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初,“投機分子”墨索里尼趁歐戰之際,將戰火引向了非洲,但自不量力的義大利軍隊不但沒有撈得一點好處,反而被英軍一路追著打,光俘虜就有13萬人。眼看著最後的落腳地也岌岌可危,不得不求助於“小兄弟”——德國的幫忙。
而德國元首正在忙於入侵蘇聯的準備工作,既不想管義大利的事情,但又不得不管。於是,決定派自己的“愛將”隆美爾去非洲,不僅體現了對非洲局勢的重視,而且也相信愛將的能力和忠誠。意外的是,隆美爾並不打算按照元首的命令列事。
作為德國非洲軍團司令的隆美爾,來到非洲後,看到了滿臉驚恐的義大利士兵,以及準備打包回國的意軍將領,心中的蔑視油然而生。按照元首的指示,非洲的德軍歸義大利人指揮,但他根本就沒有對他們言聽計從的意思,依然我行我素。
儘管第5輕型裝甲師只有一個團多一點的兵力到達非洲,但他決定立刻投入進攻。一個月後,德軍已推進了770公里,這樣的戰績,讓隆美爾飄飄然了,他制定了一個新的征服計劃。然而,元首一面頒發給他一枚橡樹葉勳章,一面命令他不再進攻。
讓善於進攻的戰術家停下來,那就不是隆美爾了。在他看來,撤退中的英軍顯然對突如其來的德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給對方任何反應的時間。他決定不聽命令繼續前進,又過一個月,隆美爾已推進到了1600多公里外的德爾納。
至此,隆美爾在2個月的時間內,徹底扭轉了非洲戰局,取得了驕人的戰果。不僅打出了德軍的威風,也讓他成為英華人眼中最難纏的德軍將領,送給他一個“沙漠之狐”的綽號。當然,隆美爾的勝利除了進攻戰術運用得當外,一些外在因素也是關鍵所在:
首先,英華人輕敵。在反擊義大利軍隊的過程中,英軍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對於德軍的增援,他們準備的並不充分,尤其是隆美爾在兵力沒有全部到位的情況下,就敢進攻,完全出乎了英華人的預料。更何況,軍事素養極高的德軍,戰鬥力遠超英軍。
其次,英華人調兵去希臘,致使兵力不足。原來,1941年3月,30萬德軍進逼南斯拉夫,一下子讓巴爾幹的局勢緊張起來,為了保住英國利益,被迫將北非的英軍主力抽調到希臘,致使沒有足夠的兵力攔阻隆美爾前進的腳步。
更為重要的是,英國早已破解了德國安全性極高的恩尼格瑪密碼機。也就是說,英軍掌握了德軍的“一舉一動”。但從不按命令列事的隆美爾,反而讓自己的行動更具隱秘性,出乎英華人的意料,經常被打得措手不及,只得慌亂而逃。
圖卜魯格城是利比亞西北部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是隆美爾進入埃及的必經之路。如果繞開它,不僅要多走一段沙漠彎路,而且它的存在對德軍的補給線,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不過在他看來,守軍一定會在猛烈的攻勢下,堅持不了多久。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該城對於英華人來說更重要。由於英軍主力被抽調到希臘,在非洲的兵力也極為有限,一旦圖卜魯格城失守,德軍將長驅直入、毫無顧忌地衝向埃及,嚴重威脅英華人賴以生存的“蘇伊士運河”,丘吉爾命令必須死守。
一路敗退的英軍與圖卜魯格城的守軍,共計3.5萬人,依託堅硬工事阻止了德軍進攻。儘管隆美爾透過空運,將第15裝甲師也投入了戰鬥,也僅僅只是向前推進了6公里,兩軍最終形成“拉鋸戰”。這也充分說明了他缺乏一定的戰略意識。
一是,德軍的戰略重心是入侵蘇聯,不可能將更多的兵力投入到非洲戰場,所以才有了讓隆美爾“守住現有防線,不要輕易進攻”。然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隆美爾,雖談不上攪局、添亂,但沒有大局觀,也讓自己處境艱難。
二是,過分強調進攻,忽視後勤重要性。2000公里的戰線,再兇猛的戰鬥力也會像“強弩之末,不能穿縞”一樣,沒有後續力。結果只能是攻擊不力,再加上惡劣的天氣,生病和營養不良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官兵們怨聲載道,士氣銳減。
更為重要的是,在英軍完全掌握地中海地區海、空權的情況下,一味地向前突擊,遇到的困難會更大。比如,德軍拿下了班加西港,離圖卜魯格城很近,可以提供有效的後勤保障,但因為懼怕英國海軍,只得在2000公里外的黎波里輸送人員、物資。
