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
宋靈慧
①對我來說,玩泥絕不僅是鄉愁。
②小時候,家住在村西北角高臺子上。臺子下邊是小樹林,林子下邊是大水坑,這就是玩泥的地方。
④武玩男孩子們唱主角,我們是觀眾。
⑤數了伏的午後,知了們嗓門子賊亮,“知了——知了——”,把大人們叫乏了呼呼睡去。皮小子尥①著蹶子跑到坑邊,涼鞋背心扒了,扔到樹下,跳到坑裡。水鴨子似的扎幾個猛子,鳧幾趟水,玩泥大戲開演了。
⑥坑北沿兒坡緩,黃泥,曬飽了太陽。小子們一字排開嘩嘩譁,對著坑沿兒撩水。泥潤了,臺子搭好了。貓腰挖起坑泥,頭臉身上劃拉,兩隻手小泥板似的,把自己糊得嚴嚴實實。嘴巴一張,白牙露出來,黃泥流進去。“噗噗”著嘴邊的泥,跑上坑沿兒。坐下,奓②開胳膊,“開車啦!”哧溜——,滑到水裡。扎個猛子,再挖泥,再抹。單個開車煩了,就開火車。一串泥鰍子排好,領頭的喊“火車開了”,噼裡撲嚕,你推我擠栽到水裡。時間長了,坑北沿兒讓這群屁股劃成了長長的泥簸箕。
⑦既然是武玩,“險情”就常發生。泥裡的玻璃瓦片煤砟兒,把腿肚子、腚蛋子剌個口子。血從泥裡冒出來,劃拉劃拉,口子淺,繼續玩;口子深,跟小孩子嘴似的翻哧著,捋把青青菜來,搓巴搓巴,糊上。再不好,就到奶奶大娘家,要點消炎粉撒上,堅決不能叫爹孃知道。玩兒一夏天泥的孩子,黝黑油亮,鐵打的一樣結實。
⑨小樹林東面是聾子奶奶家,門對著坑。穿堂風一刮,門洞忒③涼快。聾子奶奶房後是一條大溝,紅膠泥出名。膠泥有脾氣,粘,夾鍁,沒力氣挖不來。就算挖來,也是生的,一個瓣兒一個瓣兒的,得蘸著水,在硬地方摔,熟了才能玩兒。聾子奶奶門洞旮旯④有個甕碴子,扣著舊盆,到夏天,裡面就是奶奶給摔熟的膠泥,一條條的。我們坐在地上,守著塊兒廢青磚,啪唧,啪唧,邊摔邊捏,聾子奶奶坐在門洞口,有一搭沒一搭地搖著蒲扇看。
⑩打啪兒,也叫摔破鍋。揪塊泥,捏成鍋的樣子,托起,高舉,反扣到地上,“噗”,破一個洞,力氣越大,破洞越大。倆人一對兒,給對方補,破洞越大,贏的泥越多。太小的孩子,摔不破,輸沒了泥就哭,聾子奶奶就從破甕裡拿一塊哄他。
刻模子也有輸贏,但不是輸泥。模子是磚的,跟小鏡子差不多,從集上買,好幾分錢一塊兒。翹尾巴的狗,叼魚的貓,大眼睛蜻蜓,花盆裡的花……揪一塊兒泥,摶圓,拍扁,扣在模子上摁,捏,刮,慢慢揭開,圖案刻在泥上,模子就成了。擺在牆根下晾乾,就拿去“贏”東西。“拾柴火換模兒——”串街小販似的喊幾聲,夥伴們就跑到樹林撿柴火。模子按好壞論價,這個換幹棒兒,那個換軟柴。
聾子奶奶看我們玩泥,蒲扇搖著搖著就打盹兒,盹兒打夠了做針線,針線做夠了就跟我們捏泥人。聾子奶奶啥都會捏,孫悟空,手搭涼棚的,吃桃子的,舉著金箍棒的,還有豬八戒、唐僧,《地雷戰》裡偷地雷的……聾子奶奶捏著泥人還講故事。說世上的人都是泥變的,從前有個奶奶,捏了好多泥人,一吹氣,泥人變成人了。怎麼有瘸腿瞎眼的呢?不能怪捏娃娃的那個奶奶。貼一鍋餅子火候還不勻實呢,有沒餎餷兒的,還有糊了的,還不都一樣吃啊。
我教了三十多年書,自以為讀書很多,可這幾年總覺得,不識字的聾子奶奶比我有學問。如今,水坑沒了,村裡的孩子不玩泥了吧?他們還是從裡到外,鐵打的一樣結實麼?
