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
(1)春秋時期創立: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戰國時期發展:成為“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還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和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但在戰國紛爭的時代,其主張無助於實現統一,距當時激烈的社會變革太遙遠,而受到統治者的冷落。
(3)秦朝時期受壓制:有些儒生遵循舊的思想主張,非議郡縣制,以古非今,站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對立面,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政策, 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4)西漢時期享“獨尊”: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增添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等思想內容,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思想因而獲得“獨尊”地位,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5) 宋朝時期形成理學: 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是理學.它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
(6)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時期官方哲學理學和心學相繼佔統治地位。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中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反對”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揭露道學的虛偽。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也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學.,其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龔自珍、林則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提倡“經世致用“,引導人們掙脫“程朱理學”的枷鎖,為“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7) 太平天國時期被結合:鴉片戰爭後在農民起義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思想影響的洪秀全結合儒家的大同思想創立了拜上帝教的理論,對廣大的勞動人民產生了很大的號召力,推動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
(8)維新變法時期出“新意”: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發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理論的合理性,否定頑固派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為維新變法思想製造歷史根據,減少變法的阻力。
(9)新文化運動時期受抨擊: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對封建思想文化還沒有進行徹底批判,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縛,陳獨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學的旗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把鬥爭矛頭指向儒家傳統道德,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10)“文革”時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幫”開展所謂“批林批孔”運動,矛頭直指周恩來的落實幹部政策和恢復“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十年動亂時期,儒學被錯誤地全面否定、批判。
(11)新時期批判地吸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政策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繼承。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 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核心,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必須否定和拋棄.今天,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儒學優秀的思想資源,改造和重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適應中國的現代化。
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
(1)春秋時期創立: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戰國時期發展:成為“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還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和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但在戰國紛爭的時代,其主張無助於實現統一,距當時激烈的社會變革太遙遠,而受到統治者的冷落。
(3)秦朝時期受壓制:有些儒生遵循舊的思想主張,非議郡縣制,以古非今,站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對立面,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政策, 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4)西漢時期享“獨尊”: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增添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等思想內容,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思想因而獲得“獨尊”地位,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5) 宋朝時期形成理學: 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是理學.它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南宋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
(6)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時期官方哲學理學和心學相繼佔統治地位。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中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反對”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揭露道學的虛偽。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也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學.,其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龔自珍、林則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提倡“經世致用“,引導人們掙脫“程朱理學”的枷鎖,為“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7) 太平天國時期被結合:鴉片戰爭後在農民起義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思想影響的洪秀全結合儒家的大同思想創立了拜上帝教的理論,對廣大的勞動人民產生了很大的號召力,推動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
(8)維新變法時期出“新意”: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發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理論的合理性,否定頑固派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為維新變法思想製造歷史根據,減少變法的阻力。
(9)新文化運動時期受抨擊: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對封建思想文化還沒有進行徹底批判,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縛,陳獨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學的旗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把鬥爭矛頭指向儒家傳統道德,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10)“文革”時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幫”開展所謂“批林批孔”運動,矛頭直指周恩來的落實幹部政策和恢復“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十年動亂時期,儒學被錯誤地全面否定、批判。
(11)新時期批判地吸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政策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繼承。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 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核心,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必須否定和拋棄.今天,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儒學優秀的思想資源,改造和重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適應中國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