這些擺在面前的困難,隆美爾不是沒有看見,而是從心底裡不願意去管,他曾經說過:“提供給養是總參謀部的事情”,可見其戰略意識之差。從這個方面看,隆美爾也就是能指揮一個軍或一個師的水平,授予元帥銜,確實是給的高了。
圖卜魯格城被圍,始終牽扯丘吉爾敏感的神經,為了改變北非的不利局面,他決定實施“戰斧計劃”,對圍城的德軍進行反攻。於是,英軍準備了300多輛坦克,240多架飛機,而隆美爾只有150輛坦克和130多架飛機,顯然處於劣勢。
但他在法國戰役中,早就有了對付英國坦克的“妙招”,那就是用88毫米高射炮可以在1800米的距離上,將英國最結實的坦克“打癱”。隆美爾將僅有的12門88毫米高射炮分散部署在前線,並命令第15裝甲師插入英軍側翼。
這一戰術,一下子掐斷了英軍進攻的後路,頓時陷入混亂,不得不返回原出發地。丘吉爾精心準備一個月的“戰斧計劃”,僅3天便“土崩瓦解”,損失100多輛坦克,而德軍只損失了20輛。此戰,讓隆美爾的聲譽再次達到頂點。
3個月的圍城戰,一度讓隆美爾的名譽掃地。人們紛紛質疑他的戰術水平,國內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更加肆意汙衊、落井下石。當廣播裡宣告非洲大捷的訊息時,人們重拾對隆美爾的崇拜之情,他再一次成為新聞媒體追逐的目標。
更讓隆美爾高興的是,這一壯舉得到了德國元首的讚賞,晉升他為上將軍銜。短短2年功夫,隆美爾從一名“不入流”的小中校升為上將,這讓德軍總參謀部的將領們大為不滿。於是,提議設立非洲總司令部,從而限制他的自由。
但這樣的伎倆自然遭到德國元首的拒絕,他將非洲德軍部隊升格為非洲裝甲兵團,下轄3個裝甲師,由隆美爾出任司令。同時,在非洲的義大利軍隊也交由他指揮。也就是說,隆美爾成為非洲德、意聯軍的總指揮。
看來,隆美爾不愧是元首的“寵將”,儘管他沒有很強的戰略意識,在非洲為所欲為,不按命令列事,讓部隊處於困難的境地,但不埋沒他在戰術上的造詣,並在職務上得到迅速的提升。這恐怕在德國,只有隆美爾才有這樣的“特權”和“殊榮”。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1941年初,“投機分子”墨索里尼趁歐戰之際,將戰火引向了非洲,但自不量力的義大利軍隊不但沒有撈得一點好處,反而被英軍一路追著打,光俘虜就有13萬人。眼看著最後的落腳地也岌岌可危,不得不求助於“小兄弟”——德國的幫忙。
而德國元首正在忙於入侵蘇聯的準備工作,既不想管義大利的事情,但又不得不管。於是,決定派自己的“愛將”隆美爾去非洲,不僅體現了對非洲局勢的重視,而且也相信愛將的能力和忠誠。意外的是,隆美爾並不打算按照元首的命令列事。
他一踏上非洲大地,就以快速的行動改變戰局。作為德國非洲軍團司令的隆美爾,來到非洲後,看到了滿臉驚恐的義大利士兵,以及準備打包回國的意軍將領,心中的蔑視油然而生。按照元首的指示,非洲的德軍歸義大利人指揮,但他根本就沒有對他們言聽計從的意思,依然我行我素。
儘管第5輕型裝甲師只有一個團多一點的兵力到達非洲,但他決定立刻投入進攻。一個月後,德軍已推進了770公里,這樣的戰績,讓隆美爾飄飄然了,他制定了一個新的征服計劃。然而,元首一面頒發給他一枚橡樹葉勳章,一面命令他不再進攻。
讓善於進攻的戰術家停下來,那就不是隆美爾了。在他看來,撤退中的英軍顯然對突如其來的德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給對方任何反應的時間。他決定不聽命令繼續前進,又過一個月,隆美爾已推進到了1600多公里外的德爾納。
至此,隆美爾在2個月的時間內,徹底扭轉了非洲戰局,取得了驕人的戰果。不僅打出了德軍的威風,也讓他成為英華人眼中最難纏的德軍將領,送給他一個“沙漠之狐”的綽號。當然,隆美爾的勝利除了進攻戰術運用得當外,一些外在因素也是關鍵所在:
首先,英華人輕敵。在反擊義大利軍隊的過程中,英軍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對於德軍的增援,他們準備的並不充分,尤其是隆美爾在兵力沒有全部到位的情況下,就敢進攻,完全出乎了英華人的預料。更何況,軍事素養極高的德軍,戰鬥力遠超英軍。
其次,英華人調兵去希臘,致使兵力不足。原來,1941年3月,30萬德軍進逼南斯拉夫,一下子讓巴爾幹的局勢緊張起來,為了保住英國利益,被迫將北非的英軍主力抽調到希臘,致使沒有足夠的兵力攔阻隆美爾前進的腳步。
