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諸葛不孔明

    粽子起源  端午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一說是祭介子推。東漢蔡邕〔音為yong〕《琴操》:“介子綏(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滔字換成口字邊〕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驚悟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主日不得發火。”史書上,介子推曾割腓股幫助文王。文王復國後,賞賜隨從巨屬,介於推獨無所得,因此怨恨,與母親隱居綿上(今山西介休東南)山中。傳說文王請他出來,他終不肯出。文王燒山求他出山,他抱木而被燒死。邯鄲淳《曹娥碑》說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史載伍子胥盡忠於吳,後反被吳王夫差殺,拋屍於江,化為濤神。民間傳說,伍子胥死於五月五日。《會稽典錄》記,則為紀念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上。父能絃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因紀念曹娥,又稱“女兒節”的。當然,最響亮者,自然為紀念顧原。紀念屈原說,始見於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回日: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綠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異苑》因此說,“粽,屈原姐所作。”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稷字換成米字邊,右邊的田換成兇,音為zong〕,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因李時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 “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民間傳說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此為流傳最廣的傳說,少數地區仍有其他說法。綜合上述種種說法,最後得出結論:比較接近事實的傳說——湖南汨羅是粽子發源地,汨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難度斯卡瓦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