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實際上就是人工智慧機器。
計算機實現“人工智慧”化,就是使它具有人的某些智慧,如理解能力、適應能力和思維能力等。這就要求計算機具有高速運算處理的能力,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感測器接受各種訊號,利用合理的程式進行判斷、推理,並及時作出正確的反應。它的“表現”就像人一樣,所以叫做“人工智慧”。例如:
下棋是一種高階的智力活動。如果把各位“大師”的下棋經驗輸入計算機,那麼,計算機就可以與人對壘,並且戰勝棋手。
利用計算機進行邏輯推理,證明大量的數學定理,也是人工智慧的表現。
利用計算機把一種文字翻譯成另一種文字,這也是一種人工智慧。目前,這種文字翻譯的準確率已達到80%~90%。
現在,郵局裡的郵件自動分揀機能夠識別郵政編碼,以便按地區分揀信件,每小時可分揀幾萬封信哩!
以上便是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的部分功能。人工智慧實際上是一門腦力放大的科學。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卡柏爾以機器人與人類對立為主題,寫了一部名叫“洛薩姆萬能機器人公司”的歌劇,劇中設想該公司生產大量的高效能機器人,並向世界各國輸出,於是各國工廠的失業者劇增,這激起了工人們的憤怒,他們湧進工廠,砸毀機器人。公司方面則把武器交給機器人對工人進行鎮壓。後來又研究出了帶有感情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突然反過來憎恨驅使他們的人。於是。他們開始襲擊人類,想把人類全部殺光。作者藉此來詛咒現代文明。
1950年,英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寫了一本書名為《我們是機器人》的書。該書反映了把人作為助手而征服人類的機器人形象。書中告誡人們不要忽視技術發展引起的社會後果,還提出了使機器人不致於加害人類的發展原則——機器人學三原則。
1954年,美國的戴柏爾發表了《運用於重複進行業的通用工業機械人》一文,並申請了專利。但他所設計的只是重複進行放下和抓起操作的機器。1960年美國機械和鑄造公司研製成功實用化的產品“伐荷杜蘭”型機器人。後來尼梅特公司又開發“尼梅特”型機器人,並使其成為產品。
然而,真正稱得上人工智慧研究工作的第一個奠基人是英國的圖靈。1937年,當時年僅24歲的他就在一篇關於“理想計算機”的論文中提出了天才的設想,這就是大家知道的圖靈機。他令人信服地論證和說明了任何需要精確地加以確定的計算過程能夠由圖靈機來完成。1950年,他在《計算機能思維嗎?》一文中不僅給人工智慧下了定義,而且還論證了人工智慧的可能性。他的許多思想都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人。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等人,資訊理論的奠基人申農,神經控制論的創始人麥克卡洛和匹茨,以及博養論的創始人,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的馮·諾依曼,還有阿什比等都是人工智慧的第一批先驅者,他們的理論和工作為人工智慧的創立奠定了基礎。50年代,有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1956年,申家和麥卡錫廣泛收集了有關人工智慧研究的13篇論文,彙編了《自動機研究》一書。
1956年夏季,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莫斯大學,正式以人工智慧為名義的一次創造性聚會標誌著人工智慧的誕生。
參加這次聚會的有當時的年輕數學助教、現斯坦福大學教授麥卡錫,以及他的三位朋友:哈佛大學年輕數學和神經學家、現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明斯基,IBM以及公司資訊研究中心負責人洛切斯特和貝爾試驗室資訊部數學研究員夏農,還有IBM公司的莫爾和塞繆爾,麻省理工學院的塞爾夫利奇和索羅孟夫,以及蘭德公司和卡內基工科大學的紐厄爾和西蒙等十幾名青年學者。他們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夏季學術談論班,討論機器能智問題。經麥卡錫提議,在會上正式使用人工智慧這一術語,從而開創了人工智慧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研究方向。麥卡錫因而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電腦輔助軟體工程及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系利用電腦本身已具備的功能,來協助程式設計師,但是,若我們讓電腦自己來撰寫程式,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這個想法觸動了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工智慧一詞曾被用來敘述電腦自我思考的能力。人工智慧己被無數的科幻小說當作主題,特別是描述關於具有人性的機器人,配備人工智慧的“頭腦”!
