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殷勇教育聊齋

    問題是我提出來的,首先來個“自問自答”。

    一、問題緣由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從教二十幾年來,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學校教育教學這一塊,很多地方的很多學校都熱衷教研教改,曾經在一段時期內大張旗鼓,轟轟烈烈,可謂熱鬧非凡。

    之後呢,只要是過來人,大家想必都很清楚,很多都歸於平靜了,許多當時被熱捧的所謂的教學研究理論和教學改革模式(或成果)慢慢趨於平靜,被人遺忘,有的還招來“反轉式”的“一邊倒”的討伐和唾棄。各種各樣的名目繁多的“xx理論”和“xx模式”,經不起理論推敲,更經不起實踐考驗,最後落得一地雞毛。這些現象,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二、教研教改現狀分析

    不可否認,大部分教研教改,起初階段都是奔著探索教學模式和提高教學質量而來的,可謂方向正確,目標明確,行動積極,也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後來卻慢慢變味了,講究包裝,聯合某些媒體和相關人員,過度誇大,追求利益,幾乎全體盲目跟風,最後成為部分人的“名利”場。有的人從中大大受益,名利雙收。

    各地轟轟烈烈的教研教改活動,演變成為一場場“造星運動”,一大批所謂的“骨幹”“名師”“專家”就產生了。這些再與教師評價特別是職稱等悠關利益掛鉤,更是把教研教改慢慢引向歧路。最後的結果是,大多都歸於平靜。大浪淘沙,真正的“教育之星”少之又少,真正有用的所謂的“成果”更是鳳毛麟角,不少教學改革不了了之。

    三、原因分析

    眾多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走向沒落的原因,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中原因。

    1、偏面解釋教育,違背規律

    比如某些地方某些學校主推的“先學後講”“導學案”(或曰“講學稿”)和“小組合作”等模式,還有諸如名目繁多的“xx式”教學,都是對教育的一種“有限”的理解,並非全面的正確的理解,但卻常常以編概全,過度誇大其在現實教學的作用。

    教學的本質規律是什麼,學習的本質規律是什麼?這些都是一個要全面分析和整體把握的問題,任何以偏概全的理解和解釋,以及以此為理論指導的一切教學改革和教學模式,必然也是偏面的,效果也是“有限的”。若僅此而已,還好辦,危害性不大,但以此來代替整個教育教學,則傷及整體。

    2、追求短期效果,目光短淺

    很多教學改革和教學模式,不少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目光短淺,只追求短期效果,不考慮長遠目標,不考慮學生長遠培養和發展利益。

    比如目前還很熱衷的講學稿、小組學習、周測和月考模式,多半是“包辦式”“保姆式”“填鴨式”的教學,教學是淪為“孵小雞”式的活動。這些所謂的教學模式,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學習能力等最為本質的東西。所以,其所謂的效果只能是短暫的、有限的、不可持續的。

    3、過度宣傳誇大,功利性強

    前面講到,一切事情只要與利益過度掛鉤,就容易變味。有些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短期的效果和成績,為利益最大化,則被拿來宣傳推廣,而過度宣傳誇大,則脫離實際,華而不實,危害性大。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曾經被熱捧的所謂的xx理論和xx模式最終受冷落、批評甚至反對的原因。

    4、脫離當地實際,盲目跟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教育教學本質規律面前,若不結合當地教學實際,盲目照搬,盲目跟風,一擁而上,則是一陣熱鬧而已。

    效果怎麼樣?結果怎麼樣?其實大家都心目中有數。

    四、教研教改如何再出發?

    教育發展,形勢要求,教研教改不可止步不前,仍然要繼續。怎麼辦?有無捷徑?

    我認為基本沒有,還是要全面正確認識教育規律,全面把握教育方向,不斷去探索與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總結,找到真正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方式方法,從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另外,真正的“教育名家”或“教學之星”,能不能學習?

    當然能,也很有必要。只不過,教學活動是一種極具“個人風格”的事情,這與學識水平、理論水平、教學習慣、教學特點,甚至個人性格都有關係,因此不可依樣畫葫蘆式地生搬硬套,而要學理念精髓,學靈活方法,並結合個人和學生實際,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

    很多主管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的領導,更多是一線學校領導,似乎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在某種教學模式下,批次產生教學“骨幹”“名師”等,用以快速提高教學質量。殊不知,這原本就是違反規律的事情。

    一個教師要成長為教學能手、教學骨幹,成為名師或專家,那是極具“個人色彩”的事情,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何批次生產的名師等的想法與做法,都是可笑的。許多轟轟烈烈的教育“造星運動”最後歸於平靜平淡,則是明證。

    我們敬佩真正的教學專家,教育家,比如於漪老師,餘映潮老師,支玉恆老師,徐翔老師,還有已故的於永正老師等。他們師德高尚,目光高遠,忘我工作,都是一生致力於教育教學的實踐、探索、研究、反思、改進和最佳化,一生走自我成長的道路,最後才形成獨具個人風格和人格魅力的教學模式。

    請記住,對於他們的成功,特別是他們的“模式”,我們可以學習、借鑑,但不可以簡單“複製”。

  • 2 # 清風小寒

    雖然現在口號不提了,但教研教改的思想已深入骨髓。每次聽公開課、示範課,評課人員分析總結時使用的仍然是教改金句,感覺像演電影一樣,臺詞都定好了。

    課改的感覺不會教了,就怕踩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牛頓的蘋果故事還發生了什麼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