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觀道人12345

    謝謝邀請回答!我個人認為:天之道是個時間概念,特指過去和未來,地之道是個區域概念,特指大小方位,人之道特指男女老幼的社會結構!他們都是在有無的相互轉換的過程當中互相擁有!並且是從小到大的從屬的概念範圍!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環境,或不同的時空展現不同的自我!道德!道德!識道體於心德,人應該具備各種適應環境的品德,也就是你自身的本事!得道者多助!少道者寡助!無道者不助!

  • 2 # 柘溪散人

    天之道為自然法則,人之道為社會法則。天之道利而不害,損有餘以奉不足,負陰抱陽,陰平陽秘,保持天道平衡。人之道則反之,人性貪婪,聚斂無度,損不足以奉有餘,矛盾就產生了,不和諧就出現了。

  • 3 # 無憂谷逍遙子

    謝謝邀請!老子《道德經》中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言!由此可見老子所述的“天道”猶如太陽,地球一般只順乎自然規律執行而已,太陽從來不會理喻人類是否存在?是否滅亡?更不會在乎個人的生生死死,人類社會只不過是天地間的寄生蟲罷了!至於人類社會的公平與否關乎人的物性與天道無關,老子也提到“物極必反、福禍相依”的名言,所以說人相對於天地來說無足輕重過於渺小,人必須好自為之,不要貪得無厭,以免最終身敗名裂,故此人也要順從自然規律,不高不低,居安思危,即“不如守中”;莊子也表示自己居於“材於不材之間”都是要守中的意思,因此《中庸》是道家思想只不過被“儒家”竊取而已!

  • 4 # 梅里一了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也。

    老子認為天之道就像張弓射箭,瞄準靶心一樣。瞄高了向下抑一點,低了向上舉一點,這樣才能瞄準,自然規律本身有一個制衡機理,就如我們所說的生物鏈,羊,草場,狼,任何一方太過或不及都會造成這條生物鏈的破壞。那麼自然(天之道)有怎樣的規律呢?損有餘而補不足,把有餘的拿來補不足的。譬如,夏天炎熱,天就會醞釀颱風暴雨,加強空氣流動,來抑制天氣過熱,冬天寒冷,天就讓草幹樹燥,宜於生火,來抵禦寒冷。人之道,與天之道相反,損不足而補有餘。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這種貪婪的本性,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掠奪,有的更有,貧的更貧。因此,人與人之間,需要得道者(聖人)來調節,奉有餘而補不足,也就是替天行道的意思(農民起義常用這口號),這也是古代帝王不願把道家學說奉為經典的原因。但老子的思想與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不同,他不是要"滅”而是要"抑",因為人慾(人之道)也是天理(天之道)的組成部分,沒有人慾也就沒有創造發展的動力。怎樣"抑",《尚書》中記載了堯帝治理天下的十六字心法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常人之心總是企望高處,總想擁有更多的權利和財富,聖人之心總是從細節處堅守天道,保持周密和專注,以執中(既不太過,也莫不及)的辦法調節社會矛盾維繫社會平衡。這種平衡不是死水一潭,而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的動態平衡。

  • 5 # 代用名

    天之道和人之道有何區別?

    我喜歡儒學探索知行合一,從這方面來審視這兩者:

    天之道= 道心(天理)

    人之道= 人心(人慾)

    ………………………………………………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道沒有固定方向,無法完整體現,所以惟微。

    人存在物質需求,念慮多為慾望,所以惟危。

    ………………………………………………

    人心之道有私,多有違於天理。

    道心之理無私,少有人心能通。

    總結:循天理,去人慾。即為道不遠!

    ………………………………………………

    其實儒家心學王陽明的學說能通,什麼學問都能理解什麼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楊家等等百家爭鳴的學問都是一樣在探究“道”(天理)只是各自的側重點:有過之或不及處,所以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有的逐漸消亡有的正在被遺忘,只有儒家屹立不倒,始終從古至今發揮著特殊作用…承載著希望和光明引導著中華民族走向輝煌!

    你信也好不信也罷?幾千年的興衰存亡中百家爭鳴如今現存寥寥無幾,確實只有儒學能紮根於古今刻烙在民族身上成為一種符號。(能成為主流文化:十年可以言巧合,百年也能說湊巧,千年或許沒那麼簡單,幾千年更說明其道理…)

  • 6 # 手機使用者宣德

    在老子的理解中天之道和人之道有何區別,餘又怎樣理解!

