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首細思極虐。
國風 周南 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不可)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不可)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如果可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不可)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如果可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不可)
終究是,不可得啊。
看出來了嗎?他喜歡一個姑娘,喜歡得不得了。另一首詩中說“既見君子,雲胡不喜?”他說,不可求思啊……
你願意一生只遇見這一個人,可遇見的時候,就是你知道該放棄的時候。
你必定知道原因,但都不必說了。
這個人,他想說:南有喬木不可休,我有心愛之人不可得。漢水太廣不可泳,我有心愛之人不可得。江水永流不可渡,我有心愛之人不可得。
卻只說:我想靠在樹下乘涼,可是喬木那麼高。(遮不到人)我喜歡一個姑娘,可是漢水那麼廣。我喜歡一個姑娘,可是江水那麼急。
千言萬語到了嘴邊,只說一句——漢之廣矣。
有沒有發現,前四句,是連續四個“不可”。
他告誡自己夠了,他說,該做自己的事了——砍柴,餵馬。
所以你知道他為什麼一開始說“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了嗎?他對樹林很熟悉,知道什麼樣的樹可以砍作柴薪,什麼樣的樹要留作木材,更明白什麼樣的樹下不該停留休息,它太高太高了,就算枝繁葉茂,站在樹下的他卻連影子也夠不到。
詩始落筆,他就知道,不可,那就該放棄。
可我們看到,詩寫到將要結束,他還在喃喃著“不可方思”。
他不是不想,是不可;明知不可,卻還想。
“思”在這裡雖然只是一個句末的語助詞,但出現在“不可”之後就很有趣啊,彷彿在說“不可仍思”。
前面說過,他非常知道什麼樣的樹可以砍回家做柴火,他也非常知道想把心愛的姑娘娶回家該做什麼。但是在此之前,得明白,什麼樣的姑娘是他娶得了的。
他心中那個,不是。
想要把你娶回家,先得餵飽載你的那頭小馬駒。
可我餵飽我的小馬駒了,就能娶到你嗎?
我跨不過那條河啊。
它那麼廣。
如果去掉詩的第六句,如果我們從未看到過第六句,就停在“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我們會以為皆大歡喜。
皆大歡喜的只有童話。
而他選擇清醒,他對自己說“漢之廣矣”。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悲傷,他的愛慕,他的不捨,他的不得不捨;他不斷地幻想,又不斷地親手打碎自己幻想。
可能是我的性格原因,看到這首詩的瞬間,我就明白了這種給自己造夢又親手打碎的自虐。就像日有所思,故人入夢,可當你知道那是夢的時候,即便面前是你最想見的人,你也會明明白白地告訴自己,這不過是個夢,你不能沉溺在夢裡,你要醒來。清醒到心痛。
——————————正文到此結束,以下是文學賞析內容,可不看———————
這首詩裡,“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三個字的變化不是隨意的,表現出了時間變化。“霜”,露凝結成霜,還沒化,是破曉;“晞”,曬乾,霜化成露珠了,但還沒被曬乾,是早晨;“已”,沒有,消失,已完成,沒有完全曬乾,是……上午。
所以,這個痴漢是大清早就起來追逐伊人,也許這一夜都輾轉反側,太陽沒出來就迫不及待出門了。
伊人在何處?“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到底在哪裡?!你別奇怪,他也不知道在哪裡。
所以他追尋的過程心急又盲目,這種心情反映在景色上,便是“蒹葭蒼蒼”——很迷茫,又帶有未知的神秘,朦朧的美。
最重要的是,仍有希望。
希望其實也不是真有希望,是早晨濛濛的霧氣讓那人彷彿就在眼前,也許太陽昇起來,霧散了,就發現其實根本沒希望……所以詩裡不說中午…(開個玩笑)
虛假的希望也是希望啊!
他“溯洄從之”,抱怨道路曲折悠長,可他還是不放棄地“溯游從之”,因為那人就在不遠處。即便總是在水中央,誰說這清且淺的水不可渡呢?
