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56995687300

    《韓非子·五蠹》中說:

    上古之世,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在沒有火之前,茹毛飲血就是人的常態。

    蔬果還能接受,吃生魚也能忍,其它的實在是不行啊。

    再說這時候撈魚都是徒手或是拿個簡易叉子,效率不高,如果地理位置不好的話,魚也是稀罕物事,哪能天天吃。

    好在時代會進步,新時代到來了。

    司馬貞的《三皇本紀》記載:

    伏羲氏“結網罟(音古)以教佃漁,故曰‘宓(音伏)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氏”

    意思是伏羲氏天縱奇才,教會了大家發展漁業和畜牧業,從此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裡要注意一點,後世的記載,很多時候會把整個部族智慧的結晶歸功到某個人身上。

    比如上文的伏羲,比如下面的神農。

    《周書》佚文中記載,“神農耕而作陶”,聰明的上古人民會製造陶器了。

    有了陶器,先民們烹飪食物的方式終於不用那樣簡陋。

    那時烹飪食物的方法十分簡單,大致分為幾種:

    炰:將肉用泥包起來,投入火中燒熟,剝開泥皮可吃。

    炙:將生肉串在樹枝或其它用品上,然後置於火上烤。

    燔:直接把食物放在火中燒。

    而陶器的發明使用,讓先民們終於可以使用燉、煮、煎、熬這些烹飪技法,烹製出羹、臛、飯、粥等食物。

    當我對於某些食物產生疑問的時候,總會有人笑罵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時候我都會反問他一句,“那你告訴我五穀是哪五穀啊?”

    有人會被噎住,也有人叉腰呵斥我,

    “不就是稻、黍、稷、麥、菽嘛!”

    這五類,大致便是先秦時期常人的主食了。

    《周禮·天官·膳夫》中提“六穀”。

    什麼是“六穀”?

    鄭玄的註釋是稌、黍、稷、粱、麥、砇。

    砇,便是菰米,唐代以前食用較多。

    關於這些食物,《詩經》中頻頻提到: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樛,禾麻菽麥

    ——《詩·國風·豳風·七月》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詩·國風·黍離》

    爰採麥矣,沫之北矣

    ——《詩·國風·桑中》

    王事靡監,不能蓺稻粱

    ——《詩·國風·鴇羽》

    此外,還有各式蔬果。

    讀先秦典籍可知野菜漿果在當時是飲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比如大家都會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比如“陟彼南山,言採其蕨(薇)”中的蕨菜(薇菜),再比如《詩經》中出現的水芹、菖蒲、筍、茆、萇楚、 棘、桑葚、藿等等。

    可蔬果再鮮嫩,那也得吃肉,吃什麼肉呢?

    但是肉類,也不是想吃就能吃,他們可是珍貴食品。

    《禮記·王制》中甚至規定: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對於無肉不歡的許多人來說,身處當時,真是一種折磨。

    但如果你技藝過人,你可以打野獸吃呀!《周禮·天官·庖人》曾言有“六獸、六禽”。

    這六獸普遍認為是糜、鹿、熊、麕、野豕和兔;

    六禽則是鴻、鶉、砅、雉、鳩、鴿。

    除此之外,水族也是可以選擇的物件,而且在當時就被極為珍惜奉為美味。

    鱣、魴、鰥、砊、鯉,鱒,砋,鯊、鱧、砎、鮪、砏、砐、鱉、龜、蛤、蟹等等,如果擅長捕撈,任君挑選!

    那像我這樣一看就沒有什麼捕獵能力,又沒有什麼多餘生產技能,還愛附庸風雅的人可怎麼辦?

    那就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估計遲早餓死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到游泳池裡游泳就感覺缺氧不舒服是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