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稿本

    很有道理。

    每個人遇到糾紛、爭吵或對立情緒的時候,如果都作自我批評,檢查自己的行為對錯,那一定很多時候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能緩解事態,讓當事雙方都有冷靜思考的時間。這樣就不會讓事態迅速擴大蔓延,雙方都有冷靜對待的機會。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還能顯示個人的智慧、風度和涵養。

  • 2 # 遺忘曲線

    一個段子:

    “凡事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找著,

    找著,

    你就抑鬱了”

    對他人要寬容,對自己也別太苛刻!

  • 3 # 青少年健康

    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之前的答者已經說的很詳細了,我就說說我的觀點吧。

    其實這個是家長這樣說,就代表家長也知道這句話,但是也有些家長即使知道這句話,但是卻,沒有去實行。但是,他們卻要孩子嚴格執行,這又如何可行呢?

    其實“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遇到事情,先看看是不是和自己有關係。其實,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許多的問題就是從自身的角度而言的話,就會發現,原來以為和你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其實在暗處與你息息相關。

    如果可以的話,你會發現,幾乎在你身邊的事情,都是或多或少的和你有著相關的東西。

    其實,這個也是讓自己冷靜的一個方法。先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就可以讓你在有些憤懣的時候,讓自己先變得清醒一些。這樣的話,就可以讓你變得更能夠冷靜的看待問題。

    所以,“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還是沒有毛病的。

  • 4 # 和宇數理化劉和宇

    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武亦姝的媽媽,是小學美術教師,爸爸在科研機構工作。

    2001年5月,武亦姝降生在這麼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

    作為家中獨女,武亦姝剛進幼兒園,父母就為她專門定製了一套“家教方針”——要增加女兒的知識儲備,不能讓她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小時候的武亦姝很頑劣,調皮搗蛋,不光不願意學習,連幼兒園佈置的作業也草草了事,是老師眼裡的“差生”

    於是,武亦姝的父母帶著她去拜訪一位朋友。

    朋友家的小孩非常愛讀書,涉獵廣泛,連工具書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夫妻倆問孩子是怎麼培養的,結果朋友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沒有培養過。

    孩子的父親是學者,母親是作家,家中藏書眾多。

    客廳、書房、臥室、兒童房、衛生間,隨處可見孩子父親喜歡的歷史哲學宗教,母親熱愛的社科文學藝術,孩子痴迷的繪本寓言童話。

    只要你想讀,隨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歡的讀物。

    這番談話給武亦姝的媽媽觸動很大。

    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對兒童形成宜人的薰陶。

    回家後,武爸武媽首先拿自己“開刀”。

    棋牌室不去了,開始啃《二十四史》和《山海經》;手機不玩了,開始帶著小亦姝一起角色扮演名著情節,改編故事結局。

    家裡頻率出現最高的遊戲是“詩詞接龍”,誰輸了誰就做家務。

    從幼兒園到讀高中,武亦姝從未遠離過詩詞。如此數年,小時候頑皮厭學的亦姝,蛻變成了知禮尚學的高中生。

    寫得一手好字,吟得一首好詩,武亦姝成了名副其實的詩詞才女。(下附武亦姝書法)

  • 5 # 小山藝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面對問題的一種態度,毫無疑問這是很有道理的。一味的埋怨對方只能讓矛盾激化,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教育孩子“找自己的原因”,能讓孩子有自我反省的意識,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 遇事從自身找原因,能夠鍛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裡都是被照顧的角色,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考慮他人、照顧他人的意識比較薄弱。

    遇到事情會首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長期以往,也會慢慢形成孩子蠻橫、霸道的性格。

    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有雙方面的責任,只是責任的多與少的問題。當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父母可以先找自己的原因,然後再引導孩子找出他的問題出在哪。

    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建立孩子分析問題、找原因的意識,培養孩子理性、全面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作為家長不能只是嘴上說,要身體力行

    家長帶著孩子剛從學校開家長會回來,孩子的考試沒考好,回家路上在馬路邊停下車子衝著孩子伸著手指、瞪著眼。當看到這樣的畫面我是不支援這個家長的做法的。

    在家長會上當看到有的孩子受到表揚,當自己的孩子受到批評或者被老師提醒時,可以想象家長當時的難堪,結果是出來學校對孩子就是一頓“教育”。可是這位家長沒有想到孩子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會有自己很大的原因。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成績下降、相處障礙、沉溺遊戲等,這些都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當遇到這些情況,家長對孩子的一味指責並不能帶來有效的效果。

    學習成績下降可能是家長平時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或者沒有注意到孩子這段時間有沒有心理的變化,而沒有去進行有效的引導。如果只是面對結果就一味指責孩子的話,可以想象孩子當時的心裡就只有委屈。

    遇事“先從自身找原因”是一種良好的美德,對塑造孩子性格、社交的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對孩子以後的人生也是大有裨益,父母也要身體力行,做孩子正確的榜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徐志摩的秋蟲詩歌示範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