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沙巴位於馬來西亞東部婆羅洲的北端,西岸面臨南中國海,東瀕蘇祿海和西里伯斯海,面積745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1440公里。沙巴境內最長的河流是京那巴當岸河,最高的山是神山。
氣溫:沙巴地處熱帶,常年溫度在23~32℃之間,幾乎沒有變化,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各種水上活動。山脈地帶則比較涼爽,比如京那巴魯國家公園。
降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空氣潮溼,降雨量大,為雨季;5~9月降雨量小,為旱季。相對而言,旱季更適合旅遊。雨季降雨雖多,但雨下得驟,停得也快,極少有連陰雨,大雨後天氣轉涼,更覺舒適宜人,有“四季是夏,一雨成秋”之說。
季風:儘管沙巴位於颶風地帶,卻幾乎不會受到颱風的打擾,因而有“風下鄉土”的美譽。無論是雨季溼潤的東南風,還是旱季乾燥的西南風,帶來的都是涼爽和愜意。
文化:
華語是華人最主要語言,大多數華人以普通話和人溝通。華人與籍貫方言溝通,客家話是主流方言,粵語、潮州話、福建話、海南話等方言是較少華人溝通的方言。各族群都有其各自的語文,馬來語為官方語文,也是馬來人及莘莘學子的主要書寫與溝通語文。但就學於八十年代初或以前(大馬教育文憑取代英國普通教育文憑之前)的沙巴子民仍多以英文書寫、溝通。原住民—卡達山與杜順族普遍都以卡達山文,英語或馬來語溝通。
沙巴華人重視中文教育,目前建有84所半津貼(政府資助行政費用)華文小學和4所半津貼華文中學,另有9所華文獨立中學。
沙巴州的人口組織是由30多個種族,超過80種方言所組成的。
民族:
沙巴最大的族群是佔了人口三分之一的一支原住民卡達山族﹝Kada-Zan﹞,約佔30%的人口,主要是以務農為主,不過已有許多人已脫離了農業; 他們大部份都是居住在西海岸至內陸地區。近年來在沙巴迅速進步與邁向城市現代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傳統中他們仍是主要的農民社群。同時在堅守與奉行他們獨特的古老禮俗中,已經成為這族群的生活一部份。這些傳統禮俗通常都是由被稱為 “Bobohizon” 的男女祭司所主持。
第二大族群是巴夭族﹝Bajau﹞,他們的祖先曾是勇敢的水手,但如今他們多半居住在平地上,以馬術著稱,巴夭族是婆羅州的原住漁民。這個族群不旦是傑出的漁民, 也是出色的稻米耕農。他們更是畜養小馬和水牛的專才。所有 “東方牛仔”的雅號。再加上巴夭族的善於騎馬關係,無論在文化或慶典節日裡,都成為了出色的傳統與獨特的專案。
第三大族群是毛律族,他們的祖先曾有獵人頭的風俗,但到了近代已完全被禁止,主要是以捕獵及遊耕來維持生計。毛律族都是屬於居住在內陸地的族群, 大部份的毛律族都是居住在長屋裡。在婆羅州島上,因為獵人頭的關係, 毛律族非常善於使用茅,吹筒及毒鏢.在葬禮和結婚的慶典中, 毛律族都會舉行祭拜幽靈的儀式.至於華人是最大的非原住民族群,以客家人居多。客家先民約自1860年代就由中國陸續南遷至沙巴、山打根一帶,以惠州人居多,客家人在 當地組織社團約有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沙巴客家公會於1886年創辦,1959年籌備興建會館、次年6月25日落成,1996年又興建大會堂、1998年 5月20日落成啟用,大會堂系該會精神堡壘之一。該公會成立宗旨對內而言,系致力於為客屬鄉親謀福利,宏揚客家文化為主,對外則以增進客家社團的交流,重 建客家人信心為目的。目前有十二個屬會客家公會,會員二萬多人。由於當地客家人在政經、文教、社會福利方面貢獻卓著,因此第十屆世界客家懇親大會於 1990年選在沙巴市舉行。
沙巴豐收節
節慶特色:是到訪沙巴並參與這個歡騰節日的好時機。卡達山族和杜順族為了慶祝豐收季節而舉行感恩儀式,活動包括露天的遊行盛會、文化表演儀式,在 Bobohizan, 即所謂女祭司的帶領下,儀式氣氛達到最高潮。
節慶時間:5月30日至31日
