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瑜棟哥哥

      中國傳統教育一直都贊同孔子“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的教學理念。同時,“寓教於樂”作為教育界老生常談的話題,也一直被專家學者,各大名師所津津樂道,但是又有多少教師能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真正貫徹落實呢?華人崇尚“苦”學,前有戰國蘇秦“錐刺股”,後有東漢孫敬“頭懸樑”,如此承傳,演變為教師苦口婆心地教,學生勤奮刻苦地學。於老師而言,這是一種機械重複的“苦”教;於學生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枯燥無味的“苦”學呢?   其實,“寓教於樂”就是教師輕鬆地傳授知識,學生愉快地掌握知識。而教師與學生的教學關係則集中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一堂語文課是極其短暫的,想要收穫極大的教學成果,“寓教於樂”的教學情境又是至關重要的。   一、民主的師生關係   在“寓教於樂”的課堂情境中,Sunny溫暖,空氣清新,清泉甘甜……可往往那些表情呆板不變、語言寡淡無味、要求嚴格苛刻,甚至只知道冷嘲熱諷的老師會破壞這一切!   唯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如果師生之間永遠隔著一道冰冷的高牆,那麼學生還能夠快樂地學習嗎?所以,老師要做“吹面不寒”的楊柳風,要做“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要做潺潺流淌的小溪水,惟有如此,才能融入到學生中間去。構築了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寓教於樂”的課堂教學情境便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詩化的教學內容   漢字,何其美,端莊勻稱的結構與收放自如的形態讓語文課堂教學在骨子裡就積澱了滋生快樂的底蘊。漢語,何其妙,字詞靈活運用所產生的美妙情境讓語文課堂教學在內容上平添了享受韻味的快樂。可也許是出於各類考試的遙遠“威脅”,很多一線教師過分強化了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將教學內容分割為聽寫詞語,刪選資訊,修改病句等等,學生一見到語文就怕,語文哪還有詩性可言?   強調“詩性”並不意味著捨棄語文的工具性,只是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學內容中兼而有之,並透過“寓教於樂”的情境來實現。   《江南》作為一首漢樂府民歌,一開始就為我們描繪了“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的美妙場景,學生想象著自己浮於碧水之上,穿梭於荷葉之間,伸手採摘蓮蓬,不禁搖頭晃腦地朗誦起來,當讀到“魚戲蓮葉間”時,他們又把自己的角色轉換成了小魚,在水底自由嬉戲!如此詩化的教學內容,根本無需教師的“引導”,學生自動就被“吸引”了進去。   可能有人要說,這本身就是一篇美文,當然就是詩性的教學內容了,但面對那些鞭撻黑暗,揭露醜惡的文章該如何“詩化”呢?其實這些描述痛苦和磨難的文章也是在倡導光明與美好,是在增添你的體驗,讓你更好地感受幸福。況且,這裡所說的詩化的教學內容並不全是語文課文字身,那是一種課堂教學情境。   三、靈動的教學形式   人腦分左右半球,且分工明確:左半球是一個包含著語言、邏輯和數學運算的加工系統,主管邏輯思維;右半球則是一個主要由音樂、美術、空間知識構成的辨證系統,主管形象思維。美國大學教授戈登?肖曾將78名智力相當的孩子分成三組進行了一次實驗,第一組學習音樂,第二組學習計算機,最後一組則不進行任何訓練,可9個月之後的智力測試表明:學習音樂的孩子的智力得分平均提高了35%,而剩餘兩組則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由此可見,對於右腦這一片新大陸,音樂的開發力度不容小覷,同時學習美術也具有如此的教育效應。音樂與美術,作為孩子們的天生喜好,自然而然地會給他們帶來快樂之感,那麼何不靈動地變化教學形式,把音樂與美術恰到好處地引用到教學中來構建“寓教於樂”的課堂情境呢?   伴隨著音樂輕聲朗讀《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因為有了背景音樂的渲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歡樂的情境中。這,正是利用音樂進行了“寓教於樂”的情境構建。   學完課文《雲房子》之後,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小鳥,畫出自己喜歡的雲房子,於是他們嘴角含著笑,一邊畫還一邊“嘰嘰喳喳”個不停,他們筆下的雲房子可比課文中豐富多彩,這不僅體現在數量上,創意更是無限的,有的雲房子甚至是數字的形狀,小鳥們還穿梭於雲房子間做著算術呢!這,難道不是利用美術進行了“寓教於樂”的情境構建嗎?   當然,以上並不表明要將語文課上成音樂課或美術課,音樂、美術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更多靈動的教學形式還在於教師本身的語言是否具有感染力,創設的情境是否具有吸引力,應變意外時是否機智靈活。   四、賞識的教學態度   陶行知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也許你放下教鞭,拋棄冷眼,停止譏笑,代之以鼓勵的話語、期待的目光、讚許的微笑,那麼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瓦特、牛頓與愛迪生呢!後一種教學態度不僅能消除學生對於老師的疏離與畏懼感,甚至能讓他們的一生都如沐春風。每一名教師都應當發自內心地關愛每一個學生,從學習到生活,尤其要在課堂情境中賞識他們每一次的進步。   那是一個頹靡的時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長的一次“賞識”卻成就了紐約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羅傑?羅爾斯。出生於貧民窟的羅爾斯在上小學時總喜歡打架與曠課,一次由窗臺跳進教室時發現了突然造訪的校長,只得伸出雙手接受懲罰,不料校長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說道:“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你將來能成為一位州長。”如此高的“賞識”,竟然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因為羅爾斯從此便有了不懈奮鬥的強大動力。   以語文朗讀教學為例,教師採取怎樣的教學態度更利於促進學生的朗讀效果呢?一個接著一個地批評,也許最後一個學生能讀好,但前面的學生卻失去了讀書的激情;但一個接著一個地表揚,卻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因為他們此時的心境是快樂的!可見,“賞識”的教學態度具有無限的動力,就像冬日裡的暖陽,夏日裡的涼風,那是源源不盡的溪流,越積越深的信念。   綜上,民主的師生關係,詩化的教學內容,靈動的教學形式,以及讚賞的教學態度都是營造小學語文課堂“寓教於樂”教學情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而只有“寓教於樂”,方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各種蔬菜和水果的英文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