(有刪改)
14.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玩泥”為敘事線索,把“武玩”和“文玩”兩種玩泥方式緊密串連起來。
B.第⑥段運用“噗噗”“哧溜”等擬聲詞描寫“玩泥”的情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C.第⑦段寫武玩“險情”常發生,孩子們堅決不讓爹孃知道,是怕爹孃打罵阻止。
D.第⑨段“穿堂風一刮,門洞忒涼快”點明孩子們在門洞“武玩”“文玩”的原因。
15.請按文中的順序,將“武玩”過程填寫在下面相應的橫線上。(只填序號)(4分)
→ → →
16.賞析文中劃橫線的句子。(6分)
(1)膠泥有脾氣,粘,夾鍁,沒力氣挖不來。(從修辭的角度)(3分)
(2)揪塊泥,捏成鍋的樣子,托起,高舉,反扣到地上,“噗”,破一個洞,力氣越大,破洞越大。(從加點詞的角度)(3分)
17.文章結尾說“不識字的聾子奶奶比我有學問”,聾子奶奶有哪些“學問”?請簡要概括。(6分)
18.開篇作者說“玩泥絕不僅是鄉愁”,除了“鄉愁”外,“玩泥”還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4分)
答
14.(3分)D
評分說明:一空1分。
16.(6分)
(1)(3分)運用擬人的修辭,將膠泥人格化,(1分)形象生動地寫出膠泥粘性強的特點,(1分)表現出挖膠泥的不容易。(1分)
評分說明:意思對即可。
(2)(3分)準確生動地動作描寫,(1分)寫出了孩子們打啪兒的全過程,(1分)表現了孩子們玩這種遊戲的熟練程度。(1分)
17.(6分)會摔膠泥;(1分)會做針線;(1分)會捏泥人;(1分)會講故事;(1分)懂得人生道理,能用寬廣的心胸來對待生活中的不完美。(2分)
18.(4分)對童年生活及鄉村風土人情的懷念;(2分)對鄉村自然風光消失的遺憾(或痛惜)。(2分)
玩泥
宋靈慧
①對我來說,玩泥絕不僅是鄉愁。
②小時候,家住在村西北角高臺子上。臺子下邊是小樹林,林子下邊是大水坑,這就是玩泥的地方。
④武玩男孩子們唱主角,我們是觀眾。
⑤數了伏的午後,知了們嗓門子賊亮,“知了——知了——”,把大人們叫乏了呼呼睡去。皮小子尥①著蹶子跑到坑邊,涼鞋背心扒了,扔到樹下,跳到坑裡。水鴨子似的扎幾個猛子,鳧幾趟水,玩泥大戲開演了。
⑥坑北沿兒坡緩,黃泥,曬飽了太陽。小子們一字排開嘩嘩譁,對著坑沿兒撩水。泥潤了,臺子搭好了。貓腰挖起坑泥,頭臉身上劃拉,兩隻手小泥板似的,把自己糊得嚴嚴實實。嘴巴一張,白牙露出來,黃泥流進去。“噗噗”著嘴邊的泥,跑上坑沿兒。坐下,奓②開胳膊,“開車啦!”哧溜——,滑到水裡。扎個猛子,再挖泥,再抹。單個開車煩了,就開火車。一串泥鰍子排好,領頭的喊“火車開了”,噼裡撲嚕,你推我擠栽到水裡。時間長了,坑北沿兒讓這群屁股劃成了長長的泥簸箕。
⑦既然是武玩,“險情”就常發生。泥裡的玻璃瓦片煤砟兒,把腿肚子、腚蛋子剌個口子。血從泥裡冒出來,劃拉劃拉,口子淺,繼續玩;口子深,跟小孩子嘴似的翻哧著,捋把青青菜來,搓巴搓巴,糊上。再不好,就到奶奶大娘家,要點消炎粉撒上,堅決不能叫爹孃知道。玩兒一夏天泥的孩子,黝黑油亮,鐵打的一樣結實。
⑨小樹林東面是聾子奶奶家,門對著坑。穿堂風一刮,門洞忒③涼快。聾子奶奶房後是一條大溝,紅膠泥出名。膠泥有脾氣,粘,夾鍁,沒力氣挖不來。就算挖來,也是生的,一個瓣兒一個瓣兒的,得蘸著水,在硬地方摔,熟了才能玩兒。聾子奶奶門洞旮旯④有個甕碴子,扣著舊盆,到夏天,裡面就是奶奶給摔熟的膠泥,一條條的。我們坐在地上,守著塊兒廢青磚,啪唧,啪唧,邊摔邊捏,聾子奶奶坐在門洞口,有一搭沒一搭地搖著蒲扇看。