    何為天道?乃宇宙天地自然法則也!日月星辰為道,陰陽五行為道,時間空間為道,風雨雷電為道,四季春夏秋冬為道,成住壞滅為道,生老病死亦為道!以上種種亦天道法則也!

    何為人之道!真誠善良講道德的乃人之道!講忠孝仁愛,禮議慊恥的乃人之道!講傳統守規懼,講情意守法度的為人之道!尊重長輩孝敬父母,家庭和睦愛護幼小的為人之道!能忍,能退,能失能捨,能放能讓,識大體而不拘小節者為人之道!懂得理解別人,支援幫助和相信他人,乃人之道也!

    天之道與人之道的區別在與!宇宙天地永遠在人道之上,老天行事不會在意人的想法,而人所想所做一切,皆要體察天意方可成事,天地人和協統一,卻一而不可!天地主宰一切則理所當然,若人想主宰一切乃痴心忘想,天之道乃厚德,而人之道為守德!而天之道與人之道之間的區別在與!天因德厚清氣上升則為天,地因德少而濁氣下降為地,同是天地的一份子,都是天地大道所生所養!人若能守住自我,堅守本心,不偏離人道總總,以德入道,方不負此生矣!

  • 7 # 善護念堂

    天之道是物理規律,如能量守衡,相對論等等;人之道是社會法則,以政治權力擬製的規則,如權力運轉中的潛規則,法律等等。人之社會的群居性,決定相互間有規則制約,否則從林法則胡亂無節制運轉,社會混戰不停頓,無序無政府狀態,則社會會陷入野蠻的殺戮戰爭。

  • 8 # 楊福榮

    從前段問答,

    老子以把天之道,與人之道,用倆句話說明了事實,(損有餘而補不足,損不足而奉有餘。)今,借文肓兩個字作補回題, 瞬間極擁永恆,永恆必賴瞬間,如太陽它的壽日只有十二小時之內,必自生滅。但它又是永恆的。如永恆這樣生滅,就有了年的號稱,來尺度它。有了年的尺度,就有了四季的分緯。有了四季分緯,就有了,春長,夏盛,秋收,冬藏,因此,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區別,來自雌性與雄性,產生小生命,就要扶養保護的的責任,扶養必須要勤勞供給。供給,就要解決,吃,穿,供得培養。有了這些,人們就有了自然的生存法則,就有相互的即往開來。(老子認清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意思是說,人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損害大家的利益,都要有個奉獻的精神。這是本自思維回答。謝謝邀請,致敬。

  • 9 # 旁觀者嵐

    1時間,天即自然有著幾乎無窮的時間,在損有餘而補不足,滄海桑田變化中,出現的事故,它可慢慢彌補,但人類只有短短几十年的生命,要求得生存,就必須向自然索求更多,以滿足自己的生命需要,歷史上的馬鈴薯黑死病和許多地方的沙漠化就是人類過度索求而引起的自然的報復。

    2情感和慾望,自然界即天道是沒有情感的,當它在損有餘而補不足時,不管螻蟻一樣的人的生命的,龐貝古城,Murano古城都在一夕滅亡。而人則有親人、朋友、華人,他們的責任和感情使他們不得不抗爭。

    而老子說的人之道,沒有包含這些人類和自然界抗爭的部分,中心是指統治者的貪得無厭,不停向小民索取,以致引起社會的動盪不安,他希望出現個聖人來解決問題,但是幾千年,從夏商周,到清、民國乃至今日,仍有貪婪者不停的前仆後繼,人的慾望是無限的。

    老子的天之道和人之道,揭示了最樸素,也是最本質的哲學思想,現在我們國家正在努力完成其內涵。1依法治貪。2人們在不斷的透過各種科學研究瞭解自然規律,也就是天道,力圖使人類和自然能和諧共處,這也是我們党進行的最有創意的工作。

  • 10 # 中上行

    天之道,指天運動變化的軌跡。人之道指人運動變化的軌跡。人性順天地之道變化而生存叫人之道。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 11 # 看透古今

    其實,這是人類早期對社會法則,世道公正的考量和解釋。由於長期的幻化文化的傳統,以及科學未萌的歷史侷限。人民把最高階的,理想化的概念,寄託在幻化的神靈身上。而上天,則是最高層的神靈。是所有神靈之領袖。所以,人們就把自己認為,最美好的願望,歸結為天道天意。其實,天只是自然元素而已。它不可能去抑高舉低,取多餘補不足。至於多勞多得和適者生存的法則,這是人類由來已久,不可或缺,還將長期存在的生存法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能有所改善,使其良性發展。既要利用它,不能消滅它,又不能讓它惡性迴圈。所以,在現階段乃至今後很長時間裡,我們都無法達成完全的公平正義。只能朝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 12 # 公議屬祝光榮

