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那些奴隸主, 擺脫了物質生產,無須從事謀生的勞動,安食自在,無憂無慮,可以把全部的時間用於娛樂、創造和健身活動的社會精英。。
奴隸制是希臘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雅典存在兩個對立階級,自由民和奴隸,每個成年男性公民,至少有18個奴隸。奴隸是雅典的基本勞動群眾,擔負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從事物質生產,養活著少數自由公民,是“會說話的工具”。
另一方面,自由公民則擺脫了物質生產,無須從事謀生的勞動,安食自在,無憂無慮,可以把全部的時間用於娛樂、創造和健身活動。竟然有25萬個座位的競技場,說明那時的消閒活動所佔的重要地位。
希臘的教育理想是“在美的體格中培養美的靈魂”,漂亮的形體和聰明的頭腦對希臘人同樣重要,麵包和馬戲等量齊觀,強調身心合一,全面發展。希臘遺留下來的表現健美體形的大型雕塑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無怪乎人們總把希臘文明與休閒聯絡在一起,把希臘稱為休閒的黃金時代,把希臘文明稱作是在休閒中實現的文明,把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自由公民稱作能在休閒中自我實現的“原型”。他們活沷、健康、優雅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一直令人嚮往。
然而,後人雖然嚮往希臘自由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對於蒙在那些自由人頭上的一道陰影,卻是不願意看到的,那便是,希臘奴隸制。
希臘自由人的休閒樂趣是建立在奴隸被剝奪了人生樂趣的基礎之上的,正是奴隸的沉重勞動,才保證了自由人不受干擾,能夠以明淨的心情,專心致志地從事創作、娛樂和健身。在希臘,勞動和休閒是互相排斥的,屬於兩個界限分明的範疇,奴隸勞動,自由人休閒,前者卑賤,後者高貴。由此也種下了之後千百年輕視勞動,尤其是輕視體力勞動的禍根。
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在此不必輟述。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勞動都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點,是人之為人的內在本性,是使古猿變成人的前提,正是勞動創造了人。
然而,人類勞動的內容、方式和層次,卻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代一代地變化著。
“人”並非是單純生物學上的飲食男女,自然屬性只是人的生存基礎,並不是人的本質,如果僅僅滿足自然的生理需要,那就與動物沒有區別了。為了生存,動物也要進行“謀生”活動,覓取食物,築巢打洞,防禦襲擊,運輸儲存。人作為生物,也必須首先要謀生,所不同的是,動物是透過本能謀生,而人則透過勞動達到這一目的,勞動專屬於人類。滿足生理的需求, 對動物來說就是一切,是它唯一的本質,而對於人來說,僅僅是個基礎。人的本質就在於,超越於動物,進而超越於馬克思所說的“自然必然領域”,而上升到“自由領域”。前一個領域是物質生產的領域,是為了謀生而奔波操勞的領域;而後一個領域,則是把人類本身能力的發展作為目的的領域,是在物質生產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的領域。
我們不難看出,古希臘自由人正是藉著奴隸的勞動提前退出了物質生產領域,或者說,超越了“自然必然領域”,一步到位,飛越到“自由領域”。而廣大的奴隸們,只能充當“會說話的工具”,終生也上升不到“自由領域”。
社會發展的目標,就是要消滅階級不平等,就是要使全體人民(不是少數有閒階級)都能實現向“自由王國、”的飛越,成為更高層次上的自由人。
自動化技術與機器人,正是加速實現這一理想的物質手段。未來人將透過機器人勞動大軍,擺脫職業的束縛,從物質生產領域解放出來,跨到“工作的終結”和“無勞動社會”的境界。這樣一來,古希臘那種悠閒、自由、全面發展的黃金時代又將重現,但這不是倒退,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的辯證迴圈,是古希臘自由人的復興。雖然是復興,但是,古希臘自由人的素質內涵和自由的程度,同未來人相比卻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未來人與古希臘自由人都不必從事以謀生為目的的生產勞動,從而都享有充裕的閒暇時間來發展自身,自由創造,自我實現。但二者所不同的是:
第一,古希臘人的自由是少數人的自由,而未來人的自由是全體每一個人的自由;
第二,古希臘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剝削奴隸勞動的基礎之上的,而未來人的自由是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礎之上的;
