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實屬無奈

    那麼,又到我發揮的時候了

    餘歲至二八,體勻胸稱,衡之百欠,面白皙。人曰閉月羞花之貌,或贊沉魚落雁之容。

  • 2 # 好疼的蘋果

    一道菜,從取材,清洗,備料到烹飪。其中,考驗刀功,火候,調味甚至是擺盤。可能,也要磨磨唧唧一整天,端到你面前!你是大快朵頤,還是,oh,no,浪費時間?

  • 3 # 老A007

    頻率不同,簡單也複雜,複雜也就更不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各有不同,有的歲月安好,有的夢想遠方。。。。你那邊都好嗎?

  • 4 # 歐比旺羅克

    其實一句話不僅能概括一頁紙,還能概括一本書。

    唐僧師徒四人歷經險阻去西天取經,一句話讀完西遊記,對於結果導向的人,這倒是一個便利的方法。《紅與黑》的故事原型,是報紙上一段案件新聞,可以概括為“某青年槍殺了原情婦”九個字,滿足這九個字當然不會浪費生命,但永遠也不會領略這些文字的魅力,“政治就是交響樂中的一聲槍響”、“一隻靴子踏破蟻巢,還伴隨著一道火光,最有學問的螞蟻也猜不透災難的來源”,這是讀了四遍墨墨跡跡文字的記憶,肯定與原文有出入,但不認為這是浪費生命,而是豐富了生命。

    對於一顆習慣思考大腦來說,直接給出“西方哲學都是形而上學、機械靜止看待世界”這種結論是不能滿足求知慾的,他需要了解什麼是形而上學,這一瞭解不要緊,墨墨跡跡上百萬字的閱讀也未必能把這個詞參透。不過這已經不重要,閱讀活動已經加固了思想核心。

    對於一顆習慣於大而化之的大腦來說,萬金油式的知識已經足夠解釋這個世界,並指導自己的生活。小學自然常識、初中物理化學課本都對原子彈、衛星火箭、晶片製造、人造金剛石的原理進行了解釋,而且解釋得沒有任何錯誤。

    但這些知識是沒有任何現實用處的,而使用這些知識卻容易被嘲笑。長征二號火箭上天后,有朋友說這個好整,弄幾塊鐵切巴切巴焊巴焊巴,用火箭就送上天了。一時間落下個“好整”的綽號。

  • 5 # 蘇格雋

    文學的魅力,就在於用語言去描述人生活的細節。只要讀之有趣,大可慢讀,欣賞之,口味之。許多舉世名著都有梗概,讀之有意思嗎?

  • 6 # 天府散文

    這要一分為二的說。

    泱泱中華,人口過十幾億,性格不同,愛好興趣更有不同。你喜歡打牌聊天,我喜歡走路運動,他喜歡寫作閱讀......

    就寫作而言,有的洋洋灑灑,下筆幾千上萬言。有的惜墨如金,字字珠璣,尤為珍貴。

    長篇小說,就要用墨如潑。矛盾說過,遇到一點小事,也要過多的描述,但是文字要準確,讓讀者覺得不囉嗦。小小說或者是詩歌,特別是詩歌,就要惜墨如金了。杜甫也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就是為了一個字可以反覆考慮琢磨,做到精、準,以求達到最好最高的境界。可想而知詩人對詩詞嚴謹的態度。

    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文章中的一點小事,可能也要寫幾頁,有的在開頭就埋下了伏筆,到文中或者結尾才點出來,整個過程非常的漫長。好的作家,文筆又好,在這個閱讀的過程中,你是不是一點都不覺得漫長呢,而是一種享受,閱讀的快樂,讀到後面釋然,心情還是無比的暢快,有時候還餘味無窮......所以,這不是磨磨唧唧,也不是浪費生命,和你的提問恰恰相反呢!

    不過,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都喜歡一種快捷的方式。記得在上個世紀,為了適應越來越快的生活方式,一些雜誌也改版,本來是大開本的雜誌,改成了小開本的雜誌,是便與人們攜帶方便。

    隨後,小小說也開始逐漸興起並發展快速,使人們在快速的生活當中也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中國目前人口眾多,閱讀的人都有各有各的口味,就像你可以吃辣的,別人不敢吃一樣。都是,長、中、短、小小說任你選呀,找一款合適你的嘛。

    如果你喜歡短小精幹的,我現在就推一篇小小說給你,看你喜不喜歡呢!

    抉 擇》(微小說)

    夜深,某小區。

    “誰?”

    “我。”

    “咋?”

    “尿。”

    “賊!”

    “啥?”

    “物!”

    跑!

    抓!

    “舅!”

    “你?”

    “是!”

    暈……

    看了有什麼感覺?能說說你的感想嗎?

  • 7 # 我就是小慢

    文學作品本就不同於工具書,作用不會立竿見影,不要用“有用”的標準來評判文學作品。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心靈的滋養、精神的滌盪,精妙之處就在於這磨磨唧唧的字句裡。就如喝茶一樣,白開水或許更解渴,但茶的功效就在於“品”,回味也是一種妙不可言的享受。

  • 8 # 九十流流流

    絕對浪費。

    有些“傻子”甚至因為在文學作品上讀到一句話思考一生;

    金庸就因為愛讀書就“淪為”一個武俠小說家,他完全可以成為另一個李嘉誠;

    錢鍾書就因為“貪”讀搞懂了至少五門外語“只能”成為學者,我們損失了一位威震四海的外交官;

    秦暉也因為“濫”讀讀成了大百科式的教授,他可能是一個被教書耽誤了的經濟學家;

    假如讀一頁紙的文學作品時間是3分鐘,那麼讀一頁紙的文學作品機會成本在哪呢?

    說說有錢人:2018年馬雲3分鐘可賺約42萬元;蓋茨3分鐘大約賺15萬元;巴菲特每分鐘32.4萬元;

    說說其他人:3分鐘可以刷3-10個抖音;3分鐘可能錯過N個漲停板;3分鐘可以錄至少1個小影片;3分鐘可以聽一首偶像的音樂;3分鐘可以化個妝;3分鐘可以參加一個電臺抽獎節目或有獎競猜;3分鐘坐個飛機可以完成地面到天空的放飛。

    這個世界只要掌握了網際網路就不怕無知,外事不決快搜索,內事不決上廁所——簡單易了,一了百了。

    文學作品能幹嘛?能請神上身?能發財致富?能指引你一步跨過成功的金光大道?還是能讓路上的美女對你另眼相看?

    文學作品不但磨磨唧唧,還費神費腦,一不小心還要代入個人情感。

    這年頭娛樂活動多如牛毛,根本不需要關注內心世界、思想健康,更不需要關注文化、文明,不恥笑無知,也不用拷問良知。浮躁而已,毛毛雨;焦慮了哇,啃爸媽。

    電子書傷眼,紙質版累手,費唾沫。

    由此看來,文學作品豈止“浪費生命”,還“謀殺生命”。你說呢?

    好書旺財,壞書亂命,我信了,你信了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肥胖問題成為美國年輕一代最大隱患?美國軍隊面臨無人可招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