這其實並不難想像,在不久的將來,當機器人的製造、程式設計及電腦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人工人類”的出現其實是指日可待的。值此進步的同時,人工智慧在許多更實際的應用上有所發展,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專家系統。專家系統是將一系列規則依邏輯順序編碼,使電腦能依照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發生的狀況,最常見的例子,便是個人電腦上的“輔助”螢幕,通常當你“卡”在某個電腦程式時,它就會顯現出來。根據以往的經驗,專家系統會“知道”使用者的難處大概在什麼地方,進而提供有用的協助。
人工智慧程式設計的另一個例子是語音辨識、電腦輔助軟體工程及自動機械控制。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上,最新的大轉變是在神經網方面的發展,這與區域網(LANs)、廣域網(WANs)沒有任何關聯,反而是一個根據動物腦中的互動所模擬出的電腦程式。根據生物學者的觀點,個別的電腦細胞——神經細胞單位,並不記得任何東西,或是執行任何邏輯反應,必須要與其他神經細胞同工,就像古老的諺語所說的:“一個完整的個體,要比由各部分所組成的總合來得好。”在電腦程式設計中,神經網路代表具有副程式的程式,而這些副程式已被設計成具有經驗累積的功能,所以程式越經使用,功能越強,目前這個領域的發展尚未明朗化,但前途看好。
人工智慧工作的成功面可分為二,一是人工智慧已成功地應用在許多的商業產品上,例如專家系統,而且這些應用已與其他電腦程式設計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次則如自然語言程式設計或神經網路一般,雖然在商品化上仍有許多爭議,但這些人工智慧的研究學者仍在學術界、電腦製造業與軟體業的基礎實驗室中努力的工作。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實際上就是人工智慧機器。
計算機實現“人工智慧”化,就是使它具有人的某些智慧,如理解能力、適應能力和思維能力等。這就要求計算機具有高速運算處理的能力,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感測器接受各種訊號,利用合理的程式進行判斷、推理,並及時作出正確的反應。它的“表現”就像人一樣,所以叫做“人工智慧”。例如:
下棋是一種高階的智力活動。如果把各位“大師”的下棋經驗輸入計算機,那麼,計算機就可以與人對壘,並且戰勝棋手。
利用計算機進行邏輯推理,證明大量的數學定理,也是人工智慧的表現。
利用計算機把一種文字翻譯成另一種文字,這也是一種人工智慧。目前,這種文字翻譯的準確率已達到80%~90%。
現在,郵局裡的郵件自動分揀機能夠識別郵政編碼,以便按地區分揀信件,每小時可分揀幾萬封信哩!
