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駢文復興是內在原因是駢文的自我完善,與外在原因晚唐崇尚侈靡的社會風氣和衰頹國勢共同促進的。
因為:自魏晉以來,寫信用駢文,記事用駢文,弔祭碑傳用駢文,乃至著書立說也用駢文。朝廷發號施令的典重文字,更無不用駢文。”與六朝不同,除了行政公文和科舉文體等應用性文章以外,其他各種體裁在晚唐始終存在用古文寫作的情形。雖然駢體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卻也只是造成了文壇上駢、散兩種基本文體分裂、對峙的局面駢文逐漸從一般文體退守為專門文體,它維持了五百年左右一統文壇的地位被打破,這是唐代古文運動即古文與駢文的一次較量之後的結果。
細解:晚唐文壇在古文運動衰落的同時,駢文開始復興,從某種程度上說,晚唐駢文復興是六朝駢文繁榮鼎盛局面的再現。稍微研究和分析,就會發現因為晚唐與六朝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環境,這是駢文能夠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上自帝王詔令,下至贈答箋啟,無不刻意美化,適會聲韻之學,自西徂東,益助文章之唱嘆,舉世無匹之美文,於焉大盛,幾不復知世有散行文字矣。”六朝時期的文章,諸如辭賦、書札、碑銘、誄祭文、記序文乃至學術著作,各種體裁普遍駢儷化。
晚唐社會風氣與六朝十分類似,社會被一種奢華之風所籠罩。統治者大興土木,貪圖享樂。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就是諷刺統治者驕奢淫逸所作。而晚唐許多文人受到這種國勢衰頹影響,導致文壇形成一種萎靡、繁縟的文風,他們或沉迷於相互之間的唱和交遊,或流連於青樓教坊。
精簡幹練的古文無法滿足這種社會風氣的需求,文壇追求繁縟綺靡的文風,只有注重聲律藻飾的駢文可以滿足。因此,晚唐駢文的復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文人消極萎靡的精神狀態。面對晚唐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藩鎮割、朝綱不舉、社會混亂的大局勢,讓文人深感國家傾頹,國家復興無望,更有文人捲入黨爭之中,不但報國無望、還性命難保。例如發生在公元 835 年的甘露之變,因為消滅宦官勢力失敗,導致大批文人慘遭殺害,更讓朝中文官人人自危,產生一種朝不保夕的焦慮心態。因此,我覺得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在關注外在的國家大事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自身內在的情感,加大了文學作品對於自我書寫的比重。
而除了詩歌以外,駢文是最能滿足文人這種自我抒情需求的文學形式,駢文的對偶性有利於情感的反覆吟詠,而用典的手法恰巧能夠隱晦的表達文人心中對現實不滿卻不敢言明的複雜情感,符合了在晚唐社會環境下,文人抒發內心訴求的條件。所以,晚唐的駢文除了涉及公事朝的駢體政公文以外,多是抒情性極強的個人作品。如李商隱的駢體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祭裴氏姊文》,杜牧的《望故園賦》等。
再分析:除了上述客觀社會環境的外在原因,駢文能夠在晚唐重新主導文壇,還有自身的內在原因。駢文也受到中唐古文運動的影響,吸取古文的優點,不斷自我革新與完善。駢文雖然在六朝時期已經發展到了極致,但是卻逐漸顯露出了自身的一些弊端。比如南朝梁代裴子野作《雕蟲論》,批判駢文過度重視形式美,反對追求繁縟的文風。北周蘇綽、柳虯,隋初李諤等人也相繼發表了類似的觀點。雖然六朝時期的反對駢文者甚眾,但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站出來提倡古文、創作古文,因此,駢文在六朝的文壇主流地位並未隨著反對而被撼動,但是在這個反對繁縟的程中,許多文人將駢文與古文的優點相互結合,不斷創新。
初唐,駢文仍有很重的六朝遺風,華麗繁冗,重形式而輕內涵;直至文壇出現陳子昂、“初唐四傑”,駢文才有了全新的氣息,重新注入了生命力;盛唐,以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為代表的“燕許大手筆”,講究實用,重視風骨,開創了駢散結合的先路;中唐,由於政治改革,儒學復興等原因,古文出現的復興的跡象,陸贄延續“燕許大手筆”的風格,進一步加強駢散融合,並拓寬了駢文的應用領域,讓駢文的使用範圍從單純的抒情延伸到了議論。陸贄駢文雖有駢文之名,其文風確實質樸無華,缺少藻飾,且對偶也並非工整。
筆者認為由於陸贄拓寬了駢文的用途,加強了駢文的實用性,在駢文與古文的抗爭中為駢文爭取了生存空間,因此對晚唐駢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晚唐,李商隱將駢文定名為“四六”,並促使駢文在形式上趨於更加嚴格的限制,但從創作實際來看,李商隱駢文多是駢散並存,其駢文通常都是採用以散句開篇,以駢句議論或是抒情的形式。由此可見,從六朝至晚唐,駢文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吸納散文優點、借鑑散文的過程,不斷地有文學家對其進行調整和完善。這也是在古文運動主導文壇時,駢文也沒有出現斷層,依舊在文壇佔有重要的位置的原因。晚唐駢文復興除了與唐代盛行的科舉取士制度和文人文章創作慣性相關外,與駢文自身吸納散文特點、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以適應文壇需求有著緊密聯絡。
