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然堂講席

    【1,將老、韓並列立傳的原因】

    可能有七個,都在史籍裡能找到依據:(1)作者思想傾向原因。司馬遷寫《史記》前,準備了幾十年,在史官家庭和國史館藏條件下,對最近四百年(春秋至西漢初年)的史料掌握最詳盡,容易確立自己的個性見解,故將這種個人觀念作成書依據,應該早已有之,深思熟慮,就是必然。(2)時代背景原因。後代滅亡前代時,統治集團自然以美化當代、否定上代為治世特色,是不變的規律,也是漢初幾代朝野君臣的共識,包括否定秦朝理政所依賴的法家思想。但司馬遷不同意這種主流觀點,認為法家思想也有時代合理性,且與漢初奉行的道家思想有可信的歷史淵源,故將之並列,啟發和教育後人。(3)創作背景原因。司馬遷正式寫《史記》是在宮刑之後,激憤之下,強烈發願,要寫不同於世俗特色的新鉅作,故立論和構思全書時,把不苟且於世、於舊、於別人的準則放在第一位,大膽出新,要以思想脈絡和價值觀的共同性為主線,做立論根據。(4)前朝歷史原因。從史料看,秦朝大規模的焚書運動沒有格外或重點排斥道家思想,且戰國以來的法家著作都還彪炳本派思想是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唯一正道、正法,即前朝當政文人階層對道家思想,也自認有“一體性”,這個態度流傳開去,也給後世司馬遷著述(將其並列)提供了直接根據。(5)傳史原因。秦朝掀起的焚書浩劫毀滅了大量珍貴的舊史料,迫使司馬遷創作時將有限的新史料,重新整理,合併同類項,資料互證,串並而形成新觀點,呈現給當代和後人,達到獨特的教育目的。(6)家傳或人際原因。從史料看,《史記》全書的觀點和體例不全是司馬遷個人的,背後還有他父親、其他史官、同道朋友等人的教誨和薰陶。象歸類老、韓的如此重大學術思想命題,起源於前人和多人,總結於他個人,也是史上司空見慣的創作行規,即道、法兩家思想的淵源性結論,不發端於司馬遷,也是容易理解的。(7)中性創作原則的原因。此傳全文在學術思想評價層面上,只是並列了幾家觀點的異同性,沒有絕對的褒貶,且還暗含司馬遷自認的公正性態度,體現了其本人在此“側重記史言事,暗藏學術傾向”的一貫風格,也可能還有避嫌自保的考慮。

    【2,道、法二家思想的異同】

    這要分兩個評判視角,一個是僅在此傳範圍談,一個是僅對比《道德經》和《韓非子》這兩本書談。為方便讀者理解,只從後個角度,略談八個方面:

    共同性有四個,即(1)樸素哲學觀層面,兩家都統一在“道”思想體系裡。(2)含義層面。道與法同義,道=法,這個邏輯在法家著作裡很常見。(3)內容層面。道家思想是法家思想的本體論,法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方法論,二者是一體互在的關係。(4)價值層面,法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實踐論之一。

    差異性也有四個:(1)思想歸宿相反。道家思想提倡修行出世,法家思想提倡修行入世。(2)思想屬性相反。道家思想強調遠離矛盾的中性,法家思想強調遠離中性的矛盾。(3)價值觀相反。道家強調“無慾、無為”,後成聖賢,注重未來。法家強調“有欲、有為”,當下成就,注重現世。(4)教育目標相反。道家的教育內容強調絕對的平等性,法家的教育內容強調絕對的階級性。

    限於篇幅,不再列舉其他觀點。

  • 2 # 河東來

    把他們列在一起寫傳,是司馬遷以前的人把他們歸於一類人,即屬於道家人物。

    為什麼韓非子及申不害後來被稱之為“法家”,是因為當時屬於被統治的平民儒家無法獲得儒教的話語權,而道家是掌握了話語權的,在儒家透過鼓動漢武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單獨命名出來的,因為儒家不承認“法家”也屬於“道家”,畢竟“道家”是儒家的思想啟蒙者和老師,礙於情面,他們不可能欺師滅祖,大加鞭撻,只有重新進行創造和命名,他們才可以無所顧忌的口誅筆伐。

