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嘟爸悠媽

    無法辨認是非,標籤可能毀了孩子

    大家都知道墨菲定律:你越擔心的事情,就越容易發生。給孩子貼標籤,一不小心就會人設崩塌,這種崩塌造成的惡劣影響會遠遠超過孩子能接受的範圍。

    紐約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考察“貼標籤”對孩子的社交模式有什麼影響。實驗把139個四五歲孩子分為兩組,第一組被稱為“認同組”,老師給他們貼標籤,他們是“愛幫助別人的人”,比如當別人需要把東西撿起來的時候,可以幫忙撿東西;而第二被稱為“行動組”,只是鼓勵孩子主動幫助別人做一件事,比如撿東西。

    實驗第一步,當有人把鉛筆掉到地上的時候,兩組孩子都願意幫助別人撿東西,沒有太大差別。

    第二步,研究人員先讓孩子經歷一些挫折,比如讓孩子幫忙拿盒子,結果盒子漏了,裡面東西撒了一地,或者把一個一碰就壞的玩具收好,結果散架了。

    當孩子經歷過挫折後,研究人員提出,誰願意幫忙把玩具收起來的時候,行動組的孩子更願意提供幫助,而認同組的孩子則不再那麼積極。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提出過一個期望理論,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有非常強烈的期望時,所期望的事情就會發生。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個故事讓天下人都知道孔融是個尊老愛幼的人,這就成了他的標籤。但後來發表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大意是父母和孩子沒有什麼親情,孩子只是情慾的產物,母親也只是孩子曾經居住過的一個瓦罐罷了。後來因為對曹魏政權心懷不滿,屢屢出言諷刺觸怒曹操,最終被曹操以不孝、謀逆的罪名誅殺,並牽連九族。

    孔融也成了被標籤綁架,最終人設崩塌的典型人物。

    如果孩子要貼標籤,父母該怎麼辦

    一般孩子無法判別是非對錯,最好的標籤就是不貼標籤。不貼標籤,孩子能夠健康發展,有更多的發展和想象空間。而且錯誤的標籤一旦遇到困難就會崩塌,甚至對很多事情都畏難不前。

    即便不建議給孩子貼標籤,但有時候孩子會主動或被動選擇標籤,這時候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一些事情,幫助孩子建立適當的標籤,不被其反傷。

    § 建立成長性思維的標籤,而非固定思維的標籤。

    以前我們講過,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把人的思維模式分兩種,固定思維模式和成長思維模式。固定思維模式認為,智商是天生的,無法改變,而成長思維模式認為能力可以透過努力來培養。

    所以鼓勵讓孩子建立一個成長性的標籤,而非固定式標籤。比如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為了目標不斷努力的人,或者終身學習者,而不是讓他認為自己是個聰明的人,或者學有所成的人。

    § 孩子確定好標籤之後,跟孩子一起努力保護這個標籤。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克里斯跟兒子在天台上說的一段話一直被視為經典橋段。無論什麼夢想,什麼樣的標籤,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要去捍衛它。

    § 不要讓標籤綁架孩子。

    即便建立起的是健康標籤,成長性標籤,父母也應該讓孩子知道,這個標籤是可以改變的,是需要隨著年齡增長,環境變化做出調整的,而不要讓標籤綁架孩子。很多人思想陷入困局,鑽牛角尖就是因為陷入標籤無法轉變,逼著自己不斷給自己加壓,最後崩盤的。即便自己建立的標籤是不斷努力的人,但這也不意味著自己就必須時刻努力,不能休息。

    當然孩子自己也可能會選擇自己的反抗方式來調整標籤。比如當父母不斷誇獎孩子“你是最乖的孩子”時,很可能他會做出讓人很詫異的事情,比如隨手摔門,見了客人不打招呼等行為,來減少“乖孩子”這個標籤給自己帶來的壓力。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最好不要給孩子建立標籤,因為孩子無法分辨是非,隨著年齡增長,有些標籤其實是不適合的,但這種標籤已經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往往會造成對孩子的綁架,不利於孩子的發展。但如果不得不給孩子建造標籤,父母也必須給予孩子充分的幫助,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 2 # 樂趣的阿聰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誠然,正如超市裡的商品,商店中的貨物那樣,一旦被貼上了標籤,也就有了價格屬性,也就被“定了型”。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孩子一旦冠以負面標籤,他們往往就會被負面情緒牽著走,甚至會因此而自甘墮落、陷入深淵。

    小媛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平時學習成績也不好。小媛爸媽為了讓她的成績能更上一層樓,便給她報了許多興趣班、輔導班,可是小媛的成績卻依然是隻降不升。小媛爸媽非常氣憤,媽媽指著小媛的鼻子說,“你就是個笨小孩,怎麼教都不會,我白花那麼多錢了”。雖然這是一句氣話,可卻在小媛心裡留下了濃重的烙印。小媛認為,原來自己在爸爸媽媽心中是一個笨小孩的形象,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都無濟於事,因此,小媛逐漸放棄學習了,即使自己不會,她也不問,漸漸的,學業被耽擱了,她人也變得憔悴了很多。

    誠然,很多家長在生活中總習慣性的給孩子貼一些標籤。究其根本,家長們為什麼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呢?

    01家長為什麼總愛給孩子貼標籤?原因居然是這些!

    性格決定命運,態度決定一切。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愛做出這種行為也和他們的性格有關。這類家長多半心直口快、率真豁達,看人看事時總一針見血。因此,他們在看到孩子做一些事情、擺一些動作時,總會習慣性的將孩子的行為與某些事情聯絡起來,因此在不經意間就給孩子貼上了標籤。

    例如,孩子做事緩慢,家長便心直口快的說孩子是蝸牛。諸如此類的例子舉不勝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被無意間的貼上了標籤,也在無意間受到了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芹葉牡丹怎麼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