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陶縣位於中國的西部邊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毗鄰南疆重鎮喀什,距喀什機場、火車站38公里,國道314線、省道214線橫貫縣境。北部與烏恰縣和疏附縣為鄰,東北部以嶽普湖河為界與疏附縣、農三師四十一團(草湖)相望,東部與英吉沙縣、莎車縣相連,南部與塔什庫爾幹縣相接。西部、西南部分別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接壤,
建置沿革
因縣城選定在原英吉沙縣六區阿克託巴什,由此得名。但正式定名為阿克陶。阿克託, 維吾爾語 意為“白旗”,古代居民在村落附近有插掛白旗習俗而得名。現阿克陶通常按柯爾克孜語解釋為“ 白山 ”,因境有白色雪峰得名。
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漢王朝設 西域都護府 ,阿克陶屬其管轄,清代屬英吉沙爾直隸廳。《 鄉土志 》稱阿克託八柵,《新疆圖志》作阿克土,為英吉沙爾北鄉回莊。1954年由英吉沙縣、疏附縣、烏恰縣、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部分割槽鄉析建阿克陶縣。
阿克陶縣是1954年新建立的縣,建縣至今雖僅有60多年,但這片古老的國土卻有著悠久的歷史。
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王朝設西域都護府,阿克陶屬其管轄,這塊土地就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954年8月,阿克陶正式建縣,由喀什專區的英吉沙縣、疏附縣、蒲犁縣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烏恰縣析置組成,隸屬於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1955年設縣。
1956年2月,英吉沙縣巴仁七區劃歸阿克陶縣管轄。
1977年1月,阿克陶縣曾劃歸喀什地區管轄
1980年7月又恢復原行政歸屬。
1984年置阿克陶鎮。
1997年,阿克陶縣轄2個鎮、11個鄉:阿克陶鎮、奧依塔克鎮、玉麥鄉、皮拉勒鄉、巴仁鄉、加馬鐵熱克鄉、喀熱開其克鄉、布倫口鄉、木吉鄉、克孜勒陶鄉、恰爾隆鄉、庫斯拉甫鄉、塔爾塔吉克族鄉。縣政府駐阿克陶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63024人,其中:阿克陶鎮25711人、奧依塔克鎮4315人、玉麥鄉22062人、皮拉力鄉34498人、巴仁鄉25103人、喀熱開其克鄉4259人、加馬鐵力克鄉 9591人、木吉鄉3283人、布侖口鄉5490人、克孜勒陶鄉7427人、恰爾隆鄉4089人、庫斯拉甫鄉2997人、塔爾鄉3159人、多來提布拉克種羊場5171人、阿克達拉牧場2452人、原種場515人、托爾塔依農場2902人。
2003年,全縣總面積24555.06平方千米,總人口172031人。轄2鎮、11鄉:阿克陶鎮、奧依塔克鎮,玉麥鄉、皮拉勒鄉、巴仁鄉、加馬鐵熱克鄉、喀熱開其克鄉、布倫口鄉、木吉鄉、克孜勒陶鄉、恰爾隆鄉、庫斯拉甫鄉和塔爾塔吉克族鄉。縣政府駐阿克陶鎮。
千年歷史
周穆王西巡
中國最西部的阿克陶,自古以來就是祖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克陶1954年建縣,年輕的阿克陶卻有著悠久的歷史。1982年,在 塔里木盆地 西緣的阿圖什發現了一個人頭骨化石,據初步探測為大約距今17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頭骨化石。這證明在塔里木盆地西緣的綠洲上,最遲在距今17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阿克陶,作為 塔里木河流域 綠洲的一部分,距人頭骨化石出土處相距僅百餘公里,自然在同一時期,也有人類活動。然而,由於對這一時期人類的研究還不深入,對這一時期人類的活動情況,還並不太清楚。儘管研究才剛剛開始,然而毫無疑問,它已將新疆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萬多年。新疆舊石器文化的研究將從這裡突破,新疆古代的文明史,將從這裡寫起,新疆舊石器時期人類的生活畫卷將在這裡展開。
