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果教育

    孫臏在馬陵之戰所用的戰略,其實便是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說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勢篇"所說的"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等虛實原則於實戰的運用。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而且秦國迅速利用了這個機會,秦軍在魏國兵力匱乏的情況下,猛攻河西之地,大敗魏軍,魏軍損兵兩萬多人。

    兩年之後秦軍再由龐城渡河進攻,擊敗魏援軍,俘主將魏錯。秦軍繼續向魏國進攻,經過兩年激戰,全殲魏軍,斬首八萬。魏國被迫於次年將河西郡歸還秦國。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佔的河西地區,而魏國也一蹶不振。

    存人失地,則人地皆存,但是魏國身處四戰之地,人地皆失。至此,魏國再也沒有機會成就霸主乃至統一中原。沒有魏國的擋道,秦國第一次實現了東出函谷征戰天下的夢想。從此之後,大一統已成必然!

  • 2 # 鑑史馬後炮

    馬陵之戰魏國的戰敗不光是致使魏國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也是整個戰國格局由魏向秦過渡的重要標誌,它標誌以魏國為首強戰國格局的歷史結束。魏國中道衰弱是魏惠王之敗,更是法家勢治的先天性缺憾所致。

    戰國與春秋不同,從魏文候始任李悝推行李悝變法開始至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前夕,這段時間被後世史學家稱之為“戰國時期”。春秋與戰國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先秦諸子治國之論中,法家之學的巨大治世成果得到統治者的認同並形成了競爭,這種競爭不再是諸子學派之間的競爭,而是以法家為共識,以法家派別為分歧的法家一家中法治派、術治派和勢治派的競爭。

    魏國首開變法強國之先河,彼時的法家並沒有在內部形成法、術、勢三派,法家三派是法家學子是對李悝變法五十餘年的實踐中成敗得失作出的總結的結果。所以他們都以富國強兵為出發點,不同的是在推開法治的過程中,著重點不同。法治派認為,法治的推行廣大民眾是著重點;術治派認為,法治的推行整肅吏治是著點;勢治派認為,法治的推行跟君王的賢愚好惡有很大的關係。

    事實上,魏國推行的李悝變法是典型的法家勢治派變法,也就是以君主為軸心的變法。魏國前期的魏文候、武候時期,由於君主賢明專注於提升國力,不冒然發動戰爭,也不允許別挑戰魏國霸權的原故,使魏國長期保持超強的霸主地位。然而君主作為變法的軸心,除了君主不受法律約束以外,所有臣民皆受法律約束,也造成君主專權於律法之外,這種結果這是:君主賢則國強,君主庸則國弱,君主昏則國亡。

    如果說,魏國之衰弱源於馬陵之敗,那麼魏國的馬陵之敗因則源於魏國權臣對於平庸且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失去了鉗制,無法擺脫以君王為軸心的勢治派桎梏。例證為,時任魏相的公叔痤一直反對魏國的滅國方略,認為魏國的實力雖為列國之首,但遠沒有達到可以逐一滅國完成統一的程度。

    公叔痤一死,魏惠王便開始任龐涓為上將軍展滅國大戰。首先是發兵攻趙,著名的典故“圍魏救趙”就是源於強魏冒然攻趙國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採取孫臏之策兵分兩路,一路佯裝救趙,一句突然圍攻魏都大梁,迫使魏軍回援大梁的時候在桂陵大敗魏軍而解趙國之危。

    桂陵大敗後,魏國並沒有停下發動滅國大戰的腳步,再次對剛剛經歷申不害變法的南韓發動滅國之戰,南韓向齊國再次求援。齊國孫臏同樣的策略攻擊魏都大梁迫使魏軍回援,並在馬陵設伏全殲魏國主力,從此,魏國開始走向衰落。

    魏國冒然發起滅國大戰走向衰落,原因在於魏惠王錯誤的方略在魏國失去鉗制,並非魏國沒有能人,而是跟魏國變法不夠深徹有直接關係。

    從法家勢治派的理念中不能看出,君王是法的軸心,也就是說君王有廢除法和不受法律約束的權力。這比起法治派代表商鞅在秦國推行商鞅變法有明顯區別,區別在於: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是舉國共同法。就是說,上至國君,下至民眾所遵守的是同一部法律,君王受到了法律的約束。

    君王受到法律的約束與君王不受法律的約束有區別嗎?當然有,君王受到法律的約束臣民敬畏的法律,以法律是從;君王不受法律的約束臣民敬畏的是君主,以君主好惡是從。這也能從則面解釋為什麼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連續六代出賢君的緣故。

    事實上,法律代表著一國家的意志,代表著統治者統治意志,無須再強調君王的個人好惡。法家勢治卻給君主留了一個法律上的“空檔”,殊不知,人有良莠,一旦可以“堂堂正正聽不進意見”的話,可怕的後果早晚將至,魏國的魏國惠王也不例外,其結果便是以公叔痤為代表的魏國能臣並不能有效制止在權在魏法之上的魏惠王的錯誤方略,才招致的致命失敗。

  • 3 # 楊朱學派

    魏國原本是戰國初期第一強國。但在梁惠王時期,卻由盛轉衰。魏國霸權衰落的原因有二:

    一是人才流失嚴重。去楚國進行變法的吳起。去秦國進行變法的商鞅,原來都在魏國效力。尤其吳起,若多在魏國十五年,秦國必亡。

    二是外交的失敗——樹敵過多。

    魏惠王時,自持國力強大,便四面樹敵。所謂三晉一家,魏文侯和魏武侯時,三晉是鐵桿同盟,魏國是大哥,兩個小弟對魏國拜服。魏惠王時,不但有老對手秦國。還與趙韓為敵。

    魏國外交失敗,集中體現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上。

    魏國攻打趙國,趙軍無法抵擋魏武卒方陣,節節敗退。魏軍直逼邯鄲。趙國只得向齊國求援。齊國名將田忌、孫臏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魏軍聞訊後,急忙回師救援。

    孫臏深知,雖然魏軍長途奔波,齊軍以逸待勞。依然不敵魏武卒方陣。孫臏便使齊軍在桂陵兩側設伏。待魏軍經過時伏兵四起,大敗魏軍。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遭到重創的魏軍休整數年後,再次大舉攻韓。齊國故技重施,圍魏救韓。又在馬陵道兩側設伏,大敗魏軍。

    馬陵之戰後,魏國由盛轉衰,霸權旁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楊冪的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