更為重要的是,英國早已破解了德國安全性極高的恩尼格瑪密碼機。也就是說,英軍掌握了德軍的“一舉一動”。但從不按命令列事的隆美爾,反而讓自己的行動更具隱秘性,出乎英華人的意料,經常被打得措手不及,只得慌亂而逃。
然而,圖卜魯格爭奪戰,也暴露了隆美爾戰略意識的缺陷。圖卜魯格城是利比亞西北部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是隆美爾進入埃及的必經之路。如果繞開它,不僅要多走一段沙漠彎路,而且它的存在對德軍的補給線,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不過在他看來,守軍一定會在猛烈的攻勢下,堅持不了多久。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該城對於英華人來說更重要。由於英軍主力被抽調到希臘,在非洲的兵力也極為有限,一旦圖卜魯格城失守,德軍將長驅直入、毫無顧忌地衝向埃及,嚴重威脅英華人賴以生存的“蘇伊士運河”,丘吉爾命令必須死守。
一路敗退的英軍與圖卜魯格城的守軍,共計3.5萬人,依託堅硬工事阻止了德軍進攻。儘管隆美爾透過空運,將第15裝甲師也投入了戰鬥,也僅僅只是向前推進了6公里,兩軍最終形成“拉鋸戰”。這也充分說明了他缺乏一定的戰略意識。
一是,德軍的戰略重心是入侵蘇聯,不可能將更多的兵力投入到非洲戰場,所以才有了讓隆美爾“守住現有防線,不要輕易進攻”。然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隆美爾,雖談不上攪局、添亂,但沒有大局觀,也讓自己處境艱難。
二是,過分強調進攻,忽視後勤重要性。2000公里的戰線,再兇猛的戰鬥力也會像“強弩之末,不能穿縞”一樣,沒有後續力。結果只能是攻擊不力,再加上惡劣的天氣,生病和營養不良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官兵們怨聲載道,士氣銳減。
更為重要的是,在英軍完全掌握地中海地區海、空權的情況下,一味地向前突擊,遇到的困難會更大。比如,德軍拿下了班加西港,離圖卜魯格城很近,可以提供有效的後勤保障,但因為懼怕英國海軍,只得在2000公里外的黎波里輸送人員、物資。
這些擺在面前的困難,隆美爾不是沒有看見,而是從心底裡不願意去管,他曾經說過:“提供給養是總參謀部的事情”,可見其戰略意識之差。從這個方面看,隆美爾也就是能指揮一個軍或一個師的水平,授予元帥銜,確實是給的高了。
當然,這些不妨礙他是一位卓越的戰術家。圖卜魯格城被圍,始終牽扯丘吉爾敏感的神經,為了改變北非的不利局面,他決定實施“戰斧計劃”,對圍城的德軍進行反攻。於是,英軍準備了300多輛坦克,240多架飛機,而隆美爾只有150輛坦克和130多架飛機,顯然處於劣勢。
但他在法國戰役中,早就有了對付英國坦克的“妙招”,那就是用88毫米高射炮可以在1800米的距離上,將英國最結實的坦克“打癱”。隆美爾將僅有的12門88毫米高射炮分散部署在前線,並命令第15裝甲師插入英軍側翼。
這一戰術,一下子掐斷了英軍進攻的後路,頓時陷入混亂,不得不返回原出發地。丘吉爾精心準備一個月的“戰斧計劃”,僅3天便“土崩瓦解”,損失100多輛坦克,而德軍只損失了20輛。此戰,讓隆美爾的聲譽再次達到頂點。
3個月的圍城戰,一度讓隆美爾的名譽掃地。人們紛紛質疑他的戰術水平,國內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更加肆意汙衊、落井下石。當廣播裡宣告非洲大捷的訊息時,人們重拾對隆美爾的崇拜之情,他再一次成為新聞媒體追逐的目標。
更讓隆美爾高興的是,這一壯舉得到了德國元首的讚賞,晉升他為上將軍銜。短短2年功夫,隆美爾從一名“不入流”的小中校升為上將,這讓德軍總參謀部的將領們大為不滿。於是,提議設立非洲總司令部,從而限制他的自由。
但這樣的伎倆自然遭到德國元首的拒絕,他將非洲德軍部隊升格為非洲裝甲兵團,下轄3個裝甲師,由隆美爾出任司令。同時,在非洲的義大利軍隊也交由他指揮。也就是說,隆美爾成為非洲德、意聯軍的總指揮。
看來,隆美爾不愧是元首的“寵將”,儘管他沒有很強的戰略意識,在非洲為所欲為,不按命令列事,讓部隊處於困難的境地,但不埋沒他在戰術上的造詣,並在職務上得到迅速的提升。這恐怕在德國,只有隆美爾才有這樣的“特權”和“殊榮”。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