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隨著納粹德國軍隊開始席捲西歐法國,英法聯軍節節敗退。倡導“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黯然下臺,主戰派丘吉爾在民眾的一片歡呼聲中臨危受命,成為戰時首相,帶領英國軍民開展了頑強的抵抗。
敦刻爾克大撤退,預示著英軍徹底喪了在歐洲大陸與德國進行拼殺的空間。面對德國空軍對英倫三島的大轟炸,丘吉爾一面向美國求助,一面苦苦支撐。更讓他著急上火的是,投機分子墨索里尼又在非洲“捅了他一刀”。
非洲大陸的北端是一片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但它卻扼守著通往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和通往中東必經之路的蘇伊士運河,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法國和英國早已將這裡變成了各自的殖民地,留給墨索里尼的空間並不多。
早在1935年,他當權後就出兵東非,佔領了衣索比亞等國,這些遠遠不能滿足他的“帝國夢”,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早已令他垂涎欲滴。直到德國橫掃歐洲,直取巴黎之際,這個投機分子才從幕後走向臺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有心無膽是投機分子的真實寫照。之所以拿東非“開刀”,主要還是因為非洲國家的實力不濟。雖然靠法西斯主義上臺,胡鬧、起鬨可以,但要實打實的和周邊國家廝殺,義大利軍隊遠沒有進行抗衡的實力和戰鬥力。
當德意聯盟成立後,準備入侵波蘭時,墨索里尼宣佈退出就很好的說明了他善於投機。眼看整個西歐就要被德國囊括,這樣的大好形勢豈能放過,於是在巴黎投降前,他宣佈對英法宣戰,準備趁著英國無暇顧及非洲奪取埃及,實現他的“羅馬帝國夢”。
其次,巴黎投降後,其在非洲的殖民地自然的都歸屬於德國的控制,同時,德軍對英國的“大空戰”開始,倫敦岌岌可危。一旦進攻埃及,英國一定面臨著兩線作戰,而作為次要戰場的非洲,他們不可能再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投入。
更難能可貴的是,此時英國和維希法國因為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而交惡並相互仇視。這樣,在非洲的英屬殖民地更顯得單薄無力、孤立無援。更何況,義大利控制下的利比亞和衣索比亞與埃及相鄰,是兩面夾擊的最好攻擊態勢。
1940年6月,意軍10個師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很快佔領了索馬利亞,從而打開了通往埃及的道路,駐守埃及的英軍面臨著南部和西部的入侵。可是,義大利內部卻出現了很大分歧,意軍的將軍們總是以缺乏足夠的裝備為由拖延時間。
眼看德國即將進攻英國,著急上火的墨索里尼給駐守利比亞的意軍總司令格拉齊亞尼元帥下了三道進攻命令,但都遭到了拒絕。氣急敗壞的墨索里尼以撤換為威脅,逼迫格拉齊亞尼指揮6個師向埃及進攻。
可是,這支8萬大軍4天只前進了97公里,格拉齊亞尼就命令部隊停止前進,一邊構築防線和防禦要塞,一邊要求增派更多的人員和補給。當然,他這麼做並不是賭氣,而是義大利人沒有做好進攻的準備。
一是,部隊缺乏訓練。義大利人骨子裡就是散漫的天性,這樣的性格適合踢球,搞訓練不行。常常是軍官們更喜歡呆在俱樂部裡,聽著音樂、品嚐美酒,或者跳上一曲舞蹈。軍官們尚且如此,部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二是,缺乏戰鬥意識。由於缺少必要的訓練,士兵們也養成了吊兒郎當、得過且過的習慣。不要說有進攻意識了,就是修建防禦工事也是拖拖拉拉、不緊不慢,全然沒有大戰在即的緊張感,這樣的部隊逢戰必敗。
當然,他們玩的本事不小。在前線建立各類戰地俱樂部,除了戰鬥值班外,其他的更像是來度假,曬太陽、聚眾聊天,整天無所事事,唯一能讓他們煥發精神的對抗不是訓練,而是足球,這是他們真正引以為傲的遊戲專案。
