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玖玥三三

    這種計劃本就是異想天開,失敗也很正常。

    猶記得我的歷史老師說過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是:

    一、把我的思想裝到你的思想上去。

    二、把你口袋裡的鈔票放到我的口袋裡。

    人都是利己的,凡是跟自己利益有所衝突的都會先考慮自己(偉人之所以少,就是利益發生衝突時能放棄自己利益的人太少)。

    將中美英日合併成一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利益分割問題。光是一戰、二戰的分割就已經鬧得人仰馬翻了,合併成一國更是非同小可。

    當私人利益變成共有利益,大多數人都會反抗。以前社會主義探索時,農民公社化就出現了很多混公分的利己現象。

    個人的利己現象都不能很好的解決,更不要談幾個國家之家的了。高中政治就學過: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前提是國家利益。

  • 2 # 文史磚家

    同治、光緒年間(1861-1909年),腐朽的清王朝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內憂外患,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日甚一日,國外則面臨著列強的肆意欺凌,稍有不慎便有亡國滅種的危險。雖然內憂外患如此嚴重,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依然我行我素,不僅強力阻撓各項改革事業,還繼續過著奢靡無度、閉目塞聽的生活,令有識之士看在眼裡,心中萬分焦急。

    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中國不僅慘敗給昔日的“學生”兼藩國日本,而且透過屈辱的《馬關條約》,要向對方割讓臺灣島、賠償白銀2.5億兩。訊息公佈後,舉國為之譁然,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十八省千餘名舉人們集體上書給光緒帝,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史稱“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雖然並沒有幫助中國挽回領土和經濟損失,但自此以後,“變法圖存”便成為全社會的呼聲。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光緒帝在1898年6月11日頒佈“明定國是”的詔書,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並由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主持其事,史稱“維新變法”。

    然而康有為等人深知,光緒帝只是個傀儡皇帝,手中並沒有實權,而真正掌權的慈禧太后是著名的頑固派,如果不訴諸於非常手段,變法恐有中途“流產”的危險。正因如此,康有為提出一個非常大膽的設想,希望實行“中日美英合邦”的方案,即將中、美、英、日四大國合併為一個聯邦制國家,藉助其他三大國的力量,在保障中國內外部安全的同時,逼迫慈禧太后同意推進各種變法措施。

    在這項計劃中,康有為之所以堅持把敵國日本拉進來,是考慮到該國跟中國“同文同種”,但能透過維新變法實現脫胎換骨般變化,躋身世界強國之列,若能以其為師來實行改革,遠比照搬西方模式更切合實際。至於英美兩國,前者是日本的盟友,而後者的勢力非常強盛,將它們拉進聯邦,無異於給中國的變法事業加上“雙保險”,意義不言而喻。

    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七月二十四,康有為借刑部主事洪汝衝之口,首先向皇帝提出“中日聯邦”的建議,聲稱“誠得與之聯合,借彼新法,資我賢才,交換智識,互相援系......則東西太平之局,可以長保,而祖宗締造之業,亦鞏如磐石矣。”同年八月初五,康有為在發覺皇帝對“中日聯邦”的建議很感興趣時,便又授意御史楊深秀奏事,正式提出“中日美英合邦”的設想。

    由於茲事體大,光緒帝對楊深秀的奏摺並沒有馬上批覆,而是與老師翁同龢一起討論此事。康有為見皇帝遲遲不發表意見,便又授意信徒、御史宋伯魯再度上書,就“中日美英合邦”一事作最後的努力。宋伯魯在奏摺中提到,英國傳教士李提摩近日來京,並向康有為出示俄、德、法、英4國計劃瓜分中國的地圖,意在向皇帝說明形勢危急,切不可再猶豫。

    緊接著,宋伯魯又在奏摺中指明“中日美英合邦”的益處,聲稱“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必能轉禍為福,以保乂我宗社。”與此同時,宋伯魯還建議朝廷聘用李提摩太、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等人為特別顧問,必能推動維新變法事業的順利實施。

    隨著宋伯魯奏摺的“出爐”,“中日美英合邦”的設想最終成型,其核心要點在於將中、日、英、美四國合併成一個聯邦制的超級大國,並從4國中選出百餘名官員組成聯邦政府,統一管理四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及外交等事務。一旦這個設想能夠成功,不僅俄、法、德等國家再不敢窺伺、侵略中國,而且還能化解中國國內頑固派的阻撓,推動維新變法事業的順利進行,使中國躋身世界強國之中。

    可惜康有為高估了光緒帝的權勢和日、英、美三大國的意願,也低估了為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反彈的能量,就在他為這個大膽的設想積極奔走之際,頑固派已經決定實施反擊。就在宋伯魯正式提出“四國合邦”計劃的同一天(八月初六),慈禧太后悍然發動政變,將光緒帝軟禁於瀛臺,並宣佈重新臨朝聽政。至此,戊戌變法運動僅進行百餘日便宣告夭折,而“四國合邦”計劃自然也“胎死腹中”。

  • 3 # 春秋風雲錄

    戊戌變法,光緒年間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提出的維新變法運動,因為只轟轟烈烈了一百零三天,就被慈禧老佛爺幹翻了,所以又叫百日維新,政治主張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具有愛國救亡的意義,思想啟蒙運動。關於康有為用面對俄、德、法、英企圖瓜分中國,而提出“中日聯邦”,“中日美英”合邦,還是第一次聽到,毀人三觀,這是挖肉補瘡,挖東牆補西牆,傷口上撒鹽,無行中成了日本人的老師,因為二戰時期的“東亞共榮圈”是康有為首次提出的,放屁不打草稿,這麼說來,還要感謝慈禧老佛爺,鎮壓了漢奸賣國賊!歷史要重新寫!

  • 4 # 智者無惑387

    精英不一定就意味著有腦子,很多時候,他們的想法或建議只是想當然,"看上去很美"而已,並不具有可行性與現實性,達成的社會效果也不一定就是良好的。

  • 5 # 小草碎石

    照此一說,若康有為等變法成功,慈禧仍舊當她個老佛爺,而中日也成就了“大東亞共榮圈”,那康有為變法的真正目的何在?看來新貴和知識分子若要賣國的確繞彎的很啊!

  • 6 # 當年春水

    胡說八道,康有為在怎麼地也是個飽讀詩書的文化人,別看他表面承認中國當時和世界的差距,一門心思要求變法改革,可他的骨子裡卻充滿了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和做為一個古國子民的優越感,怎能認賊作父。再說康有為這人腦袋不傻,他切身的感覺到當時清國的國際地位,認清了華人在外國列強眼中的湯水,怎麼可能與虎謀皮,自找沒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林匹克運動初創時期有哪些特點?奧林匹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