⑩打啪兒,也叫摔破鍋。揪塊泥,捏成鍋的樣子,托起,高舉,反扣到地上,“噗”,破一個洞,力氣越大,破洞越大。倆人一對兒,給對方補,破洞越大,贏的泥越多。太小的孩子,摔不破,輸沒了泥就哭,聾子奶奶就從破甕裡拿一塊哄他。
刻模子也有輸贏,但不是輸泥。模子是磚的,跟小鏡子差不多,從集上買,好幾分錢一塊兒。翹尾巴的狗,叼魚的貓,大眼睛蜻蜓,花盆裡的花……揪一塊兒泥,摶圓,拍扁,扣在模子上摁,捏,刮,慢慢揭開,圖案刻在泥上,模子就成了。擺在牆根下晾乾,就拿去“贏”東西。“拾柴火換模兒——”串街小販似的喊幾聲,夥伴們就跑到樹林撿柴火。模子按好壞論價,這個換幹棒兒,那個換軟柴。
聾子奶奶看我們玩泥,蒲扇搖著搖著就打盹兒,盹兒打夠了做針線,針線做夠了就跟我們捏泥人。聾子奶奶啥都會捏,孫悟空,手搭涼棚的,吃桃子的,舉著金箍棒的,還有豬八戒、唐僧,《地雷戰》裡偷地雷的……聾子奶奶捏著泥人還講故事。說世上的人都是泥變的,從前有個奶奶,捏了好多泥人,一吹氣,泥人變成人了。怎麼有瘸腿瞎眼的呢?不能怪捏娃娃的那個奶奶。貼一鍋餅子火候還不勻實呢,有沒餎餷兒的,還有糊了的,還不都一樣吃啊。
我教了三十多年書,自以為讀書很多,可這幾年總覺得,不識字的聾子奶奶比我有學問。如今,水坑沒了,村裡的孩子不玩泥了吧?他們還是從裡到外,鐵打的一樣結實麼?
(有刪改)
14.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玩泥”為敘事線索,把“武玩”和“文玩”兩種玩泥方式緊密串連起來。
B.第⑥段運用“噗噗”“哧溜”等擬聲詞描寫“玩泥”的情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C.第⑦段寫武玩“險情”常發生,孩子們堅決不讓爹孃知道,是怕爹孃打罵阻止。
D.第⑨段“穿堂風一刮,門洞忒涼快”點明孩子們在門洞“武玩”“文玩”的原因。
15.請按文中的順序,將“武玩”過程填寫在下面相應的橫線上。(只填序號)(4分)
→ → →
16.賞析文中劃橫線的句子。(6分)
(1)膠泥有脾氣,粘,夾鍁,沒力氣挖不來。(從修辭的角度)(3分)
(2)揪塊泥,捏成鍋的樣子,托起,高舉,反扣到地上,“噗”,破一個洞,力氣越大,破洞越大。(從加點詞的角度)(3分)
17.文章結尾說“不識字的聾子奶奶比我有學問”,聾子奶奶有哪些“學問”?請簡要概括。(6分)
18.開篇作者說“玩泥絕不僅是鄉愁”,除了“鄉愁”外,“玩泥”還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4分)
答
14.(3分)D
評分說明:一空1分。
16.(6分)
(1)(3分)運用擬人的修辭,將膠泥人格化,(1分)形象生動地寫出膠泥粘性強的特點,(1分)表現出挖膠泥的不容易。(1分)
評分說明:意思對即可。
(2)(3分)準確生動地動作描寫,(1分)寫出了孩子們打啪兒的全過程,(1分)表現了孩子們玩這種遊戲的熟練程度。(1分)
評分說明:意思對即可。
17.(6分)會摔膠泥;(1分)會做針線;(1分)會捏泥人;(1分)會講故事;(1分)懂得人生道理,能用寬廣的心胸來對待生活中的不完美。(2分)
評分說明:意思對即可。
18.(4分)對童年生活及鄉村風土人情的懷念;(2分)對鄉村自然風光消失的遺憾(或痛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