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科普作家張軒中

    那麼,《三國演義》肯定是一個名著,這個書的故事性很強,而且站在了劉備作為正統的立場上,認為江山本來應該是劉姓的江山,只不過後來被曹家與司馬家搶走了。所以,書中大讚關羽等人的忠烈,這影響了中國的社會文化,現在在中國還有很多關帝廟,把關羽直接當成了膜拜的神靈。這也是《三國演義》的功勞——當然也是封建統治的需要,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持本姓的統治地位,防止異姓篡位,所以也鼓吹《三國演義》宣揚劉氏的正統地位,以維持統治秩序。

    當然,《三國演義》成書在明朝,而實際上在明朝之前,諸葛亮與關羽等人已經在社會上成為英雄人物,所以社會上肯定存在一股對他們的偶像崇拜,這幾乎有1000年的傳統,《三國演義》只不過把這種崇拜用文學故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我個人覺得《三國演義》與《水滸傳》都是傑作,確實是明清小說的代表作,既有歷史感又有文學性,這樣的作品是可以流傳千秋而不朽的。

    不過,有一點確實應該注意,諸葛亮這個人物有可能真的就是漢獻帝,而只有劉備等少數人知道他的底細,所以去南陽三顧茅廬拜見他,而且真因為諸葛亮是漢獻帝,他才自己稱呼自己為臥龍,龍在古代就是皇帝啊。還有,諸葛亮的老婆是大家閨秀,地方豪強的女兒,否則以他一個農民的身份,怎麼能娶到這樣的老婆?《三國演義》沒有指出這一點,但很多線索已經表明諸葛亮可能就是漢獻帝(他們在《三國演義》記錄的文字來看也是同歲的,年齡也符合)。正因為諸葛亮是漢獻帝,所以他在劉備死後還是要收復中原,這是他的心結。

  • 2 # 亮月半

    《三國演義》是四大古典名著,是四大通俗小說之一。作者元末明初羅貫中。作者元末明初以漢朝末年的歷史背景,故事,事件,寫出《三國演義》,是有寓意的。元末也是天下紛亂,盜匪蒼欮,官場混亂,奸臣當道。社會無序,大道將息。各處農民起義不斷,群蜂擁起。民不聊生,田野荒蕪,路有餓殍。百姓希望天下和平,戰亂止息,人民安居樂業,天下一統。此時的元末與漢末極其相像。作者寫此書是為天下蒼生安危,為天下能一統而寫。百姓希望有一個愛民的仁君,明智的賢臣做天下統治者。

    書中以幾國之爭與元末幾大起義做比。書中多次提百姓讚譽的仁,忠君思想。對亂世奸雄予以諷刺,揭露。但人又無完人,都各有其優點,缺點。人性在戰爭中改變。都成了噬血狂人。戰爭中受害的是百姓,為爭奪天下而致民不聊生。而不經過戰爭又無一統天下平靜。書中以皇室變亂,幾大軍閥為主,透過戰爭來寫君不君,臣不臣,朝綱之亂,皇宮執政權外落,不理政務,天下事務。導致的農民生活窮困而起義,官方鎮壓。奸臣弄權到臣滅奸又想各自稱王,戰爭不斷的事。追求明君賢臣的理想。透過漢末三國到元末幾大起義,跨越歷史上經過幾個朝代的變故,都是一個方式。新政,興,衰,亂世,一統,又往復。迴圈如此。作者寄予的明君仁臣也失望,並未找到引起亂世根源,制度。

  • 3 # 廣浩無垠

    首先《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文學地位毋庸置疑。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這部作品是他根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遺聞佚事等豐富資料創作而成的;但讀《三國演義》不要把它作為歷史著作去品讀,它只是演義的歷史,比如書中的著名的情節借東風、草船借劍、空城計等都不是史實,但確實精彩,引人入勝。

    小說塑造了許多歷史人物的典型形象也是該書的重要特徵,舉國上下誰人不知劉備、關羽、張飛?!智雄諸葛亮和姦雄曹操的形象也是深入民心。該書還塑造了趙雲、張遼、周瑜、魯肅、陸遜等人物,他們都有鮮明的形象和個性特徵。可以說在塑造人物方面較其他名者是該書突出的成就。

    這部書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的複雜矛盾和鬥爭,反映了這些矛盾的互相滲透和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該書尊劉抑曹,宣揚正統觀念,反映了元代人民反對民族壓迫的精神。該書宣揚義氣,寫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不渝,這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後世影響也很大。

  • 4 # 讀史能明鑑

    謝謝邀請!《三國演義》這本書是中國歷史書籍的寶藏,首先,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瞭解了古代華人的智慧,包括軍事、謀略等各方面,現代的許多戰爭都有借鑑三國演義的部分。其次,三國演義衍生出了許多的副產品,比如三國類的遊戲,如日本光榮公司出品的三國志題材遊戲。最後,三國演義中的部分故事不能全信,真實的三國曆史要透過陳壽的三國志來理解。

  • 5 # 臨溪羨魚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誕生於元末明初,是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傳說、戲曲等民間藝術,利用誇張、對比等藝術處理,進行創作的小說。

    它不是歷史正文,而是歷史小說。小說為了進行創作,肯定要對裡面的主要人物進行深刻的刻畫,來進行角色的塑造。

    最近以來,從學者到普通文學愛好者,開始詬病《三國演義》,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把本來不屬於的故事,虛構給主要人物,誇大了某些人物的形象,而貶低了一些人物。最多的便是開始,貶低劉備集團,頌揚曹操集團。甚至把三國演義裡最膾炙人口的,借東風、空城計拿出來進行批評。

    我認為,《三國演義》首先在文學創作上,是完美的。它把從漢末到晉初一百多年裡,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間,政治、軍師、外交的複雜形式,非常精彩的呈現到大家眼前。成功的塑造了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司馬懿、孫權、周瑜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表現了古代軍師戰爭中運籌帷幄,鬥智鬥勇精彩絕倫的謀略。把魏蜀吳三個集團間的矛盾,集團內部的矛盾,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篇小說之後,幾乎所有的三國書籍,全都黯然失色。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三分假,七分真。寄託著作者自己的情感,“擁劉反曹”。書本以蜀漢為核心,以三國之間的鬥爭為線索所構建的小說。所以,有很多不符合真實的歷史,也屬正常現象。但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創作出這麼精彩的故事,可謂作者煞費苦心。

    書中透露出的“擁劉反曹”的情感,其實,也是和當時的社會情勢有關係。《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當時漢族與蒙古等少數民族矛盾激化,羅貫中作為一個漢人,自然一心希望出來一個劉備,帶領我們的人民走向民族的復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MD Radeon 2019 Edition 19.6.2更新了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