崑崙,作為 華夏民族 的發祥聖地,再也不是神話和臆想。從考古工作者對細石器文化的研究表明,早在 細石器時代 ,境內的考古文化與華夏文化就已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點,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境內的細石器文化不僅在地域上和東北、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 等地的細石器文化連成一片,共同組成了中國北方地區的細石器文化體系,而且在製作石器的原料、加工技術、形狀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徵。這表明這裡的細石器文化是中國北方細石器文化的組成部分。崑崙山下的阿克陶,是崑崙玉的產地之一,也是中國細石器文化與青銅器文化之間的玉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切證明,早在人類社會的原始時期,境內的居民與中國 中原 和北方原始居民,已經相互往來和影響。這裡的考古文化與中原的仰韶文化和甘肅的沙井文化同出一源。這也證明,這裡的文化同屬華夏文化的範疇,是華夏文化母體孕育出的西域文化。正因為如此,就為漢以前的友好往來和漢代正式劃入中國版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王母之邦是新疆最大的母系社會的 部落聯盟 ,其活動中心在崑崙山、 帕米爾 一帶,也就是今天的阿克陶一帶,其居住的瑤池便是阿克陶縣境內的喀拉庫勒湖。成書於 春秋戰國時期 的中國最早的地理全書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不合,名曰不周負子”,“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邱”,“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這裡所載的“不周負子”即不周山,為今日之帕米爾高原,“流沙”即今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赤水”即今之克孜勒蘇河,“黑水”即今之葉爾羌河,“崑崙之邱”即今之 崑崙山 。從這些所記,可以準確地看出“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的西王母之邦就在今日阿克陶境內。阿克陶正是處在克孜勒蘇河(赤水)與葉爾羌河(黑水)之間,崑崙山北坡,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的帕米爾高原上。西王母之邦是以虎豹等猛獸為部落圖騰的,以狩獵為主,兼有農牧的母系社會的部落聯盟,所謂“有人戴勝,虎齒豹尾”者即是對這一部落圖騰的描寫。
阿克陶縣位於中國的西部邊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毗鄰南疆重鎮喀什,距喀什機場、火車站38公里,國道314線、省道214線橫貫縣境。北部與烏恰縣和疏附縣為鄰,東北部以嶽普湖河為界與疏附縣、農三師四十一團(草湖)相望,東部與英吉沙縣、莎車縣相連,南部與塔什庫爾幹縣相接。西部、西南部分別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接壤,
建置沿革
因縣城選定在原英吉沙縣六區阿克託巴什,由此得名。但正式定名為阿克陶。阿克託, 維吾爾語 意為“白旗”,古代居民在村落附近有插掛白旗習俗而得名。現阿克陶通常按柯爾克孜語解釋為“ 白山 ”,因境有白色雪峰得名。
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漢王朝設 西域都護府 ,阿克陶屬其管轄,清代屬英吉沙爾直隸廳。《 鄉土志 》稱阿克託八柵,《新疆圖志》作阿克土,為英吉沙爾北鄉回莊。1954年由英吉沙縣、疏附縣、烏恰縣、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部分割槽鄉析建阿克陶縣。
阿克陶縣是1954年新建立的縣,建縣至今雖僅有60多年,但這片古老的國土卻有著悠久的歷史。
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王朝設西域都護府,阿克陶屬其管轄,這塊土地就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954年8月,阿克陶正式建縣,由喀什專區的英吉沙縣、疏附縣、蒲犁縣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烏恰縣析置組成,隸屬於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1955年設縣。
1956年2月,英吉沙縣巴仁七區劃歸阿克陶縣管轄。
1977年1月,阿克陶縣曾劃歸喀什地區管轄
1980年7月又恢復原行政歸屬。
1984年置阿克陶鎮。
