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捨晝夜。”
【註釋】
①逝者:指流逝的時光。②斯:這裡指“川”,即河水。
【譯文】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
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夫是語氣助詞
編輯本段釋義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出自於《論語子罕篇》 孔子在河岸上看著浩浩蕩蕩、洶湧向前的河水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過去的一切就像這奔流的河水一樣,不論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編輯本段鑑析
論語子罕篇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裡的逝字,漢儒注,以及爾雅、說文,都當往字講,而往字依古注可作兩種解釋,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則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則逝字就是前進的意思。兩者都有根據,究竟以何者為是,頗難推敲,這就要在字句以外尋繹了。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觀俯察,再看河川裡的流水,因而興起感嘆。他所說的「逝者」,沒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羅永珍。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觀天文,想到日月執行,晝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開木落,四時變遷,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間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後,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每過一日,即去一日,每過一歲,即去一歲。個人如此,群體亦不例外。中國歷史到了五帝時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亂世,想見西周盛況,也見不到,只能夢見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間、宇宙萬有,無一不是逝者,無一不像河裡的流水,晝夜不住的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所以李太白將進酒說:「奔流到海不復回。」古希臘哲人也說:「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這樣看來,逝字作消逝解,應當不錯。 聖人一言,含有多義,讀經雖依註解把經文字句讀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須廣泛思維言外之意。孔門大賢子貢曾經推崇顏子聞一知十,他自己只能聞一知二。我們普通人,不敢與顏子相比,但也不可以聞一隻知一,應當思齊於子貢。例如我們讀悉這逝者的意義,一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權力財富,都如流水,一縱即逝,只好對酒當歌,嘆問人生幾何,這就是聞一知一之咎。此處逝者所指的是萬有現象,而非本體。永珍有生來滅去種種情形,本體則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如蘇東坡在赤壁賦裡說的「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讀經如果不是聞一隻知其一,便須從遷流的現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只要追求到一點訊息,便能茅塞頓開,眼前呈現的宇宙人生,別是一番境界,這才體驗到讀經的樂趣。 經文的字句義理雖通,仍然未到止境,這只是知道學理而已。知理之後,必須依理去實行,不行不得真知。例如已知逝與不逝之理,便須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與人爭,但求不逝的本體。得其本體,親見不生不滅之境,才算是真知。假使尚有貪心,起念與人爭名奪利,便是放不下,嚴格說來,實未通經,應當反省,一切貪心妄念起時,當即剋制,這就是「克唸作聖。」讀經不希望作聖則已,希聖就應當如此用功。
編輯本段範文
全文: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溫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衣敝韞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是室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逝者如斯夫!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捨晝夜。”
【註釋】
①逝者:指流逝的時光。②斯:這裡指“川”,即河水。
【譯文】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
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夫是語氣助詞
編輯本段釋義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出自於《論語子罕篇》 孔子在河岸上看著浩浩蕩蕩、洶湧向前的河水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過去的一切就像這奔流的河水一樣,不論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編輯本段鑑析
論語子罕篇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裡的逝字,漢儒注,以及爾雅、說文,都當往字講,而往字依古注可作兩種解釋,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則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則逝字就是前進的意思。兩者都有根據,究竟以何者為是,頗難推敲,這就要在字句以外尋繹了。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觀俯察,再看河川裡的流水,因而興起感嘆。他所說的「逝者」,沒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羅永珍。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觀天文,想到日月執行,晝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開木落,四時變遷,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間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後,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每過一日,即去一日,每過一歲,即去一歲。個人如此,群體亦不例外。中國歷史到了五帝時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亂世,想見西周盛況,也見不到,只能夢見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間、宇宙萬有,無一不是逝者,無一不像河裡的流水,晝夜不住的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所以李太白將進酒說:「奔流到海不復回。」古希臘哲人也說:「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這樣看來,逝字作消逝解,應當不錯。 聖人一言,含有多義,讀經雖依註解把經文字句讀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須廣泛思維言外之意。孔門大賢子貢曾經推崇顏子聞一知十,他自己只能聞一知二。我們普通人,不敢與顏子相比,但也不可以聞一隻知一,應當思齊於子貢。例如我們讀悉這逝者的意義,一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權力財富,都如流水,一縱即逝,只好對酒當歌,嘆問人生幾何,這就是聞一知一之咎。此處逝者所指的是萬有現象,而非本體。永珍有生來滅去種種情形,本體則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如蘇東坡在赤壁賦裡說的「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讀經如果不是聞一隻知其一,便須從遷流的現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只要追求到一點訊息,便能茅塞頓開,眼前呈現的宇宙人生,別是一番境界,這才體驗到讀經的樂趣。 經文的字句義理雖通,仍然未到止境,這只是知道學理而已。知理之後,必須依理去實行,不行不得真知。例如已知逝與不逝之理,便須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與人爭,但求不逝的本體。得其本體,親見不生不滅之境,才算是真知。假使尚有貪心,起念與人爭名奪利,便是放不下,嚴格說來,實未通經,應當反省,一切貪心妄念起時,當即剋制,這就是「克唸作聖。」讀經不希望作聖則已,希聖就應當如此用功。
編輯本段範文
全文: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溫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衣敝韞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是室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