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中國古代對文書和檔案的概念基本上是不分的,其稱謂在殷商為“冊”、“典”,西周為“中”,春秋、秦漢以後為“簡”、“牘”、“簡策”、“簡牘”、“簡書”、“帛書”、“簿書”、“案卷”、“文牘”、“案牘”等等。至於“檔案”一詞,最初可能使用於明末清初,而見於文字材料則始於清代。

    “檔案”作為一個詞語而出現,始見於《清太宗皇帝實錄》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甲午日記載中。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冊》記載:該年十月,在批閱秋審眾犯冊時,“上問:‘馬哈喇之父與叔皆沒於陣,本身亦有功牌,其罪如何?’大學士明珠奏日:‘馬哈喇之父、叔陣沒,皆系松山等處事,部中無檔案,故控告時部議不準。"”這段記事不僅說明當時已經在書面上使用檔案一詞,而且還可以看出,當時王朝斷案是重視以檔案為根據的。

    對於“檔案”一詞的最早解釋,其文字記載是約成書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楊賓的《柳邊紀略》。該書說:“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儲存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文字之書於紙者,亦呼為牌子、檔子矣。”這是迄今所見最早對“檔案”一詞的說明。

    從語義學意義上來看,“檔案”一詞具有形象的和內在的意義。“檔”,《康熙字典》解釋為“橫木框檔”,即木架框格的意思;“案”,《說文解字》解釋為“幾屬”,即小桌一類的東西。由此引申,又把處理一樁事件的有關檔案叫做一案,並通稱收存的官方檔案為“案”、“卷案”、“案卷”。“檔”字和“案”字連用,就是存人檔架收貯起來的案卷,而把放置檔案的架子稱作檔架,把一格稱為一檔。這些叫法有的一直沿用下來,但是其含義已經得到了深化和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系車有哪些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