    天之道與人之道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所涉及的範圍及廣譜性與專用性方面的區別!為什麼呢?因”天道”是萬物混成而生的道在存續時間上”天之道”早在人類及萬物誕生之前就有”萬物混成”運動發生,只有當那種混成運動發展到相對穩定具有一些可資人類和萬物利用的資源聚集到一定程度時才有可能生萬物於天地之間的域內!而誕生的人類是要與萬物競爭生存能力來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的。故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古語卻描述出了”人之道”與”天之道”之間關係的輪廓。人與萬物都只能在天之道的支撐與支援下謀求生存下去的機會是必須要是經得起天之道的自然法則檢驗允許存在才有可資利用的機會否則必然遭到天之道的禁止而被自然法則摧毀當然包括人與萬物都一樣!故有天地無情常與善人的天道酬勤的說法!其中的”善”不是儒之”善人”而是勞動創造者的”善於”。故就成了”善於將自己的生活和生活必須的勞動創造的事情助推成符闔天道的自然法則的必然會得到天道酬勤的饋贈而得到有益的收穫與收成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增進勞動創造效益的改善而成良性迴圈而達長久。是善於利用各種各樣的物質與人為助推事情混成而創造出勞動創造才會得到天佑也是中華民族信仰天地的成因。人性是由動物性的野蠻佔有物質和霸佔別人的成就中進化出來的!那是因為人創造出了農牧耕方式解決食物製備來解決生存危機開始的勞動創造方法的持續發展把人類一步步從野蠻搶佔和霸佔資源為獨自所有的在有限的自然資源的爭奪過度到組織成共同努力奮進的勞動創造出更多更廣的利生性財富來供人類生存不可或缺資源而導致人類自身發展壯大成當今的模樣的!人類並不知道天道有多少自然法則可資人類發展而利用就有了”愚人之法”——實踐檢驗!在實踐檢驗中能透過的就被視為符闔自然法則的東西實際上內中還有許多人說不明道不白的東西內蘊其中。如”電能”的廣泛使用人就能說清楚”電”是如何產生的了?還沒見到過誰有這種本事!故人之道是在實踐中探索前行的!由於自然法則究竟有多少有些什麼東西混成多少具有規律性迴圈的規律人類知之甚少且只能從各個方面進行不斷探索未知的混沌的前方來發現更多的可資利用的東西來與人類歷史上發現的可資利用的東西進行繼承性的精益改良闔成助推人類不斷前行才是適用的人之道!……

  • 13 # 來取笑

    老子對天之道的理解(宇宙天地學說),應概括為天道理論,按老子“象、物、精、信的思維方法,就能深入瞭解貴柔守雌、舉低抑高以及強極則辱、情深不壽、物極必反、禍福相倚等道德哲學;關於人之道的理解(社會人生學說),按老子“天人相應”的觀點來看,識道即可知理,既知天道之理(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則對人之道方可正確地理順和解釋,從而掌握如何變通與致久的辯證法則,做到同於德,同於道。

    老子認為,天道具有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也是人類效法的物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自然即公平、即自均、也即得失相參……。因此,老子強調:“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意思是說:自然之道,就是減損那些過多的而去增補那些不足的。這個道理,豈不就像拉弓放箭嗎?弓位高了就壓低它,弓位低了就抬高它;過多的就減損它,不足的就增補它……。可見,老子主張以“天之道來取代的“人之道”也即人類嚮往的理想社會,概括起來就是以“均貧富、平貴賤、無親疏”為基本特徵的“自然之制”。

    當年老子透過感悟天道 預知了社會發展的軌跡。老子隱世之後,孔子曾聲稱“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正反映了當時由於社會財富不均現象

    而因此形成的社會矛盾及社會動盪,說明當時的社會財富確實是以“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人之道”來分配的實際情況,以及該分配方式所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貧富兩極分化的嚴峻形勢。無疑,老子批評“損不足以奉有餘”的荒謬是有所指的……同時,他在有關章節,提出了一個“聖人之道”的概念,寄希望於理想人君——“聖人”身上。“聖人”是誰?“唯有道者”,從而 將“天之道”的平均無私推廣到治國理政,也即妥善界定、並儘可能解決好社會各領域收入分配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透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個人、行業和階層的過多過快的增益調整為稅收,並使低收入者、行業和階層成為財政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獲益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成型液體矽橡膠的特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