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2年11月,隨著隆美爾兵敗阿拉曼戰役,開始了3200公里的大撤退。眼看著非洲局勢向有利於同盟國一方傾斜,美國也十分看重這次出兵參戰的機會。因為這是二戰美軍首次介入歐洲戰場,為確保首戰必勝,“柿子還是要撿軟的捏”。

    “火炬行動”進行的很順利,法屬非洲20萬人的部隊很快投靠了盟軍。這讓非洲盟軍的實力大增,美英兩軍分為兩路,向退守到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發起了攻擊。殊不知,隆美爾反戈一擊,美軍第2軍被打殘,損失慘重,面臨著重組的問題。

    卡塞林山口戰役的慘敗震驚了整個世界,美軍第2軍由誰去重建呢?

    大家很自然的都想到了喬治.巴頓。可是,他自率領第3師奪取卡薩布蘭卡後,儼然成為摩洛哥的統治者,不斷地參加各種禮節性的活動,會見各界要人,還參加一系列民間組織的慶典和狩獵活動,好像戰爭已遠離他而去。

    這種金迷紙醉的生活,對於巴頓來說就是一種折磨。他是為戰爭而生的人,他來這裡是為了打仗,天天的無所事事讓他早已厭倦。然而,美軍高層之所以由巴頓坐鎮卡薩布蘭卡,其背後有深層次的考量。

    一是,1943年1月中旬,二戰歷史上著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將在這裡召開,這是英、美、蘇三國首腦的一次重要會晤(斯大林因國內戰事緊張,無法參會),這裡的安全保障工作自然非他莫屬;

    二是,作為距美國本土6000多公里以外,在非洲重要的前進基地,美軍還沒有在摩洛哥站穩腳跟,大量的人員、物資裝備都在緊急補充。而巴頓是個粗中有細的人,維護一方治安和交通安全,需要這樣的人;

    更為重要的是,幾十年沒有經過戰爭的美國陸軍,官僚主義嚴重,一些本事不大的人身居高位,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美軍高層希望透過不停的戰鬥,將那些人浮於事的人趁機拿下,換上像巴頓這樣的戰術家。

    就在巴頓天天抱怨無仗可打的時候,卡塞林山口戰役的慘敗,美軍第2軍基本被打殘,軍長被撤職。艾森豪威爾一紙命令,巴頓如願以償的可以指揮一個軍作戰了,更讓他欣喜不已的是,他的官階也升到了三星中將。

    美軍第2軍如何在短時間形成戰鬥力?對巴頓而言,簡直就是輕車熟路。

    被打殘的第2 軍在等待著新指揮官的到來,而非洲戰事卻在緊鑼密鼓的佈置,按照盟軍的計劃,1943年的3月17日將對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進行總攻。也就是說,巴頓自3月6日正式接管第2軍起,他只有11天的時間整頓軍隊。

    首先,只有嚴格的紀律,才有高昂計程車氣。正如我軍的軍旅歌曲《嚴守紀律歌》中唱到的那樣“……令必行禁必止,自覺凝聚成戰鬥集體……紀律中有無窮的戰鬥力,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得勝利。”深諳治軍理念的巴頓,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他要從著裝和紀律抓起。上任第一天,他命令:“在戰區內必須戴鋼盔、系領帶、打綁腿,任何人亦不例外。”他發現軍官們吃飯時,毫無大戰在際的緊張感,隨即命令吃飯時間僅為30分鐘。這招很靈驗,自此,官兵的時間觀念大為改觀。

    其次,宣揚殺敵報國的勇敢精神和激發軍人鋼鐵般的意志。他深入到每一個連隊,夾雜著一些不三不四的粗話,發表著鼓動人心的演講,要求官兵們去殺死每一個“狗孃養的敵人”。雖然這樣的演講,官兵一時難以理解,但卻都印象深刻。

    他檢查部隊很認真,廁所是他必查的地方,因為上廁所是最容易忘記戴鋼盔的。一旦發現不按命令列事的官兵,經常大聲訓斥和責罰。他的種種做法招致許多人的反感和咒罵,甚至一些國內媒體還批評他“作風專制,踐踏人權”。

    但巴頓不為所動,他就是要用這種“非民主的”方式,對這群毫無士氣的“烏合之眾”進行整頓。幾天後,人們驚奇地發現第2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過去那種鬆鬆垮垮的拖沓作風一去不復返,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觀。

    更為重要的是,他找了一個得力的幫手。布萊德雷將軍作為艾森豪威爾的聯絡官,對各級指揮官的工作進行督導,而巴頓是個我行我素的人,有這樣的人在身邊“監視”他,他是無法忍受的。

    他很快向艾森豪威爾建議,布萊德雷是個人才,不能在部隊中沒有自己的身份,這是埋沒人才;他願意將其留在第2軍做他的副手,而不是“一個他媽的間諜”。艾森豪威爾瞭解巴頓的火爆脾氣,他很快接受了這個建議。

    現在的第2軍在短短几天內發生了奇蹟般的變化,部隊士氣高漲,軍紀嚴明。巴頓的戰鬥意志和尚武精神灌輸給了全軍官兵,有人恨他,但大多數官兵不僅尊重他,而且還效仿他。他們已走出了失敗的陰霾,重新煥發活力,並隨時可以上戰場。

    但巴頓也遇到不順心的事情。

    首先,在他去第2軍報到前,艾森豪威爾嚴厲地要求他與英軍通力合作,並接受英華人的指揮。本來就不喜歡受制於人的巴頓,現在要聽命於英華人,簡直就是一件無法忍受的事情。更何況,第2軍被自私的英華人當成配合作戰的部隊,讓他忿忿不平。

    按照計劃巴頓要配合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行動,做好輔助和保護好其側翼的作用。儘管阿拉曼戰役後,蒙哥馬利已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但在巴頓眼裡,他並沒有什麼高明之處,戰術水平與隆美爾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其次,他“心儀”的對手,離開了非洲。作為一個戰爭狂,只要有仗打併不在乎什麼主攻和配角,更何況對方就是赫赫有名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就像高手喜歡和另一名高手下棋一樣,真正的快感就是把另一個高手打趴下。

    為此,他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了隆美爾的每一個戰例,每一本書,對其可以說了如指掌,生平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和這樣的高手捉對廝殺。然而,隆美爾因病離開了非洲,讓他的夢想破滅了,也讓他對這場戰役的興趣大打折扣。

    更讓他無法接受的是,就在他信心十足,帶領齊裝滿員、士氣高昂的第2軍準備透過對突尼西亞最後一戰,一雪前恥之際,他被通知返回摩洛哥籌劃西西里戰役,把指揮權交給了布萊德雷,這等於公開剝奪了他建功立業的一次機會。

    雖然他很惱怒,但作為軍人,他很快又恢復了情緒。在他看來,他就是為戰爭而生的,戰爭一定會給他帶來好運。從某種角度上看,巴頓就像美軍的“朱可夫”一樣,哪裡戰事緊張他就去哪裡,是美軍的“救火隊”隊長。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頓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抬頭看中的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