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齡先生,中國竹笛名家、笛子宗師、泰斗、一代笛王、南方笛派代表人物、笛界一代宗師、老一輩笛子演奏家,中國一代笛子演奏宗師、中國民樂專家。有一本書叫《海上談藝錄:魔笛Teana駐人心.陸春齡》,這本書講的就是有關有名笛子表演藝術家陸春齡的故事及其生平。
他曾自言,最開心的事,當然他自己的目的是表演,他能使觀眾聽了他的笛聲後,能夠高興,就是笑口常開,給大家歡樂,這是他最開心的事情。他最大的願望比方講像他的演出能得到群眾歡迎,當然要結合他自己的創作,他的表演,他的身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能夠繼承,應該繼承的正確的思想,繼承應該繼承的正確的表演藝術,更多地培養新一代的接班人。他的座右銘,他有一句話,生命不息,笛聲不止,願為人民吐盡絲,要吐,吐到自己生命息了,氣斷了,不吐了。
陸春齡是有名笛子演奏家,高齡時仍活躍於舞臺,有著“中國魔笛”的美譽,無論是在笛子演奏領域或是在整個中國民樂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陸春齡1921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普通家庭,七歲時開始接觸笛子,他的音樂啟蒙老師不是什麼有名的音樂家,而是一名住在他隔壁的老皮匠。
當時的音樂、樂譜是工尺譜,上、尺、工、凡、六、五、乙,高八度就加上單人旁,從這個時候開始學起,一直到小學,到參加江南絲竹業餘國樂團,他一直是比較早的。所以在學校裡的時候,他已經參加團體了。
上世紀20年代開始,上海及江浙一帶出現了許多民間國樂社團,陸春齡十幾歲便參加了紫韻國樂社,1940年他與友人組織中國國樂團,當時的陸春齡靠做工踩三輪車維持生計。有時候參加業餘民樂團,穿著破長衫,一支笛子放在袖子裡,這樣拿出去,後來他的奶奶、上海話的祖母,哎呀,說一天到晚吹這個竹筒,又不能靠這個吃飯。
最早的絲竹音樂多半是作為戲曲伴奏,是一種市民階級的通俗音樂,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視,地位十分低下,因此陸春齡的笛子吹奏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家裡人不是太支援,他們都覺得沒有好的工作,生活都比較艱苦。這個東西吹吹唱唱,像小逃民一樣、獨腳戲,受到這個社會的影響,都覺得民族音樂不是很好的。討飯胡琴,叫花笛,就是都是要飯的。上海人一句上海話叫獨腳戲,都是不正氣的。
上世紀50年代,陸春齡在民樂界已聲名鵲起。1952年上海民族樂團成立,陸春齡成為第一批團員,參加了樂團的籌建工作,成為一名上海民族樂團的笛子獨奏演員。開始當然不順利,開始建設民族樂團的時候,他們樂團就在花棚裡,一個團體在鉅鹿路,原來文聯的花棚裡面,五個人組織上海民族樂團的籌備工作,陸春齡是當中的一個。吹笛子的是他,還有一位演奏二胡的叫許光毅,還有一位演奏琵琶的叫凌律。吹、彈、拉,一個領導,一個是助手後來還兼指揮。
在陸春齡等人的努力下,上海民族樂團逐漸壯大,走上專業道路的陸春齡,一邊苦練笛藝,一邊承擔了許多出訪演出的工作。
陸春齡是1954年開始出國,到印度、緬甸,1955年回到上海,沒多久就到印度尼西亞,當時劇場是在廣場,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獨立廣場,這時候有多少人呢,十萬觀眾,汽車頂上、房頂上站滿了人,鐵絲網裡鐵絲網外,所謂鐵絲網什麼呢,就是一個障礙物,在外面不買票的,裡面廣場是買票的,十萬觀眾是人山人海,他笛子獨奏《小放牛》。《小放牛》是個民間故事,就是牧童和村姑對話,村姑指引杏花村,牧童問路、村姑指路,指引杏花村。
《小放牛》原是崑曲初吹腔曲派,由陸春齡改編為笛子獨奏,成為南方笛派的代表曲目。