格拉齊亞尼對自己的部下十分了解,這樣的軍事水平是不可能進攻的。而墨索里尼對他的部隊期望很高,充滿著幻想,認為義大利軍隊是無比強大,可以很快征服非洲。當然,可笑的意軍很快就展示出他們蹩腳的戰鬥水平。
他決定在歐洲堅持防禦,在非洲採取進攻的戰略方針。將盡可能多的陸軍派往中東和非洲,因為他知道,這裡是唯一能夠和對手周旋的戰場,這裡有廣袤的空間,既可以進攻,又可以防守。更主要的是,對手是毫無戰鬥力的意軍。
現實是,英軍在非洲的總兵力不到5萬人,而埃及只有3.5萬人,其中英軍第7裝甲師是唯一的一支坦克部隊。面對一倍與己的對手,英軍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常常主動出擊,大膽迂迴,設埋伏、拔據點,攪得對手惶惶不安、無所適從。
1940年12月,英軍第7裝甲師突破對手防線,他們無心戀戰,前鋒直向意軍深處穿插。沒有見過這種打法的意軍根本看不懂對方的意圖,他們要麼抓緊逃命,更多的人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稀裡糊塗的做了俘虜。
這樣的失控場面,讓格拉齊亞尼倉皇西撤。結果又鑽進了英軍第7師早已設下的伏擊圈。1.4萬人成了俘虜。接著英軍趁勝追擊,在巴迪亞又俘虜了4萬意軍;最後第7裝甲師包圍託布魯克城,守軍投降,又俘虜2萬人。
接著一場可笑的場面出現了,意軍拼命的逃,英軍拼命的追。歷時3個月的反擊戰結束了,4萬英軍一路追打,將意軍第10集團軍擊潰,俘虜就有13萬,而英軍僅損失不到2000人,這樣的戰損比,恐怕只有義大利人能做到。
丘吉爾終於鬆了一口氣,不僅取得對軸心國作戰以來的第一個勝利,而且保住了他們在非洲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倫三島賴以生存的生命交通線——蘇伊士運河的安全。並且引發了德軍不得不分兵增援北非,客觀上減輕了東線的壓力。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5月,隨著納粹德國軍隊開始席捲西歐法國,英法聯軍節節敗退。倡導“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黯然下臺,主戰派丘吉爾在民眾的一片歡呼聲中臨危受命,成為戰時首相,帶領英國軍民開展了頑強的抵抗。
敦刻爾克大撤退,預示著英軍徹底喪了在歐洲大陸與德國進行拼殺的空間。面對德國空軍對英倫三島的大轟炸,丘吉爾一面向美國求助,一面苦苦支撐。更讓他著急上火的是,投機分子墨索里尼又在非洲“捅了他一刀”。
墨索里尼的“羅馬帝國夢”。非洲大陸的北端是一片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但它卻扼守著通往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和通往中東必經之路的蘇伊士運河,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法國和英國早已將這裡變成了各自的殖民地,留給墨索里尼的空間並不多。
早在1935年,他當權後就出兵東非,佔領了衣索比亞等國,這些遠遠不能滿足他的“帝國夢”,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早已令他垂涎欲滴。直到德國橫掃歐洲,直取巴黎之際,這個投機分子才從幕後走向臺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有心無膽是投機分子的真實寫照。之所以拿東非“開刀”,主要還是因為非洲國家的實力不濟。雖然靠法西斯主義上臺,胡鬧、起鬨可以,但要實打實的和周邊國家廝殺,義大利軍隊遠沒有進行抗衡的實力和戰鬥力。
當德意聯盟成立後,準備入侵波蘭時,墨索里尼宣佈退出就很好的說明了他善於投機。眼看整個西歐就要被德國囊括,這樣的大好形勢豈能放過,於是在巴黎投降前,他宣佈對英法宣戰,準備趁著英國無暇顧及非洲奪取埃及,實現他的“羅馬帝國夢”。
