十九章(怨與德)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文章的開篇,老子就告訴我們:“和大怨,必有餘怨”:解決大的矛盾,必定會有殘留。緊接著就直奔主題:“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用好的方式方法去處理哪怕滿含怨恨的矛盾,這就是有德。
什麼是好的方式方法?“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所以有品德能力的人,就是滿身道理也不會一味指責TA人。有德的人講事實擺道理(以理服人),無德的人以自我為中心。在道理的面前是沒有親疏厚薄,只站在對的一邊,對事不對人。
老子的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個字,讀懂應該不難。用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規範我們的言行,人生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煩惱?千年之前的老子,對怎樣處理矛盾就有如此深刻的見解,實在令人折服。
德的本質和使命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在細微處最能體現德的本質,德的本質是由道的運動決定的。(道這個東西)虛無縹緲,若有若無,有時又浮現某種形狀。道浮現的某種形狀,也是變化多端,恍恍惚惚中還能看到某種物體,美妙而又神秘。各種不同表現形式的德在道的運動中產生髮展,“形狀各異"的德在生命活動中表現的是“精、真、信”,通俗點講,精就是做事認真負責;真就是不弄虛作假;信就是誠實守信。這些都是德的本質。現在到遠古都如此,德不改初衷始終如一,目的是撫育眾生。
譯後小議:老子在千年之前,就透過這篇文章,抽象地告訴我們德的具體含義和使命。“精、真、信”是德的具體內容,“以閱眾甫”應該是德的使命。
謙讓和低調是德的表現形式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表面的)退讓,是為了成就自己美好的品德(人),順勢而為,是為了高大挺拔,(樹木),低窪的地方容易積水(地勢),破舊的東西就要換新(物品),少就容易積多,多反而不知所措(數量)(前因後果)所以有遠見卓識的人,都諳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這一規律。不自我表現的是聰明人,不自以為是的人別人高看一眼,不自我吹噓的人就會贏得他人的讚譽,不驕傲自大的人就能博得別人的尊重。正是他們不爭,(正是他們的退讓謙虛虛懷若谷)所以普天之下難有同他們一爭高下的。古人說:委曲求全,不是說著玩的,只有懂得謙讓才能滿載而歸。
譯後小議:
萬事退一步,才會海闊天空,虛懷若谷才能滿載而歸。
老子在這一章,先用一個排比句,辯證地說明了退進少多的關係。得出有智慧的人,都是以退為進的,不爭的實質就是為了爭。可見老子“無為”的實質就是為了“為”。
人人都有缺憾,德的妙處還要人們學會滿足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精神和肉體相擁,能永不分離?嬰兒時聚精見識廣博的人,能什麼都懂?大自然生養了生命,沒有什麼財物同我們與生俱來,我們享用物質,但不是物質的主人。我們必須得有這種認識,這就是德的妙處。
譯後小議:
在這篇文章中,老子連用了六個反問句,意在告訴我們,自然可以完美,社會不可能完美無缺,生活中的人們是會有缺憾的。認識到這種缺憾,就是德的玄妙之處。
在我們的生活中,”德“無處不在。未來的人類社會也一定會”大同“於”德“。
綜上所述,老子的這部書,當然只能名為《道德經》。
函谷關
-
8 # 魏永臣550
道德經為何稱之為道德經,而不稱為德道經及其它呢?因為道是產生德的根源,也即沒有道就不會產生德,而且最好最上的德有利於促進道的產生,這就是“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人類怎樣做,才能產生道呢?就是無為,或曰“守雌”,或曰“守此”,或曰“守中”,雖然名稱不一,其核心要義是相同的,就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艱苦卓絕地,把人類所掌握的最先進最尖端的技術用於未知自然世界的探索求知,找到主宰自然事物的內在特性和規律性的大作風就是無為、守雌、守此或守中。最好最先進的技術用於探索未知就是“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人類獲得先進的空前的技術就是有徳。由此可知,人類的生產技術就是德。“守雌”,就是順應遵從自然事物的規律,自然事物的內在特性、內在規律不可違背違抗,就是天下真正的“雄”。“抱一”、“守一”就是堅守生產技術製造技術創新不放鬆。
-
9 # 馬振廷1
道是能量潤孕的因,德是由因生成的果。經是因生有,有化無因果經過程。說多了沒用。其它皆是解釋道德經三個字。因中育孕幸福和痛苦,果是享受幸福和痛苦五味齊全。生死全存在。人們多數認識道德偏向好的一面是錯誤的。其碼老子不這麼認為,所以視萬物為芻狗,也視人為芻狗自生自滅。這也是與孔子的道德不同之處。
-
10 # ceit
宇宙生成論: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生無,無生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無就是利用,利用就是利他,利他之謂道,利己不道,道乃久,不道早已。不爭之謂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爭就是自然,玄德就是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稱《道德經》再準確不過了。
回覆列表
因為《道德經》是《道經》和《德經》的合稱,就像是《靈樞經》和《素問經》,合本後叫作《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