這個時候他開始吹了,吹了沒多久,一個人,沒有伴奏的。砰、砰、開槍了,當時的陸春齡在獨奏的時候,聽到槍聲,說不分神是不可能的,肯定散神,但是他又一想,舞臺監督沒有叫自己下場,我應該必須堅持吹下去。最後越吹越好,最後鬨堂大彩,然後國外報紙上,費加羅最大的報紙,登了他的照片和這件事,中國笛子獨奏《小放牛》,牧童村姑的對話,Teana般的聲音,笛聲征服了十萬觀眾,這給他多大的榮譽。他言這個不是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你如果一聽到槍響,馬上逃到後臺去,緊張了,那就糟糕了。中國音樂家聽到槍聲這樣表現,當然要有抵抗,要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是這個時候你要堅持。
作為中國笛子樂壇上的一代宗師,陸春齡曾多次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演出,得到領袖的盛讚。但是更多的時候,陸春齡還是揹著笛包奔走於大江南北,為普通的老百姓吹奏。
安遠煤礦、萊蕪鐵礦、大屯煤礦、海南島石碌礦,南京9424礦、安徽謝一礦、謝二礦、謝三礦、銅礦、油礦、鐵礦,他都去過的,去慰問礦工。礦上的黨委書記、大隊長,都說陸老你下面不要去,陸春齡問為什麼不要去,下面有一定的危險,要塌方的。他問他一句話,礦工有危險嗎,他們日日夜夜在下面,聽到的是風鏟聲,聽到放炮聲,他們安全嗎,他們有生命危險嗎,也有的呀。但是他們日日夜夜在下面,自己是難得來一次,自己來了上面也要演,下面也要演,所以他堅決要揹著笛包下礦井,結果他們同意了。他說,“我就算死了,我年齡也不小了,也死得其所了”。
他要下礦井,第一個下馬威,就是心理,一部小火車,火車上都是煤,裝滿了煤,人必須睡在煤上,人如果蹲著或者坐起來,不行,要碰到電線,煤車上面兩尺多是赤膊電線,上海人說赤膊,等於裸露在外面的。手如果碰到,觸電死掉。他每天都下礦井,一次演六場,有很小的地方,一隻腳這樣站著吹,有那樣貼著走,他都演的。晚上都是一萬人的大場子,在劇場裡面的。白天就分小組下礦井,陸春齡他是團長,讓他後來想,還想回回爐,不管狂風暴雨,深入礦場,為礦工演出他自己總歸是高興的。
陸春齡先生,中國竹笛名家、笛子宗師、泰斗、一代笛王、南方笛派代表人物、笛界一代宗師、老一輩笛子演奏家,中國一代笛子演奏宗師、中國民樂專家。有一本書叫《海上談藝錄:魔笛Teana駐人心.陸春齡》,這本書講的就是有關有名笛子表演藝術家陸春齡的故事及其生平。
他曾自言,最開心的事,當然他自己的目的是表演,他能使觀眾聽了他的笛聲後,能夠高興,就是笑口常開,給大家歡樂,這是他最開心的事情。他最大的願望比方講像他的演出能得到群眾歡迎,當然要結合他自己的創作,他的表演,他的身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能夠繼承,應該繼承的正確的思想,繼承應該繼承的正確的表演藝術,更多地培養新一代的接班人。他的座右銘,他有一句話,生命不息,笛聲不止,願為人民吐盡絲,要吐,吐到自己生命息了,氣斷了,不吐了。
陸春齡是有名笛子演奏家,高齡時仍活躍於舞臺,有著“中國魔笛”的美譽,無論是在笛子演奏領域或是在整個中國民樂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陸春齡1921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普通家庭,七歲時開始接觸笛子,他的音樂啟蒙老師不是什麼有名的音樂家,而是一名住在他隔壁的老皮匠。
當時的音樂、樂譜是工尺譜,上、尺、工、凡、六、五、乙,高八度就加上單人旁,從這個時候開始學起,一直到小學,到參加江南絲竹業餘國樂團,他一直是比較早的。所以在學校裡的時候,他已經參加團體了。
上世紀20年代開始,上海及江浙一帶出現了許多民間國樂社團,陸春齡十幾歲便參加了紫韻國樂社,1940年他與友人組織中國國樂團,當時的陸春齡靠做工踩三輪車維持生計。有時候參加業餘民樂團,穿著破長衫,一支笛子放在袖子裡,這樣拿出去,後來他的奶奶、上海話的祖母,哎呀,說一天到晚吹這個竹筒,又不能靠這個吃飯。
