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野行者666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父親偎在客廳的沙發上看電視,母親坐在一旁玩手機,孩子在地板上搭積木,看似和和美美,其樂融融。當孩子玩累了,開始纏著父母親的時候,畫風就驟然改變了,母親先是表現得不耐煩,然後便是推搡和訓斥,父親更是一扭身躲到臥室了。面對孩子的哭鬧,母親的煩悶,逃避的父親,和諧的家庭生活映像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其實這個家庭所呈現的是一種“隱性陪伴”的生活樣態,父母與孩子雖然同處一室,但只是身體的共在,精神並沒有相遇,父母甚至還在排斥孩子的依戀和依賴,這是一種陪而不伴的生活。

    科學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陪伴是指父母有計劃或無計劃地與孩子在一起,並在必要時以積極的教養方式,為孩子提供物質或精神上的支援與幫助,具體包括學習、娛樂、情感和養育陪伴四個方面。

    孩子在母親子宮內完成了第一次發育,伴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來到人世間,嬰兒出生時軟弱無力,既沒有抵禦寒冷的皮毛,也沒有獨立覓食進食的能力,必須經由一個漫長的依賴期和哺育期才能長大成人。

    社會學研究表明,正是因為這個依賴期,人類才得以將文化傳遞給子代。

    孩子是在父母的陪伴中,完成了母體外的第二次發育,開啟了早期的社會化歷程。在生命的早期,父母高質量的、全身心的陪伴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保障。

    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社會教化與個體內化的過程。教化的內容主要是社會規範,包括基本的社會生活技能、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正確的人生目標與價值觀念,還有健全的個性品質。

    擔當社會教化重任的是成年人,嬰幼兒階段主要是由父母為主來施加社會化影響;兒童和少年期的社會化,一方面是家庭中父母繼續施加影響,另一方面是由學校中的老師來承擔;社會化伴隨著人的整個生命歷程。

    家庭中的社會化與日常生活相融合,兒童在與父母的互動,在日常觀察與行為模仿中,掌握了語言,學會交流與溝通;形成規則意識,學會自我約束,獲得基本的生活規範。

    與父母和親人的朝夕相處,孩子在接受照料中,感受親情與關愛;透過互動遊戲,掌握社會規則;依託親子共讀,拓展社會認知空間。

    科學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父母要了解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需求,以及個性差異,發現孩子成長的問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學會共情共享與共處。

    對於父母而言,科學的陪伴不僅意味著時間與精力的投入,還需要理解陪伴的意義,掌握陪伴的方法,獲得陪伴的能力。

    陪伴使家庭教育由自發轉向理性自覺

    家庭是一個私人領域,多數情況下,家庭教育處於自發的狀態,家庭生活能不能進入公共領域或者怎麼進入公共領域,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困惑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一個政治動物,所以公共生活具有政治性,它是一個成人的生活,是那個時代城邦國家理想狀態的生活,是自由人追求的平等而卓越的生活。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家庭生活不是公共領域的生活,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看到,私人領域最終還要為進入公共領域做好準備。

    今天的家庭和傳統的家庭是不一樣的,現代的家庭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勞動和生育的場所。父母有自己的職業生活,兒童也有幼兒園和學校生活。生產勞動從家庭中分離出去了,在一些城市家庭,家務勞動也由家政人員來做。兒童和父母共同的生活圍繞休閒娛樂和學習活動而展開。

    緊張的職業生活導致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公共領域對卓越和社會貢獻力的評價又幾乎和家庭無關,這也導致了父母親為了職業生活輕視家庭生活,為了個人的成就放棄對孩子的陪伴。

    即使在節假日,工作之餘,父母親有限的陪伴也會心不在焉,或者力不從心。

    面對現代人的生存處境,我們倡導父母親要家庭與工作兼顧,家庭生活與職業生活要相得益彰,父母親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僅包括職業責任,更包括科學養育與教育的責任。而且這種責任的不可替代性,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更應該為人們所重視。

    父母親要回歸被職業生活所擠壓的家庭生活,我們要警惕公共生活對家庭生活的過度侵入,避免為公共生活犧牲家庭生活。家庭教育要回歸美好生活。真善美是教育的永恆追求,美是一種教育至高至純的境界,是自由與和諧的統一。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高質量陪伴,家庭成員之間相親相愛,全身心忘我的投入,彼此理解和認同各自付出與奉獻的意義,夫妻、父母與子女之間和睦相處,精神愉悅,是家庭建設和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標。

    在私人領域裡開展的家庭教育,父母親一般是延續原生家庭的習俗與傳統,多數人沒有受過專業化的訓練就開始生兒育女,在探索性的養育與教育實踐中,磕磕絆絆,歷經坎坷,一路走下來還不能保證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結果。由於缺乏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和自我審視,在自發狀態下開展的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多問題和疏漏。

    家庭教育迴歸美好生活既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也是一種理性的迴歸。父母親應該意識到陪伴過程是親子之間互為主體,開展的多向度的互動,涉及全部生活,而不僅僅圍繞學習生活和所謂的智力訓練展開。

    現代教育制度建立之後,學校成為兒童開展系統化學習的重要機構。

    當兒童獲取知識,取得學業成就更多地依賴於學校的時候,家庭中的親子互動也必然圍繞著學校教育而展開。當父母開始成為兒童學習的輔導者和監督者,家庭也由此淪為兒童完成作業的寓所。

    公共教育全方位闖入家庭私人領域的結果,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課業壓力、學習負擔和親子衝突讓父母和孩子苦不堪言……陪伴成了陪讀。

    在大眾教育時代,我們不願看到家庭教育被精英教育所裹挾,我們希望作為私人領域的家庭能夠保持一種教育警醒,堅持一種教育自覺,能夠給兒童提供豐富的,具有個性化的教育;

    能夠給國家培養棟樑之才。家長應該正視家庭教育向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敞開的事實,學會獲取和選擇,學會判斷,學會反思,學會成長;

    家庭教育要從個體自發轉向群體自覺,父母親要透過學習、思考和實踐,以穩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開展家庭教育,形成正確的理念,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學會陪伴是家庭教育由自發轉向自覺的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如何進行壓力管理與情緒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