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酒仙翁

    意思是不久太行山以東地區發生盜賊侵擾之事,求學的學生們都流散(到其他地方去了)。樂遜在紛亂之中,仍然有志於道,孜孜不倦地學習。

    【註釋】

    1、尋:不久。《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尋遣丞請還。”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清張廷玉《明史》:“尋移刑部。”清邵長蘅《青門剩稿》:“帝尋被執。”

    2、山東:稱太行山以東地區。

    (1)山的東坡。參見“山西”。

    (2)戰國、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又稱關東。亦指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戰國策·趙策二》:“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關以害山東矣。”南朝宋鮑照《數詩》:“一身仕關西,家族滿山東。”唐章碣《焚書坑》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三國演義》第4回:“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有也。”

    (3)稱太行山以東地區。《史記·晉世家》:“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唐杜甫《洗兵行》:“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仇兆鰲注:“山東,河北也。安祿山反,先陷河北諸郡。”明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新舊五代史三》:“《義兒李存孝傳》:晉已得澤潞,歲出山東,與孟方立爭邢、洛、磁。《死事·張源德傳》:晉已先下全燕,而鎮、定皆附於晉,自河以北、山以東皆歸晉。此‘山東’謂太行山之東,即以河北為山東也。”

    (4)漢時稱古齊魯地區。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山東》:“漢時亦有稱齊魯為山東者,如《酷吏傳》:‘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東,為小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儒林傳》:‘伏生教齊魯之間,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則齊魯之號‘山東’,非無因矣。”

    (5)省名。因在太行山以東,故稱。唐屬河南河北道,宋屬京東路,金改京東路為山東路,明置山東布政使司,清至今相沿稱山東省。

    3、寇亂:侵擾。

    (1)外患與內亂。《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恤禮哀寇亂。”鄭玄注:“兵作於外為寇,作於內為亂。”《墨子·非樂上》:“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並興,不可禁止也。”《漢書·天文志》:“寇亂在其野者亡地,以戰不勝。”

    (2)侵擾。《後漢書·應奉傳》:“延熹中,武陵蠻復寇亂荊州。”《周書·王勇傳》:“魏永安中,万俟醜奴等寇亂關、隴,勇佔募隨軍討之。”

    4、學者:做學問的人;求學的人。

    (1)做學問的人;求學的人。《論語·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唐薛存誠《太學創置石經》詩:“儒林道益廣,學者心彌銳。”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一》:“滎陽呂公教學者讀書,須要字字分明。”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學者當知所尚,不可視兩刻為尋常而忽之耳。”

    (2)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莊子·刻意》:“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成玄英疏:“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遊行而議論,或安居而講說,蓋是學人之所好。”《史記·伯夷列傳》:“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舊五代史·晉書·史匡翰傳》:“尤好《春秋左氏傳》,每視政之暇,延學者講說,躬自執卷受業焉。”清李漁《比目魚·贈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見他幾首新詩,竟是一個大文人真學者。”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研究文章的歷史或理論的,是文學家,是學者。”

    附註:“學者”古今異義,在文言文中大部分時候是指“做學問的人;求學的人”,如果做這樣理解確實不合適再做“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來理解。現代漢語中則只有後一意義了。

    5、散逸:流散。

    (1)流散。漢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自戰國及漢,名臣繼踵,支胄散逸。”《文選·潘岳〈西征賦〉》:“街裡蕭條,邑居散逸。”呂延濟注:“散逸,無人也。”《北史·儒林傳下·樂遜》:“尋而山東寇亂,學者散逸。”

    (2)散失。《南史·徐勉傳》:“及文憲薨,遺文散逸。”宋曾鞏《請改官制前預令諸司次比整齊架閣版籍等事札子》:“其於督察漏略,檢防散逸彌綸之體,不可不早有飭戒。”鄭振鐸《海燕·蝴蝶的文學三》:“這些劇本現在都已散逸,所可見到的只有《今古奇觀》第二十回《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篇東西。”

    (3)閒散隱逸。《梁書·忠壯世子方等傳》:“少聰敏,有俊才,善騎射,尤長巧思。性愛林泉,特好散逸。”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李建勳》:“年已八十,志尚散逸,多從仙侶參究玄門。”清吳敏樹《寬樂廬記》:“然彼時以為建林雖性通少滯,亦會其身之所遇,便自散逸而然耳。”

    (4)猶飄逸。唐王貞白《洗竹》詩:“錦籜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饌稱清虛。”

    6、擾擾:

    (1)形容紛亂的樣子;煩亂的樣子。《國語·晉語六》:“唯有諸侯,故擾擾焉。凡諸侯,難之本也。”《列子·周穆王》:“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唐武元衡《南徐別業早春有懷》詩:“生涯擾擾竟何成,自愛深居隱姓名。”唐杜牧《阿房宮賦》:“綠雲擾擾,梳曉鬟也。”宋蘇軾《荊州》詩之四:“百年豪傑盡,擾擾見魚鰕。”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任你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綠紗面冪似的。”

    7、志道:有志於道。

    (1)有志於道。語出《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漢武內傳》:“若其志道,將以身投餓虎,忘軀破滅,蹈火履水,固於一志,必無憂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鮑丘水》:“施主慮闕道業,故崇斯構,是以志道者多棲託焉。”

    (2)把道理記在心裡。志,通“識”。《國語·晉語三》:“志道者勿忘,將及矣!”韋昭注:“志,識也。及,至也。勿忘此佔,言禍將至也。”

    8、不倦:不厭倦;不勞累。《左傳·昭公十三年》:“施捨不倦,求善不厭。”唐韓愈《上考功崔虞部書》:“其行道為學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清徐士鑾《宋豔·駁辨》:“公放傲其間,不復有榮念,對客則終日清談不倦。”陳毅《紀念李大釗同志殉難三十週年》詩:“自學渾不倦,誨人何其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雨滴底層葉片一圈發黃是怎麼回事?感覺不應該是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