最早的絲竹音樂多半是作為戲曲伴奏,是一種市民階級的通俗音樂,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視,地位十分低下,因此陸春齡的笛子吹奏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家裡人不是太支援,他們都覺得沒有好的工作,生活都比較艱苦。這個東西吹吹唱唱,像小逃民一樣、獨腳戲,受到這個社會的影響,都覺得民族音樂不是很好的。討飯胡琴,叫花笛,就是都是要飯的。上海人一句上海話叫獨腳戲,都是不正氣的。
上世紀50年代,陸春齡在民樂界已聲名鵲起。1952年上海民族樂團成立,陸春齡成為第一批團員,參加了樂團的籌建工作,成為一名上海民族樂團的笛子獨奏演員。開始當然不順利,開始建設民族樂團的時候,他們樂團就在花棚裡,一個團體在鉅鹿路,原來文聯的花棚裡面,五個人組織上海民族樂團的籌備工作,陸春齡是當中的一個。吹笛子的是他,還有一位演奏二胡的叫許光毅,還有一位演奏琵琶的叫凌律。吹、彈、拉,一個領導,一個是助手後來還兼指揮。
在陸春齡等人的努力下,上海民族樂團逐漸壯大,走上專業道路的陸春齡,一邊苦練笛藝,一邊承擔了許多出訪演出的工作。
陸春齡是1954年開始出國,到印度、緬甸,1955年回到上海,沒多久就到印度尼西亞,當時劇場是在廣場,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獨立廣場,這時候有多少人呢,十萬觀眾,汽車頂上、房頂上站滿了人,鐵絲網裡鐵絲網外,所謂鐵絲網什麼呢,就是一個障礙物,在外面不買票的,裡面廣場是買票的,十萬觀眾是人山人海,他笛子獨奏《小放牛》。《小放牛》是個民間故事,就是牧童和村姑對話,村姑指引杏花村,牧童問路、村姑指路,指引杏花村。
《小放牛》原是崑曲初吹腔曲派,由陸春齡改編為笛子獨奏,成為南方笛派的代表曲目。
這個時候他開始吹了,吹了沒多久,一個人,沒有伴奏的。砰、砰、開槍了,當時的陸春齡在獨奏的時候,聽到槍聲,說不分神是不可能的,肯定散神,但是他又一想,舞臺監督沒有叫自己下場,我應該必須堅持吹下去。最後越吹越好,最後鬨堂大彩,然後國外報紙上,費加羅最大的報紙,登了他的照片和這件事,中國笛子獨奏《小放牛》,牧童村姑的對話,Teana般的聲音,笛聲征服了十萬觀眾,這給他多大的榮譽。他言這個不是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你如果一聽到槍響,馬上逃到後臺去,緊張了,那就糟糕了。中國音樂家聽到槍聲這樣表現,當然要有抵抗,要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是這個時候你要堅持。
作為中國笛子樂壇上的一代宗師,陸春齡曾多次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演出,得到領袖的盛讚。但是更多的時候,陸春齡還是揹著笛包奔走於大江南北,為普通的老百姓吹奏。
安遠煤礦、萊蕪鐵礦、大屯煤礦、海南島石碌礦,南京9424礦、安徽謝一礦、謝二礦、謝三礦、銅礦、油礦、鐵礦,他都去過的,去慰問礦工。礦上的黨委書記、大隊長,都說陸老你下面不要去,陸春齡問為什麼不要去,下面有一定的危險,要塌方的。他問他一句話,礦工有危險嗎,他們日日夜夜在下面,聽到的是風鏟聲,聽到放炮聲,他們安全嗎,他們有生命危險嗎,也有的呀。但是他們日日夜夜在下面,自己是難得來一次,自己來了上面也要演,下面也要演,所以他堅決要揹著笛包下礦井,結果他們同意了。他說,“我就算死了,我年齡也不小了,也死得其所了”。
他要下礦井,第一個下馬威,就是心理,一部小火車,火車上都是煤,裝滿了煤,人必須睡在煤上,人如果蹲著或者坐起來,不行,要碰到電線,煤車上面兩尺多是赤膊電線,上海人說赤膊,等於裸露在外面的。手如果碰到,觸電死掉。他每天都下礦井,一次演六場,有很小的地方,一隻腳這樣站著吹,有那樣貼著走,他都演的。晚上都是一萬人的大場子,在劇場裡面的。白天就分小組下礦井,陸春齡他是團長,讓他後來想,還想回回爐,不管狂風暴雨,深入礦場,為礦工演出他自己總歸是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