以上便是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的部分功能。人工智慧實際上是一門腦力放大的科學。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卡柏爾以機器人與人類對立為主題,寫了一部名叫“洛薩姆萬能機器人公司”的歌劇,劇中設想該公司生產大量的高效能機器人,並向世界各國輸出,於是各國工廠的失業者劇增,這激起了工人們的憤怒,他們湧進工廠,砸毀機器人。公司方面則把武器交給機器人對工人進行鎮壓。後來又研究出了帶有感情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突然反過來憎恨驅使他們的人。於是。他們開始襲擊人類,想把人類全部殺光。作者藉此來詛咒現代文明。
1950年,英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寫了一本書名為《我們是機器人》的書。該書反映了把人作為助手而征服人類的機器人形象。書中告誡人們不要忽視技術發展引起的社會後果,還提出了使機器人不致於加害人類的發展原則——機器人學三原則。
1954年,美國的戴柏爾發表了《運用於重複進行業的通用工業機械人》一文,並申請了專利。但他所設計的只是重複進行放下和抓起操作的機器。1960年美國機械和鑄造公司研製成功實用化的產品“伐荷杜蘭”型機器人。後來尼梅特公司又開發“尼梅特”型機器人,並使其成為產品。
然而,真正稱得上人工智慧研究工作的第一個奠基人是英國的圖靈。1937年,當時年僅24歲的他就在一篇關於“理想計算機”的論文中提出了天才的設想,這就是大家知道的圖靈機。他令人信服地論證和說明了任何需要精確地加以確定的計算過程能夠由圖靈機來完成。1950年,他在《計算機能思維嗎?》一文中不僅給人工智慧下了定義,而且還論證了人工智慧的可能性。他的許多思想都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人。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等人,資訊理論的奠基人申農,神經控制論的創始人麥克卡洛和匹茨,以及博養論的創始人,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的馮·諾依曼,還有阿什比等都是人工智慧的第一批先驅者,他們的理論和工作為人工智慧的創立奠定了基礎。50年代,有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1956年,申家和麥卡錫廣泛收集了有關人工智慧研究的13篇論文,彙編了《自動機研究》一書。
1956年夏季,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莫斯大學,正式以人工智慧為名義的一次創造性聚會標誌著人工智慧的誕生。
參加這次聚會的有當時的年輕數學助教、現斯坦福大學教授麥卡錫,以及他的三位朋友:哈佛大學年輕數學和神經學家、現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明斯基,IBM以及公司資訊研究中心負責人洛切斯特和貝爾試驗室資訊部數學研究員夏農,還有IBM公司的莫爾和塞繆爾,麻省理工學院的塞爾夫利奇和索羅孟夫,以及蘭德公司和卡內基工科大學的紐厄爾和西蒙等十幾名青年學者。他們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夏季學術談論班,討論機器能智問題。經麥卡錫提議,在會上正式使用人工智慧這一術語,從而開創了人工智慧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研究方向。麥卡錫因而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電腦輔助軟體工程及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系利用電腦本身已具備的功能,來協助程式設計師,但是,若我們讓電腦自己來撰寫程式,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這個想法觸動了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工智慧一詞曾被用來敘述電腦自我思考的能力。人工智慧己被無數的科幻小說當作主題,特別是描述關於具有人性的機器人,配備人工智慧的“頭腦”!
這其實並不難想像,在不久的將來,當機器人的製造、程式設計及電腦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人工人類”的出現其實是指日可待的。值此進步的同時,人工智慧在許多更實際的應用上有所發展,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專家系統。專家系統是將一系列規則依邏輯順序編碼,使電腦能依照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發生的狀況,最常見的例子,便是個人電腦上的“輔助”螢幕,通常當你“卡”在某個電腦程式時,它就會顯現出來。根據以往的經驗,專家系統會“知道”使用者的難處大概在什麼地方,進而提供有用的協助。
人工智慧程式設計的另一個例子是語音辨識、電腦輔助軟體工程及自動機械控制。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上,最新的大轉變是在神經網方面的發展,這與區域網(LANs)、廣域網(WANs)沒有任何關聯,反而是一個根據動物腦中的互動所模擬出的電腦程式。根據生物學者的觀點,個別的電腦細胞——神經細胞單位,並不記得任何東西,或是執行任何邏輯反應,必須要與其他神經細胞同工,就像古老的諺語所說的:“一個完整的個體,要比由各部分所組成的總合來得好。”在電腦程式設計中,神經網路代表具有副程式的程式,而這些副程式已被設計成具有經驗累積的功能,所以程式越經使用,功能越強,目前這個領域的發展尚未明朗化,但前途看好。
人工智慧工作的成功面可分為二,一是人工智慧已成功地應用在許多的商業產品上,例如專家系統,而且這些應用已與其他電腦程式設計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次則如自然語言程式設計或神經網路一般,雖然在商品化上仍有許多爭議,但這些人工智慧的研究學者仍在學術界、電腦製造業與軟體業的基礎實驗室中努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