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又名峽江或大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區境內的長江干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經過恩施,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千米,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的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跨重慶奉節、重慶巫山、湖北巴東、湖北秭歸、湖北夷陵。除了著名的長江三峽外,全國各地多條河流上都有名為三峽的景點。另有以三峽為題材的詩作。
著名工程有:三峽大壩、三峽水電站、三峽水庫。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豐都鬼城,建築風格奇特的石寶寨、“巴蜀勝境”張飛廟、蜀漢皇帝劉備的託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等景觀。
“長江三峽”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長江三峽——夔門”是第五套人民幣1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地理概述
長江流過四川宜賓後,經重慶江津到湖北宜昌段被俗稱為“川江”,是歷史上巴蜀、黔(透過烏江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通往中國東部唯一的水上通道。
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國大陸第二級階梯巫山山脈,形成了長江上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因而該區域被合稱為“三峽”。
由於不同地區的巖性,三峽有峽谷和寬谷之分,峽谷多位於石灰岩地區,其地岩層質地堅硬,抗蝕力較強,因而河流對其兩岸侵蝕較弱,但垂直裂隙比較發育,水流趁隙而入,對底部侵蝕。
隨河床逐漸加深,兩岸坡谷岩層逐漸失去平衡,沿垂直裂隙崩落江中,形成懸崖峭壁。
而當河流經過比較鬆軟、抗蝕力較差的砂岩和頁岩地區時,河流向兩旁侵蝕作用加強,便形成寬谷。關於三峽的具體形成有不同說法,地理地質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距今7000萬年以前,在燕山運動中,川東和鄂西一帶形成了巫山等一系列褶皺山脈。
它們由西南-東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這些山脈與北面的巴山之間是一個東西相對低凹的地帶,古長江的峽江段便沿此低凹帶向東流去。而隨著該地區地殼的繼續上升,河流下切愈加劇烈,最終形成三峽。
擴充套件資料:
一、三峽水電
自1919年孫中山《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提出構想以後,長江三峽陸續考察、爭論建壩事宜持續了接近100年,直到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44年國民政府聘請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來華考察,薩凡奇對三峽進行了10天的考察,隨後寫下了著名的《揚子江三峽初步報告》。此計劃呈交國民政府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後,引起轟動。
長江三峽又名峽江或大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區境內的長江干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經過恩施,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千米,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的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跨重慶奉節、重慶巫山、湖北巴東、湖北秭歸、湖北夷陵。除了著名的長江三峽外,全國各地多條河流上都有名為三峽的景點。另有以三峽為題材的詩作。
著名工程有:三峽大壩、三峽水電站、三峽水庫。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豐都鬼城,建築風格奇特的石寶寨、“巴蜀勝境”張飛廟、蜀漢皇帝劉備的託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等景觀。
“長江三峽”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長江三峽——夔門”是第五套人民幣1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地理概述
長江流過四川宜賓後,經重慶江津到湖北宜昌段被俗稱為“川江”,是歷史上巴蜀、黔(透過烏江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通往中國東部唯一的水上通道。
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國大陸第二級階梯巫山山脈,形成了長江上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因而該區域被合稱為“三峽”。
由於不同地區的巖性,三峽有峽谷和寬谷之分,峽谷多位於石灰岩地區,其地岩層質地堅硬,抗蝕力較強,因而河流對其兩岸侵蝕較弱,但垂直裂隙比較發育,水流趁隙而入,對底部侵蝕。
隨河床逐漸加深,兩岸坡谷岩層逐漸失去平衡,沿垂直裂隙崩落江中,形成懸崖峭壁。
而當河流經過比較鬆軟、抗蝕力較差的砂岩和頁岩地區時,河流向兩旁侵蝕作用加強,便形成寬谷。關於三峽的具體形成有不同說法,地理地質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距今7000萬年以前,在燕山運動中,川東和鄂西一帶形成了巫山等一系列褶皺山脈。
它們由西南-東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這些山脈與北面的巴山之間是一個東西相對低凹的地帶,古長江的峽江段便沿此低凹帶向東流去。而隨著該地區地殼的繼續上升,河流下切愈加劇烈,最終形成三峽。
擴充套件資料:
一、三峽水電
自1919年孫中山《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提出構想以後,長江三峽陸續考察、爭論建壩事宜持續了接近100年,直到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44年國民政府聘請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來華考察,薩凡奇對三峽進行了10天的考察,隨後寫下了著名的《揚子江三峽初步報告》。此計劃呈交國民政府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後,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