晚唐駢文復興是內在原因是駢文的自我完善,與外在原因晚唐崇尚侈靡的社會風氣和衰頹國勢共同促進的。
因為:自魏晉以來,寫信用駢文,記事用駢文,弔祭碑傳用駢文,乃至著書立說也用駢文。朝廷發號施令的典重文字,更無不用駢文。”與六朝不同,除了行政公文和科舉文體等應用性文章以外,其他各種體裁在晚唐始終存在用古文寫作的情形。雖然駢體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卻也只是造成了文壇上駢、散兩種基本文體分裂、對峙的局面駢文逐漸從一般文體退守為專門文體,它維持了五百年左右一統文壇的地位被打破,這是唐代古文運動即古文與駢文的一次較量之後的結果。
細解:晚唐文壇在古文運動衰落的同時,駢文開始復興,從某種程度上說,晚唐駢文復興是六朝駢文繁榮鼎盛局面的再現。稍微研究和分析,就會發現因為晚唐與六朝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環境,這是駢文能夠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上自帝王詔令,下至贈答箋啟,無不刻意美化,適會聲韻之學,自西徂東,益助文章之唱嘆,舉世無匹之美文,於焉大盛,幾不復知世有散行文字矣。”六朝時期的文章,諸如辭賦、書札、碑銘、誄祭文、記序文乃至學術著作,各種體裁普遍駢儷化。
晚唐社會風氣與六朝十分類似,社會被一種奢華之風所籠罩。統治者大興土木,貪圖享樂。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就是諷刺統治者驕奢淫逸所作。而晚唐許多文人受到這種國勢衰頹影響,導致文壇形成一種萎靡、繁縟的文風,他們或沉迷於相互之間的唱和交遊,或流連於青樓教坊。
精簡幹練的古文無法滿足這種社會風氣的需求,文壇追求繁縟綺靡的文風,只有注重聲律藻飾的駢文可以滿足。因此,晚唐駢文的復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文人消極萎靡的精神狀態。面對晚唐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藩鎮割、朝綱不舉、社會混亂的大局勢,讓文人深感國家傾頹,國家復興無望,更有文人捲入黨爭之中,不但報國無望、還性命難保。例如發生在公元 835 年的甘露之變,因為消滅宦官勢力失敗,導致大批文人慘遭殺害,更讓朝中文官人人自危,產生一種朝不保夕的焦慮心態。因此,我覺得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在關注外在的國家大事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自身內在的情感,加大了文學作品對於自我書寫的比重。
而除了詩歌以外,駢文是最能滿足文人這種自我抒情需求的文學形式,駢文的對偶性有利於情感的反覆吟詠,而用典的手法恰巧能夠隱晦的表達文人心中對現實不滿卻不敢言明的複雜情感,符合了在晚唐社會環境下,文人抒發內心訴求的條件。所以,晚唐的駢文除了涉及公事朝的駢體政公文以外,多是抒情性極強的個人作品。如李商隱的駢體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祭裴氏姊文》,杜牧的《望故園賦》等。
再分析:除了上述客觀社會環境的外在原因,駢文能夠在晚唐重新主導文壇,還有自身的內在原因。駢文也受到中唐古文運動的影響,吸取古文的優點,不斷自我革新與完善。駢文雖然在六朝時期已經發展到了極致,但是卻逐漸顯露出了自身的一些弊端。比如南朝梁代裴子野作《雕蟲論》,批判駢文過度重視形式美,反對追求繁縟的文風。北周蘇綽、柳虯,隋初李諤等人也相繼發表了類似的觀點。雖然六朝時期的反對駢文者甚眾,但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站出來提倡古文、創作古文,因此,駢文在六朝的文壇主流地位並未隨著反對而被撼動,但是在這個反對繁縟的程中,許多文人將駢文與古文的優點相互結合,不斷創新。
初唐,駢文仍有很重的六朝遺風,華麗繁冗,重形式而輕內涵;直至文壇出現陳子昂、“初唐四傑”,駢文才有了全新的氣息,重新注入了生命力;盛唐,以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為代表的“燕許大手筆”,講究實用,重視風骨,開創了駢散結合的先路;中唐,由於政治改革,儒學復興等原因,古文出現的復興的跡象,陸贄延續“燕許大手筆”的風格,進一步加強駢散融合,並拓寬了駢文的應用領域,讓駢文的使用範圍從單純的抒情延伸到了議論。陸贄駢文雖有駢文之名,其文風確實質樸無華,缺少藻飾,且對偶也並非工整。
筆者認為由於陸贄拓寬了駢文的用途,加強了駢文的實用性,在駢文與古文的抗爭中為駢文爭取了生存空間,因此對晚唐駢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晚唐,李商隱將駢文定名為“四六”,並促使駢文在形式上趨於更加嚴格的限制,但從創作實際來看,李商隱駢文多是駢散並存,其駢文通常都是採用以散句開篇,以駢句議論或是抒情的形式。由此可見,從六朝至晚唐,駢文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吸納散文優點、借鑑散文的過程,不斷地有文學家對其進行調整和完善。這也是在古文運動主導文壇時,駢文也沒有出現斷層,依舊在文壇佔有重要的位置的原因。晚唐駢文復興除了與唐代盛行的科舉取士制度和文人文章創作慣性相關外,與駢文自身吸納散文特點、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以適應文壇需求有著緊密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