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荀子》 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這是做人的最高準則。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堯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孝子所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 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 故可以從命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 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 父。”】此之謂也。故勞苦、雕萃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 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人莫能行。詩曰:“孝子不匱。”此之謂也。 ——《荀子·子道》 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故正義之臣設, 則朝廷不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爪牙之士施,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 處,則疆垂不喪,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獨,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闇主妒賢畏能 而滅其功,罰其忠,賞其賊,夫是之謂至闇,桀紂所以滅也。 ——《荀子·臣道》 孔子、孟子的觀點如下: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 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曰:“然則從之者與?” 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論語·先進》 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孝經·諫諍》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這句話出自《荀子》 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這是做人的最高準則。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堯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孝子所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 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 故可以從命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 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 父。”】此之謂也。故勞苦、雕萃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 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人莫能行。詩曰:“孝子不匱。”此之謂也。 ——《荀子·子道》 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故正義之臣設, 則朝廷不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爪牙之士施,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 處,則疆垂不喪,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獨,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闇主妒賢畏能 而滅其功,罰其忠,賞其賊,夫是之謂至闇,桀紂所以滅也。 ——《荀子·臣道》 孔子、孟子的觀點如下: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 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曰:“然則從之者與?” 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論語·先進》 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孝經·諫諍》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