第三,古希臘人的自由不是徹底的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正如盧梭所說,“奴役別人的人是不會自由的……只有願意使周圍一切人都獲得自由的人,才是自由的”。從這個標準看,只有未來人的自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第四,古希臘自由人由於不參加物質生產勞動,對勞動過程一無所知,不能駕馭勞動物件,在被改造的物質客體面前,束手無策。與此不同,未來人雖然也脫離物質生產勞動,但是對整個勞動過程和技巧卻瞭如指掌。因為,正是他提前研究了勞動規律,並且“教會”了機器人,並控制著機器人的勞動。因此,人在勞動物件面前,是自由的。
由此可見,古希臘人的自由極其有限,是低層次的,無法同未來人的自由相提並論,就如同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不能同當今的現代奧運會規模相比一樣,然而,它畢竟是個“入口處”。
綜上所述,由於機器能夠減輕人的勞動,縮短勞動時間,進而能夠代替人的勞動,進而能夠代替的人的勞動,取消職業,故此,到未來,不僅完全就業是個不現實的目標,相反,幾乎“完全失業”倒是一個可能的目標。在今天看來,失業意味著貧窮,但是到未來,失業則意味著休閒、自由和富裕,正是休閒,才為個人的自我實現,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
如果,“無人工廠”中的產品並不減少,反而增多,如果無人耕作的土地上糧食有增無減,那麼,失業,即便是全體失業,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失業之所以導致貧困,並非是由於財富匱乏,而是由於財富分配不合理,或者由於大多數人分享不到科技成果。不過,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屬於本題探討的範圍。
就業和失業的概念,都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十六世紀的人就不知道這些概念;同樣,現代人也很難想象,技術取代職業以後,或者,工作終結以後的無勞動社會的生活狀況。
到未來,不種地,有糧吃;不製造,有物用;不動手,有服務。這些,在今天人看來恐怕是無稽之談。然而,多年以前,人們同樣難以想象,腳不動,可移動(汽車);不見面,能交談(電話);千里外,能看見(影片通訊)。這一切,都已經成為現實。人類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把幻想轉化為現實的過程。
人,是這樣一種奇怪的動物,他生活在現在,卻偏偏要想到未來,為此,他就必須敢於“欺騙自己”,敢於大膽幻想。
指的是那些奴隸主, 擺脫了物質生產,無須從事謀生的勞動,安食自在,無憂無慮,可以把全部的時間用於娛樂、創造和健身活動的社會精英。。
奴隸制是希臘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雅典存在兩個對立階級,自由民和奴隸,每個成年男性公民,至少有18個奴隸。奴隸是雅典的基本勞動群眾,擔負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從事物質生產,養活著少數自由公民,是“會說話的工具”。
另一方面,自由公民則擺脫了物質生產,無須從事謀生的勞動,安食自在,無憂無慮,可以把全部的時間用於娛樂、創造和健身活動。竟然有25萬個座位的競技場,說明那時的消閒活動所佔的重要地位。
希臘的教育理想是“在美的體格中培養美的靈魂”,漂亮的形體和聰明的頭腦對希臘人同樣重要,麵包和馬戲等量齊觀,強調身心合一,全面發展。希臘遺留下來的表現健美體形的大型雕塑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無怪乎人們總把希臘文明與休閒聯絡在一起,把希臘稱為休閒的黃金時代,把希臘文明稱作是在休閒中實現的文明,把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自由公民稱作能在休閒中自我實現的“原型”。他們活沷、健康、優雅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一直令人嚮往。
然而,後人雖然嚮往希臘自由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對於蒙在那些自由人頭上的一道陰影,卻是不願意看到的,那便是,希臘奴隸制。
希臘自由人的休閒樂趣是建立在奴隸被剝奪了人生樂趣的基礎之上的,正是奴隸的沉重勞動,才保證了自由人不受干擾,能夠以明淨的心情,專心致志地從事創作、娛樂和健身。在希臘,勞動和休閒是互相排斥的,屬於兩個界限分明的範疇,奴隸勞動,自由人休閒,前者卑賤,後者高貴。由此也種下了之後千百年輕視勞動,尤其是輕視體力勞動的禍根。
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在此不必輟述。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勞動都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點,是人之為人的內在本性,是使古猿變成人的前提,正是勞動創造了人。