《蒹葭》與《漢廣》,有很多可說的地方。
用字:形容過程艱難,《蒹葭》用的是“阻”、“長”、“右”(迂曲)等帶有明顯主觀色彩的詞,你一聽就知道他的態度。《漢廣》的“廣”、“永”等客觀形容的詞。江本來就廣,水本來就一直在流,不會停,說它幹什麼?你要拐個彎才知道,哦,原來不關江水的事,是他自己心情不好就到處砸鍋。
《蒹葭》語氣也是委婉的,不過《漢廣》更多一層轉折的意思在裡頭。
《蒹葭》說,我要“溯洄從之”,哪怕“道阻且長”。《漢廣》說,“不可求思~不可求思~”,“漢之廣矣”。
特定情境:《蒹葭》是白霧濛濛的早晨,一個文藝痴漢沿著曲曲折折的水邊,行吟低唱。《漢廣》是一個樵人頂著太陽,砍柴,休息,幻想,拍醒自己。
前者是你在午夜夢迴、四下無人時刻意想起那個人,任由思緒漫延?後者是在上下班、工作吃飯的間隙,無意想起那個人,越是告訴自己別想,停下來,不要想,思念的心情來得越是真切而洶湧。
我的分析不是說《蒹葭》不好,它總體意境真的很美,很浪漫,《漢廣》更現實些,生活化一些。因為現實更多限制,更多妥協,更多無可奈何,因此更多言不由衷,更多不得不委婉。
委婉是不得不屈服於現實,不是矯揉造作。(我不是說蒹葭,我是說有些文學作品…)
需要說明的是,《蒹葭》主人公是樂觀的,讓人覺得至少還有希望。其實對比一下現實就會發現,正是這種樂觀賦予他更大更深的悲劇性。
“宛在水中央”。
或許是終其一生的,可望不可即。
他卻不知道,抑或不想知道。
才看到題目是說一句,我說的是一首orz……
-
這首細思極虐。
國風 周南 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不可)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不可)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如果可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不可)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如果可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不可)
終究是,不可得啊。
看出來了嗎?他喜歡一個姑娘,喜歡得不得了。另一首詩中說“既見君子,雲胡不喜?”他說,不可求思啊……
你願意一生只遇見這一個人,可遇見的時候,就是你知道該放棄的時候。
你必定知道原因,但都不必說了。
這個人,他想說:南有喬木不可休,我有心愛之人不可得。漢水太廣不可泳,我有心愛之人不可得。江水永流不可渡,我有心愛之人不可得。
卻只說:我想靠在樹下乘涼,可是喬木那麼高。(遮不到人)我喜歡一個姑娘,可是漢水那麼廣。我喜歡一個姑娘,可是江水那麼急。
千言萬語到了嘴邊,只說一句——漢之廣矣。
有沒有發現,前四句,是連續四個“不可”。
他告誡自己夠了,他說,該做自己的事了——砍柴,餵馬。
所以你知道他為什麼一開始說“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了嗎?他對樹林很熟悉,知道什麼樣的樹可以砍作柴薪,什麼樣的樹要留作木材,更明白什麼樣的樹下不該停留休息,它太高太高了,就算枝繁葉茂,站在樹下的他卻連影子也夠不到。
詩始落筆,他就知道,不可,那就該放棄。
可我們看到,詩寫到將要結束,他還在喃喃著“不可方思”。
他不是不想,是不可;明知不可,卻還想。
“思”在這裡雖然只是一個句末的語助詞,但出現在“不可”之後就很有趣啊,彷彿在說“不可仍思”。
前面說過,他非常知道什麼樣的樹可以砍回家做柴火,他也非常知道想把心愛的姑娘娶回家該做什麼。但是在此之前,得明白,什麼樣的姑娘是他娶得了的。
他心中那個,不是。
想要把你娶回家,先得餵飽載你的那頭小馬駒。
可我餵飽我的小馬駒了,就能娶到你嗎?
