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使之翼22143

    伴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將來有沒有可能非自然科學領域也可以用數學公式表達?

    這是不可能的。

    伴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將來有沒有可能非自然科學領域也可以用數學公式表達,這樣做的實質,是將人文,社會非自然科學領域統一到自然科學中去。

    從範圍論的視角看,所謂科學,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非自然科學,它都離不開主體人對客體的觀察。這就決定了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非自然科學,它們僅僅都只是反映了客觀存在的部分,它們地位是平等和相對獨立的。

    我們在觀察自然科學時觀察不到非自然科學,在觀察非自然科學時觀察不到自然科學

    ,正如同看到紀念碑的正面時看不到反面,看到紀念碑的反面時看不到正面的道理是一樣的。

    然而,由於部分的獨立性是在整體性基礎上的獨立性,因此,部分與部分之間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絡,數學雖然在非自然科學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想取代它用一個或多個公式來表達,那卻是不可能的。

    客觀事物都是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具有整體性。即使一張白紙它也有正面和反面兩部分的區別。自然科學和非自然科學首先來自人們對客體的觀察,二維只存在於平面幾何中,客觀實體都是三維的。

    “你能把一張白紙的正面和反面統一為一個面嗎?”

    如果有人這樣提問,你覺得好笑的和無知的話?那麼我以為,提問“伴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將來有沒有可能非自然科學領域也可以用數學公式表達”的人,比此更好笑和無知。

  • 2 # 何處是家鄉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前不久一個挺有意思的事——博士夫妻的公式相聲。節目時間有限,他們沒有怎麼說明公式具體推導過程,而且我估計也只是個噱頭,應該沒什麼意義。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對笑的數學研究,並給出了定量的公式。這引起我的一個想法:笑能夠透過公式給定嗎?什麼物質決定了人的開心程度?

    有一個事提醒了我——吸毒!聽著好像不挨著的事,不!這之間是有相關關係的。多巴胺這個詞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毒品之所以不能好奇,之所以粘上就幾乎無法離開就是因為這個東西。有研究表明,人類感到幸福,是某些事物能夠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一旦它出現,人就會有幸福感,所有毒品都可以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會使人有無窮的幸福。但過一段時間,多巴胺又會消失,於是人就有從天堂到地獄的感覺,必須繼續刺激多巴胺分泌,而且還要比上一次還多才會又回到天堂。於是吸毒的量不斷增大,除了吸毒人不想幹任何事,直到過量而死。

    聽相聲為了快樂開心,可快樂、大笑是什麼造成的呢?我沒有聽說過有這方面的研究發表,但我相信是有的,只是目前還不知道而已。

    我聽過人文類學者大談“泛科學主義”,認為不是科學涉及的問題,就不要冠之以“科學”的名義,否則就有過度之嫌,讓科學不再科學了。

    那麼一般意義的非科學範疇內容能夠納入科學研究之中嗎?

    前不久有個新聞,說某公司研究出來電腦軟體下圍棋戰勝人類頂級棋手,中國的一位冠軍棋手說,透過與電腦下棋,讓他明白了新的圍棋下法。人下棋都是先計算得失,透過每一次得失地計算,最終戰勝對手。但圍棋的排列組合量過於龐大,就是電腦也不能做到短時間完全算清楚,電腦軟體發明人修改了方式,不再透過大量輸入人類棋手的棋譜,而是讓軟體計算某一種規則趨勢,用總體趨勢代替精確計算位置,不斷根據對手選擇的位置修改自己的計算,總是保持總趨勢的優勢地位,並最終戰勝對手。趨勢不是精確計算,而是某種類似於感覺的東西,也就是說,感覺也是可以透過科學方法實現模仿的。

    這兩件事說明什麼呢?我認為說明,所謂人文也是可以用科學表達的。有個形容詞叫“情感細膩”,就是說有人可以把一些很不好區分的感情,分辯的更加細緻,把一般的情感細化很多,區別出其中的不同來。這已經就是接近數學了,當然還很粗放。

    語文中常用一些概念——同義詞、反義詞、近義詞、形容詞等等,這裡明顯具有某種邏輯表達的含義,當然目前做不到數學表達,但數學是邏輯思維的最高形式,如果繼續研究與精確下去,量化出程度,未必不能用數學表達。當然了,這裡有一個價值問題。語言只用於日常交流使用,無需這麼精確量化,絕大多數只需要粗放的辯證表達就已經完全夠用了。比如生死是一對反義詞,這是最典型的辯證關係。一般表述生命“非生即死”,也就是說,不是生就是死,沒有中間情況。可生活中早已經突破了這種簡單模式,日常語言就有很多中間態的表達,象“活的不好”、“離死不遠”、“快死了”“就剩一口氣”、“氣若游絲”、“起死回生”、“死透了”等等,這些形容都是在表達一種生與死的中間態,雖然還是很粗放,但區別很明顯。而一旦涉及法律意義時,“死亡”就必須量化了。腦死亡是目前比較公認的確定標準,但還是太粗放了,還沒有精確到數學表達的地步。可隨著研究的加深,一定能繼續更深入發展的。

    這只是我一時想起來的幾個例子,但已經涉及情緒、感覺、語言表達三個一般意義的人文類範疇了,我們都看到了科學滲透其中,雖然還只是一點點的觸及,但總趨勢是明顯的。也就是說,人的感情、藝術、情緒、語言以及其它所謂人文類的學問,一定可以最終透過數學表達出來被人類精確認知到,這是毫無疑問的!

    問題的關鍵不再這裡,關鍵在於——需要嗎?人類真的需要如此生活嗎?這樣的生活方式適合人類本身嗎?這樣的生活方式會不會讓人生無所適從?科學研究會不會進入了吸毒一般的錯誤模式呢?

    吸毒是用強烈手段刺激多巴胺分泌,人為製造完全不需要的情緒,於是人誤入歧途,沒有這麼大量的多巴胺就痛苦萬分生不如死。那科學研究呢?是不是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強烈刺激,製造另一種人類原本不需要的東西,讓人類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呢?

    不想讓文章太長跑了主題,只說一個小方面吧。食物原本是人類絕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生存依賴,但原本絕不需要擁有到如此多與如此廣的程度,半飢半飽就已經可以活著了,可我們卻非要製造出不浪費都不行的地步,就算浪費都遠遠富裕,這是不是也像吸毒後的“進入天堂”的感覺呢?大家都知道吸毒者的命運會是什麼樣,那麼大家可以想一想人類的命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維長虹TCL的液晶電視買哪個畫質好些,別的牌子就不要推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