歷史:
早期(16世紀 - 19世紀)
由於缺少正式的官方歷史檔案紀錄,沙巴早期的歷史比較模糊,也只能由一些國外的紀錄及考古學家所發現的考古證據來考證。沙巴博物館收藏了這方面的資料。據記載,沙巴早在公元六世紀就和中國有經濟來往,在沙巴的博物館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甕,證明沙巴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當時中國商人來這裡多是為了香料、木材、燕窩等等。中國各朝代古書、史書中都有渤泥(Borneo)的記載,可見當時華人已經踏足婆羅洲了,甚至在中國南京還保留著明朝渤泥國王的墳墓。
十五世紀沙巴以及砂拉越為汶萊蘇丹所統治。1658年,汶萊蘇丹為了答謝蘇祿蘇丹幫忙平定汶萊的內亂,把東北地區割讓給蘇祿蘇丹。176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蘇祿蘇丹訂立合約,以便在Pulau Balambangan島上設立一個貿易站,1805年11月,這個島被他們捨棄。
從20世紀至獨立時
1942年至1945年,日本人侵佔了沙巴州。日軍先抵達納閩島,然後繼續攻打整個北婆羅洲。同盟軍的轟炸機炸燬所有城市。日軍完全侵佔本州後,產生了抗日組織“神山游擊隊”,由郭益南(Albert Kwok)建立;而在古達,另一支游擊隊由敦姆斯達發建立(Tun Datu Mustapha)。1943年10月10日,郭益南的部隊開始與日軍交戰。亞庇市亞庇國際機場正對面有一座Petagas戰爭紀念碑。
日軍投降時,北婆羅洲再度被英軍佔領。1946年,英屬北婆羅洲特許公司將北婆羅洲統治權交給英國,北婆羅洲正式成為英國海外屬土。北婆羅洲的首都由山打根遷至亞庇。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擺脫英國統治獨立。但之後是一段過渡時期,英屬北婆羅洲總督留在北婆羅洲至1963年9月16日,即馬來西亞聯邦成立當天。
自然環境:沙巴位於馬來西亞東部婆羅洲的北端,西岸面臨南中國海,東瀕蘇祿海和西里伯斯海,面積745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1440公里。沙巴境內最長的河流是京那巴當岸河,最高的山是神山。
氣溫:沙巴地處熱帶,常年溫度在23~32℃之間,幾乎沒有變化,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各種水上活動。山脈地帶則比較涼爽,比如京那巴魯國家公園。
降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空氣潮溼,降雨量大,為雨季;5~9月降雨量小,為旱季。相對而言,旱季更適合旅遊。雨季降雨雖多,但雨下得驟,停得也快,極少有連陰雨,大雨後天氣轉涼,更覺舒適宜人,有“四季是夏,一雨成秋”之說。
季風:儘管沙巴位於颶風地帶,卻幾乎不會受到颱風的打擾,因而有“風下鄉土”的美譽。無論是雨季溼潤的東南風,還是旱季乾燥的西南風,帶來的都是涼爽和愜意。
文化:
華語是華人最主要語言,大多數華人以普通話和人溝通。華人與籍貫方言溝通,客家話是主流方言,粵語、潮州話、福建話、海南話等方言是較少華人溝通的方言。各族群都有其各自的語文,馬來語為官方語文,也是馬來人及莘莘學子的主要書寫與溝通語文。但就學於八十年代初或以前(大馬教育文憑取代英國普通教育文憑之前)的沙巴子民仍多以英文書寫、溝通。原住民—卡達山與杜順族普遍都以卡達山文,英語或馬來語溝通。
沙巴華人重視中文教育,目前建有84所半津貼(政府資助行政費用)華文小學和4所半津貼華文中學,另有9所華文獨立中學。
沙巴州的人口組織是由30多個種族,超過80種方言所組成的。
民族:
沙巴州的人口組織是由30多個種族,超過80種方言所組成的。
沙巴最大的族群是佔了人口三分之一的一支原住民卡達山族﹝Kada-Zan﹞,約佔30%的人口,主要是以務農為主,不過已有許多人已脫離了農業; 他們大部份都是居住在西海岸至內陸地區。近年來在沙巴迅速進步與邁向城市現代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傳統中他們仍是主要的農民社群。同時在堅守與奉行他們獨特的古老禮俗中,已經成為這族群的生活一部份。這些傳統禮俗通常都是由被稱為 “Bobohizon” 的男女祭司所主持。