我跨不過那條河啊。
它那麼廣。
如果去掉詩的第六句,如果我們從未看到過第六句,就停在“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我們會以為皆大歡喜。
皆大歡喜的只有童話。
而他選擇清醒,他對自己說“漢之廣矣”。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悲傷,他的愛慕,他的不捨,他的不得不捨;他不斷地幻想,又不斷地親手打碎自己幻想。
可能是我的性格原因,看到這首詩的瞬間,我就明白了這種給自己造夢又親手打碎的自虐。就像日有所思,故人入夢,可當你知道那是夢的時候,即便面前是你最想見的人,你也會明明白白地告訴自己,這不過是個夢,你不能沉溺在夢裡,你要醒來。清醒到心痛。
——————————正文到此結束,以下是文學賞析內容,可不看———————
這首詩裡,“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三個字的變化不是隨意的,表現出了時間變化。“霜”,露凝結成霜,還沒化,是破曉;“晞”,曬乾,霜化成露珠了,但還沒被曬乾,是早晨;“已”,沒有,消失,已完成,沒有完全曬乾,是……上午。
所以,這個痴漢是大清早就起來追逐伊人,也許這一夜都輾轉反側,太陽沒出來就迫不及待出門了。
伊人在何處?“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到底在哪裡?!你別奇怪,他也不知道在哪裡。
所以他追尋的過程心急又盲目,這種心情反映在景色上,便是“蒹葭蒼蒼”——很迷茫,又帶有未知的神秘,朦朧的美。
最重要的是,仍有希望。
希望其實也不是真有希望,是早晨濛濛的霧氣讓那人彷彿就在眼前,也許太陽昇起來,霧散了,就發現其實根本沒希望……所以詩裡不說中午…(開個玩笑)
虛假的希望也是希望啊!
他“溯洄從之”,抱怨道路曲折悠長,可他還是不放棄地“溯游從之”,因為那人就在不遠處。即便總是在水中央,誰說這清且淺的水不可渡呢?
《蒹葭》與《漢廣》,有很多可說的地方。
用字:形容過程艱難,《蒹葭》用的是“阻”、“長”、“右”(迂曲)等帶有明顯主觀色彩的詞,你一聽就知道他的態度。《漢廣》的“廣”、“永”等客觀形容的詞。江本來就廣,水本來就一直在流,不會停,說它幹什麼?你要拐個彎才知道,哦,原來不關江水的事,是他自己心情不好就到處砸鍋。
《蒹葭》語氣也是委婉的,不過《漢廣》更多一層轉折的意思在裡頭。
《蒹葭》說,我要“溯洄從之”,哪怕“道阻且長”。《漢廣》說,“不可求思~不可求思~”,“漢之廣矣”。
特定情境:《蒹葭》是白霧濛濛的早晨,一個文藝痴漢沿著曲曲折折的水邊,行吟低唱。《漢廣》是一個樵人頂著太陽,砍柴,休息,幻想,拍醒自己。
前者是你在午夜夢迴、四下無人時刻意想起那個人,任由思緒漫延?後者是在上下班、工作吃飯的間隙,無意想起那個人,越是告訴自己別想,停下來,不要想,思念的心情來得越是真切而洶湧。
我的分析不是說《蒹葭》不好,它總體意境真的很美,很浪漫,《漢廣》更現實些,生活化一些。因為現實更多限制,更多妥協,更多無可奈何,因此更多言不由衷,更多不得不委婉。
委婉是不得不屈服於現實,不是矯揉造作。(我不是說蒹葭,我是說有些文學作品…)
需要說明的是,《蒹葭》主人公是樂觀的,讓人覺得至少還有希望。其實對比一下現實就會發現,正是這種樂觀賦予他更大更深的悲劇性。
“宛在水中央”。
或許是終其一生的,可望不可即。
他卻不知道,抑或不想知道。
才看到題目是說一句,我說的是一首or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