然而,人類勞動的內容、方式和層次,卻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代一代地變化著。
“人”並非是單純生物學上的飲食男女,自然屬性只是人的生存基礎,並不是人的本質,如果僅僅滿足自然的生理需要,那就與動物沒有區別了。為了生存,動物也要進行“謀生”活動,覓取食物,築巢打洞,防禦襲擊,運輸儲存。人作為生物,也必須首先要謀生,所不同的是,動物是透過本能謀生,而人則透過勞動達到這一目的,勞動專屬於人類。滿足生理的需求, 對動物來說就是一切,是它唯一的本質,而對於人來說,僅僅是個基礎。人的本質就在於,超越於動物,進而超越於馬克思所說的“自然必然領域”,而上升到“自由領域”。前一個領域是物質生產的領域,是為了謀生而奔波操勞的領域;而後一個領域,則是把人類本身能力的發展作為目的的領域,是在物質生產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的領域。
我們不難看出,古希臘自由人正是藉著奴隸的勞動提前退出了物質生產領域,或者說,超越了“自然必然領域”,一步到位,飛越到“自由領域”。而廣大的奴隸們,只能充當“會說話的工具”,終生也上升不到“自由領域”。
社會發展的目標,就是要消滅階級不平等,就是要使全體人民(不是少數有閒階級)都能實現向“自由王國、”的飛越,成為更高層次上的自由人。
自動化技術與機器人,正是加速實現這一理想的物質手段。未來人將透過機器人勞動大軍,擺脫職業的束縛,從物質生產領域解放出來,跨到“工作的終結”和“無勞動社會”的境界。這樣一來,古希臘那種悠閒、自由、全面發展的黃金時代又將重現,但這不是倒退,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的辯證迴圈,是古希臘自由人的復興。雖然是復興,但是,古希臘自由人的素質內涵和自由的程度,同未來人相比卻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未來人與古希臘自由人都不必從事以謀生為目的的生產勞動,從而都享有充裕的閒暇時間來發展自身,自由創造,自我實現。但二者所不同的是:
第一,古希臘人的自由是少數人的自由,而未來人的自由是全體每一個人的自由;
第二,古希臘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剝削奴隸勞動的基礎之上的,而未來人的自由是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礎之上的;
第三,古希臘人的自由不是徹底的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正如盧梭所說,“奴役別人的人是不會自由的……只有願意使周圍一切人都獲得自由的人,才是自由的”。從這個標準看,只有未來人的自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第四,古希臘自由人由於不參加物質生產勞動,對勞動過程一無所知,不能駕馭勞動物件,在被改造的物質客體面前,束手無策。與此不同,未來人雖然也脫離物質生產勞動,但是對整個勞動過程和技巧卻瞭如指掌。因為,正是他提前研究了勞動規律,並且“教會”了機器人,並控制著機器人的勞動。因此,人在勞動物件面前,是自由的。
由此可見,古希臘人的自由極其有限,是低層次的,無法同未來人的自由相提並論,就如同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不能同當今的現代奧運會規模相比一樣,然而,它畢竟是個“入口處”。
綜上所述,由於機器能夠減輕人的勞動,縮短勞動時間,進而能夠代替人的勞動,進而能夠代替的人的勞動,取消職業,故此,到未來,不僅完全就業是個不現實的目標,相反,幾乎“完全失業”倒是一個可能的目標。在今天看來,失業意味著貧窮,但是到未來,失業則意味著休閒、自由和富裕,正是休閒,才為個人的自我實現,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
如果,“無人工廠”中的產品並不減少,反而增多,如果無人耕作的土地上糧食有增無減,那麼,失業,即便是全體失業,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失業之所以導致貧困,並非是由於財富匱乏,而是由於財富分配不合理,或者由於大多數人分享不到科技成果。不過,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屬於本題探討的範圍。
就業和失業的概念,都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十六世紀的人就不知道這些概念;同樣,現代人也很難想象,技術取代職業以後,或者,工作終結以後的無勞動社會的生活狀況。
到未來,不種地,有糧吃;不製造,有物用;不動手,有服務。這些,在今天人看來恐怕是無稽之談。然而,多年以前,人們同樣難以想象,腳不動,可移動(汽車);不見面,能交談(電話);千里外,能看見(影片通訊)。這一切,都已經成為現實。人類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把幻想轉化為現實的過程。
人,是這樣一種奇怪的動物,他生活在現在,卻偏偏要想到未來,為此,他就必須敢於“欺騙自己”,敢於大膽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