1997年,阿克陶縣轄2個鎮、11個鄉:阿克陶鎮、奧依塔克鎮、玉麥鄉、皮拉勒鄉、巴仁鄉、加馬鐵熱克鄉、喀熱開其克鄉、布倫口鄉、木吉鄉、克孜勒陶鄉、恰爾隆鄉、庫斯拉甫鄉、塔爾塔吉克族鄉。縣政府駐阿克陶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63024人,其中:阿克陶鎮25711人、奧依塔克鎮4315人、玉麥鄉22062人、皮拉力鄉34498人、巴仁鄉25103人、喀熱開其克鄉4259人、加馬鐵力克鄉 9591人、木吉鄉3283人、布侖口鄉5490人、克孜勒陶鄉7427人、恰爾隆鄉4089人、庫斯拉甫鄉2997人、塔爾鄉3159人、多來提布拉克種羊場5171人、阿克達拉牧場2452人、原種場515人、托爾塔依農場2902人。
2003年,全縣總面積24555.06平方千米,總人口172031人。轄2鎮、11鄉:阿克陶鎮、奧依塔克鎮,玉麥鄉、皮拉勒鄉、巴仁鄉、加馬鐵熱克鄉、喀熱開其克鄉、布倫口鄉、木吉鄉、克孜勒陶鄉、恰爾隆鄉、庫斯拉甫鄉和塔爾塔吉克族鄉。縣政府駐阿克陶鎮。
千年歷史
周穆王西巡
中國最西部的阿克陶,自古以來就是祖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克陶1954年建縣,年輕的阿克陶卻有著悠久的歷史。1982年,在 塔里木盆地 西緣的阿圖什發現了一個人頭骨化石,據初步探測為大約距今17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頭骨化石。這證明在塔里木盆地西緣的綠洲上,最遲在距今17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阿克陶,作為 塔里木河流域 綠洲的一部分,距人頭骨化石出土處相距僅百餘公里,自然在同一時期,也有人類活動。然而,由於對這一時期人類的研究還不深入,對這一時期人類的活動情況,還並不太清楚。儘管研究才剛剛開始,然而毫無疑問,它已將新疆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萬多年。新疆舊石器文化的研究將從這裡突破,新疆古代的文明史,將從這裡寫起,新疆舊石器時期人類的生活畫卷將在這裡展開。
崑崙,作為 華夏民族 的發祥聖地,再也不是神話和臆想。從考古工作者對細石器文化的研究表明,早在 細石器時代 ,境內的考古文化與華夏文化就已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點,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境內的細石器文化不僅在地域上和東北、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 等地的細石器文化連成一片,共同組成了中國北方地區的細石器文化體系,而且在製作石器的原料、加工技術、形狀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徵。這表明這裡的細石器文化是中國北方細石器文化的組成部分。崑崙山下的阿克陶,是崑崙玉的產地之一,也是中國細石器文化與青銅器文化之間的玉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切證明,早在人類社會的原始時期,境內的居民與中國 中原 和北方原始居民,已經相互往來和影響。這裡的考古文化與中原的仰韶文化和甘肅的沙井文化同出一源。這也證明,這裡的文化同屬華夏文化的範疇,是華夏文化母體孕育出的西域文化。正因為如此,就為漢以前的友好往來和漢代正式劃入中國版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王母之邦是新疆最大的母系社會的 部落聯盟 ,其活動中心在崑崙山、 帕米爾 一帶,也就是今天的阿克陶一帶,其居住的瑤池便是阿克陶縣境內的喀拉庫勒湖。成書於 春秋戰國時期 的中國最早的地理全書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不合,名曰不周負子”,“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邱”,“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這裡所載的“不周負子”即不周山,為今日之帕米爾高原,“流沙”即今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赤水”即今之克孜勒蘇河,“黑水”即今之葉爾羌河,“崑崙之邱”即今之 崑崙山 。從這些所記,可以準確地看出“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的西王母之邦就在今日阿克陶境內。阿克陶正是處在克孜勒蘇河(赤水)與葉爾羌河(黑水)之間,崑崙山北坡,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的帕米爾高原上。西王母之邦是以虎豹等猛獸為部落圖騰的,以狩獵為主,兼有農牧的母系社會的部落聯盟,所謂“有人戴勝,虎齒豹尾”者即是對這一部落圖騰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