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章哥

    陽翟

    yáng dí

    陽翟,古地名。即今河南省禹州市。傳說為禹之都。《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翟縣下班固自注:「夏禹國」。應劭曰:「夏禹都也」。《帝王世紀》載:「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縣是也」。《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徐廣曰:「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在陽翟」。《水經.潁水注》:「潁水自竭東逕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

    堯舜時期,禹州稱夏,是夏部族聚居與活動的中心。大禹為夏部族首領, 是黃帝的玄孫。禹州就是因為大禹初封 於此,故稱“大禹之州”。後因夏王朝創立並建都於此,又稱“夏都”或“華 夏第一都。”禹在夏都(今禹州市)執政八年,號令全國實行統一的夏時制,俗稱“夏曆”,也叫“農曆”。

    鈞臺也叫夏臺,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水經注》載,在三峰山東南 ,大陵之西,陵上有“啟筮亭,啟享神於大陵之上,即鈞臺也”。有隅水東南 流,經陵下,積為坡,坡方十里,稱鈞臺坡。一說,鈞臺在“潁川城郭之陰”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行“開國大典”和“國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 湯的地方。後商湯強盛,聯合各諸侯國攻夏,縛住夏桀,放逐於現巢亭山(今 安徽境)。三年後,夏桀憂憤而死,商湯便建都於亳(bo薄,河南商丘東南) ,但仍封禹之後代於夏亭。夏亭舊址在今禹州市鴻暢鎮夏寺村。後又將諸侯歷 封於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稱“歷”地,或“櫟”地。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困其地 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將 南韓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公元前375年,南韓攻滅鄭國,遂將國都遷新鄭。僅 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韓懿侯便將國都城重又遷回陽翟。此後歷秦、漢、三國 、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餘年,禹州稱陽翟不變。所以,許多 文獻史籍在記述歷史事件及地地域時,習慣將上古時期尚無陽翟名稱的夏、夏邑、歷地、櫟邑等統稱為“陽翟”,比如“禹都陽翟”,其實應為“禹都夏邑 ”。

      明洪武年間,因禹州有“鈞臺”故,改陽翟為鈞州。明萬曆三年(公元 1575年),避避神宗朱翊鈞的“鈞”字,改鈞州為禹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一瞬間忽然預測到下一時間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