其次,巴黎投降後,其在非洲的殖民地自然的都歸屬於德國的控制,同時,德軍對英國的“大空戰”開始,倫敦岌岌可危。一旦進攻埃及,英國一定面臨著兩線作戰,而作為次要戰場的非洲,他們不可能再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投入。
更難能可貴的是,此時英國和維希法國因為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而交惡並相互仇視。這樣,在非洲的英屬殖民地更顯得單薄無力、孤立無援。更何況,義大利控制下的利比亞和衣索比亞與埃及相鄰,是兩面夾擊的最好攻擊態勢。
然而,意軍上下並沒有做好打仗的準備。1940年6月,意軍10個師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很快佔領了索馬利亞,從而打開了通往埃及的道路,駐守埃及的英軍面臨著南部和西部的入侵。可是,義大利內部卻出現了很大分歧,意軍的將軍們總是以缺乏足夠的裝備為由拖延時間。
眼看德國即將進攻英國,著急上火的墨索里尼給駐守利比亞的意軍總司令格拉齊亞尼元帥下了三道進攻命令,但都遭到了拒絕。氣急敗壞的墨索里尼以撤換為威脅,逼迫格拉齊亞尼指揮6個師向埃及進攻。
可是,這支8萬大軍4天只前進了97公里,格拉齊亞尼就命令部隊停止前進,一邊構築防線和防禦要塞,一邊要求增派更多的人員和補給。當然,他這麼做並不是賭氣,而是義大利人沒有做好進攻的準備。
一是,部隊缺乏訓練。義大利人骨子裡就是散漫的天性,這樣的性格適合踢球,搞訓練不行。常常是軍官們更喜歡呆在俱樂部裡,聽著音樂、品嚐美酒,或者跳上一曲舞蹈。軍官們尚且如此,部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二是,缺乏戰鬥意識。由於缺少必要的訓練,士兵們也養成了吊兒郎當、得過且過的習慣。不要說有進攻意識了,就是修建防禦工事也是拖拖拉拉、不緊不慢,全然沒有大戰在即的緊張感,這樣的部隊逢戰必敗。
當然,他們玩的本事不小。在前線建立各類戰地俱樂部,除了戰鬥值班外,其他的更像是來度假,曬太陽、聚眾聊天,整天無所事事,唯一能讓他們煥發精神的對抗不是訓練,而是足球,這是他們真正引以為傲的遊戲專案。
格拉齊亞尼對自己的部下十分了解,這樣的軍事水平是不可能進攻的。而墨索里尼對他的部隊期望很高,充滿著幻想,認為義大利軍隊是無比強大,可以很快征服非洲。當然,可笑的意軍很快就展示出他們蹩腳的戰鬥水平。
面對德意兩軍的咄咄逼人,冷靜的丘吉爾很快做出了反應。他決定在歐洲堅持防禦,在非洲採取進攻的戰略方針。將盡可能多的陸軍派往中東和非洲,因為他知道,這裡是唯一能夠和對手周旋的戰場,這裡有廣袤的空間,既可以進攻,又可以防守。更主要的是,對手是毫無戰鬥力的意軍。
現實是,英軍在非洲的總兵力不到5萬人,而埃及只有3.5萬人,其中英軍第7裝甲師是唯一的一支坦克部隊。面對一倍與己的對手,英軍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常常主動出擊,大膽迂迴,設埋伏、拔據點,攪得對手惶惶不安、無所適從。
1940年12月,英軍第7裝甲師突破對手防線,他們無心戀戰,前鋒直向意軍深處穿插。沒有見過這種打法的意軍根本看不懂對方的意圖,他們要麼抓緊逃命,更多的人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稀裡糊塗的做了俘虜。
這樣的失控場面,讓格拉齊亞尼倉皇西撤。結果又鑽進了英軍第7師早已設下的伏擊圈。1.4萬人成了俘虜。接著英軍趁勝追擊,在巴迪亞又俘虜了4萬意軍;最後第7裝甲師包圍託布魯克城,守軍投降,又俘虜2萬人。
接著一場可笑的場面出現了,意軍拼命的逃,英軍拼命的追。歷時3個月的反擊戰結束了,4萬英軍一路追打,將意軍第10集團軍擊潰,俘虜就有13萬,而英軍僅損失不到2000人,這樣的戰損比,恐怕只有義大利人能做到。
丘吉爾終於鬆了一口氣,不僅取得對軸心國作戰以來的第一個勝利,而且保住了他們在非洲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倫三島賴以生存的生命交通線——蘇伊士運河的安全。並且引發了德軍不得不分兵增援北非,客觀上減輕了東線的壓力。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