第二大族群是巴夭族﹝Bajau﹞,他們的祖先曾是勇敢的水手,但如今他們多半居住在平地上,以馬術著稱,巴夭族是婆羅州的原住漁民。這個族群不旦是傑出的漁民, 也是出色的稻米耕農。他們更是畜養小馬和水牛的專才。所有 “東方牛仔”的雅號。再加上巴夭族的善於騎馬關係,無論在文化或慶典節日裡,都成為了出色的傳統與獨特的專案。
第三大族群是毛律族,他們的祖先曾有獵人頭的風俗,但到了近代已完全被禁止,主要是以捕獵及遊耕來維持生計。毛律族都是屬於居住在內陸地的族群, 大部份的毛律族都是居住在長屋裡。在婆羅州島上,因為獵人頭的關係, 毛律族非常善於使用茅,吹筒及毒鏢.在葬禮和結婚的慶典中, 毛律族都會舉行祭拜幽靈的儀式.至於華人是最大的非原住民族群,以客家人居多。客家先民約自1860年代就由中國陸續南遷至沙巴、山打根一帶,以惠州人居多,客家人在 當地組織社團約有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沙巴客家公會於1886年創辦,1959年籌備興建會館、次年6月25日落成,1996年又興建大會堂、1998年 5月20日落成啟用,大會堂系該會精神堡壘之一。該公會成立宗旨對內而言,系致力於為客屬鄉親謀福利,宏揚客家文化為主,對外則以增進客家社團的交流,重 建客家人信心為目的。目前有十二個屬會客家公會,會員二萬多人。由於當地客家人在政經、文教、社會福利方面貢獻卓著,因此第十屆世界客家懇親大會於 1990年選在沙巴市舉行。
沙巴豐收節
節慶特色:是到訪沙巴並參與這個歡騰節日的好時機。卡達山族和杜順族為了慶祝豐收季節而舉行感恩儀式,活動包括露天的遊行盛會、文化表演儀式,在 Bobohizan, 即所謂女祭司的帶領下,儀式氣氛達到最高潮。
節慶時間:5月30日至31日
歷史:
早期(16世紀 - 19世紀)
由於缺少正式的官方歷史檔案紀錄,沙巴早期的歷史比較模糊,也只能由一些國外的紀錄及考古學家所發現的考古證據來考證。沙巴博物館收藏了這方面的資料。據記載,沙巴早在公元六世紀就和中國有經濟來往,在沙巴的博物館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甕,證明沙巴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當時中國商人來這裡多是為了香料、木材、燕窩等等。中國各朝代古書、史書中都有渤泥(Borneo)的記載,可見當時華人已經踏足婆羅洲了,甚至在中國南京還保留著明朝渤泥國王的墳墓。
十五世紀沙巴以及砂拉越為汶萊蘇丹所統治。1658年,汶萊蘇丹為了答謝蘇祿蘇丹幫忙平定汶萊的內亂,把東北地區割讓給蘇祿蘇丹。176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蘇祿蘇丹訂立合約,以便在Pulau Balambangan島上設立一個貿易站,1805年11月,這個島被他們捨棄。
從20世紀至獨立時
1942年至1945年,日本人侵佔了沙巴州。日軍先抵達納閩島,然後繼續攻打整個北婆羅洲。同盟軍的轟炸機炸燬所有城市。日軍完全侵佔本州後,產生了抗日組織“神山游擊隊”,由郭益南(Albert Kwok)建立;而在古達,另一支游擊隊由敦姆斯達發建立(Tun Datu Mustapha)。1943年10月10日,郭益南的部隊開始與日軍交戰。亞庇市亞庇國際機場正對面有一座Petagas戰爭紀念碑。
日軍投降時,北婆羅洲再度被英軍佔領。1946年,英屬北婆羅洲特許公司將北婆羅洲統治權交給英國,北婆羅洲正式成為英國海外屬土。北婆羅洲的首都由山打根遷至亞庇。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擺脫英國統治獨立。但之後是一段過渡時期,英屬北婆羅洲總督留在北婆羅洲至1963年9月16日,即馬來西亞聯邦成立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