    道法自然。

    這實際上就是說道家是分為“道自然派”和“法自然派”,也就是孔子所主張的“春秋大一統”所暗含之意(當時只有春秋兩季,後來才從春季劃分出了夏季,秋季劃分出了冬季,叫做“太極(一年)生兩儀(兩個半年),兩儀生四象(四季)”),儒教祭司階層道家是分為“春派”道家和“秋派”道家的,“春派”實際上就是“道自然派”,主管儒教建設,“秋派”實際上就是“法自然派”,主管儒教懲戒。

    無為而治。

    道家的“無為”實際上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針對帝王,就是帝王要剋制他們作為神的生殺大權,善用國之重器,發揮愛護世人的本能,使人類族群的最大利益得到維護。

    第二個層次是針對道家,他的兩個流派必須各行其是,互不干涉,相安無事,“春派”道家,也就是“道自然派”,負責宗教建設,傳播宗教教義,“秋派”道家,也就是“法自然派”,負責宗教懲戒,維持信仰的持續,不要干涉其他職能的權力運轉。

    第三個層次是針對儒家引領的普羅大眾,必須行正事,走正道,不要因為步入錯誤的道路而“有為”,從而危害群體利益的實現,要堅持“無為”,也就是不危害政權的統治。

    “法家”後來主張建立的“無為而治”卻強調“法無不為”,就是關於“道自然”、“法自然”、“道法自然”的選擇,“法家”最終作出的是“法自然”的選擇,基本消除了儒家講究“巧力”配合道家施政的可能,相當於奪取了儒家的飯碗,所以引發了儒家的仇恨,以前道家是“師”,儒家是“官吏”,現在“法家”當權,不做“師”了,而要做“官”,逼得儒家只好做“吏”,從政務型人才淪落為單純的事務型人才。

    儒家創造出“法家”這個專用名詞來稱呼這些特殊道家人物,原因就是雖然不直接同態復仇,但對秦始皇及法家進行口誅筆伐,過過嘴癮總還是可以嘛!

  • 3 # 淮右老匡

    人活著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翻遍古今中外的書,能找出萬千條道理,

    但是,這些道理,都不是最好的解釋。都是為了活著而找的藉口。

    高階的藉口,低劣的藉口,都是藉口,或者說辭。

    因為,人生下來,就不想死。不想死,就得活著。而文明的發展,又賦予人更多的說辭罷了。

    從這點說,人和動物,沒什麼區別。

    這點想明白後,又有了更奇怪的想法了,那就是,上帝為什麼會製造人這個動物呢?它的目的何在?就是說,他到底是為什麼?人的劣根性,其實是文明的力量使然!因為,動物本身,也是怕死,也是在爭取好好活著。只是,多數動物,因為沒有文明的發展,所以貪婪性,不是很明顯罷了。一旦普通動物有了文明性,那也必然是貪婪而嗜血的。

    使勁折騰,是減輕對死亡的恐懼。

    所以,答案是,文明才是惡根!

    我說的上帝,不是西方文明的上帝,是造物主。

    一定有一個造物主的!

    文明,是人有了更多更好的需求而產生的社會所需的一切秩序。

    文明,是貪婪的產物。

    所以,還是我們的老祖宗看的明白。

    老子,莊子,孔子。

    人,必定會找xx來填補自己的剩餘時間個精力。因為,人是個特別怕孤獨的動物。

    愛思考,也是在填補。

    不愛思考,也一定有其他什麼,來填補自己,手段不一樣罷了。

    我們,都是一群被當代文明綁架了的人。跑不了的!

    道家說的是源頭,法家說的是手段。老子是道家的頭,那韓非子就是法家的頭。司馬遷從年輕時就沉澱著自己對人對人生的看法,他是古今第一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亮的雅稱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