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句踐自回國後,心念會稽之恥,日欲復仇,乃臥薪嚐膽,誓報國恥。當是時也,文種獻計于越王句踐。
文種之所獻破吳之術,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為七術;一說為九術。為七術者,乃一日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日貴糴粟藁以虛其積聚,三日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日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日強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日積財練兵以承其弊。而《越絕書》所述之九術,多了“尊天事鬼”一術,其餘皆有異曲同工之處。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中記載: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此一說,我以為乃句踐故意為難文種之說,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既是君王有意要殺文種,當然需找一個讓人覺得有理的罪名來置其之罪。又據《越絕書》與《吳越春秋》所載,句踐滅吳的二十二年間,文種所獻之計已一一實踐。
文種進諫于越王句踐的破吳之術,細細揣摩,實乃用兵之良策,與孫臏所著《孫子兵法》又有諸多切合點。《孫子兵法》之《始計篇》中就提及“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文種所獻破吳之術中有捐貨幣以悅其君臣,其意為表面逢迎,使人以為忠於吳王,心懷復仇大計,卻因實力尚且不足、敵強我弱而不得不採取軟化政策,使敵疏於戒備,此所謂“利而誘之,卑而驕之”。而“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強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則採取的就是反間計,使吾子胥與夫差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達到“親而離之”之效,最終除去了吳國的一根頂樑柱,一位忠臣,一名智勇雙全的卓越將才。孫臏所述的“五事”己缺其一,乃“將”也。所獻破吳之術的“詭”更在於向吳國借糧,又以熟蒸之糧償之。吳國種其償糧,結果顆粒無收,造成糧食危機。而歷來都有“民以食為天”之說,國家一旦糧食匱乏,極易引起民心動盪,怨聲哀道。後又借伯羆之口,說服夫差大舉伐齊,戰爭又加劇了國家的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文種所獻的破吳之術中還涉及“美人計”。以西施迷惑夫差,使其為博紅顏笑,勞資勞民,建造館娃宮,此舉又引起吳國百姓的埋怨。所謂“道”已失,“法”亦失也。民心之所向才是一個國家存亡的根本,文種的破吳之計其本質上正是基於這種民本思想的。
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敵對政治集團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孫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於是就有“積財練兵以承其弊”之計,結果,吳國大敗。可見,經濟與軍事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
我只是略談了以上幾點自己的看法,並未完全透析文種的破吳之術,但從上面的論述中,就足以見文種確為足智多謀、善於用兵之人。可惜一代忠良並未得好的結果,只在於他只知“將之五德”,卻不知“五德”亦可以喪命也;只知句踐“大德不報”,不知“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實為千古教訓。
史書記載:句踐自回國後,心念會稽之恥,日欲復仇,乃臥薪嚐膽,誓報國恥。當是時也,文種獻計于越王句踐。
文種之所獻破吳之術,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為七術;一說為九術。為七術者,乃一日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日貴糴粟藁以虛其積聚,三日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日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日強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日積財練兵以承其弊。而《越絕書》所述之九術,多了“尊天事鬼”一術,其餘皆有異曲同工之處。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中記載: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此一說,我以為乃句踐故意為難文種之說,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既是君王有意要殺文種,當然需找一個讓人覺得有理的罪名來置其之罪。又據《越絕書》與《吳越春秋》所載,句踐滅吳的二十二年間,文種所獻之計已一一實踐。
文種進諫于越王句踐的破吳之術,細細揣摩,實乃用兵之良策,與孫臏所著《孫子兵法》又有諸多切合點。《孫子兵法》之《始計篇》中就提及“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文種所獻破吳之術中有捐貨幣以悅其君臣,其意為表面逢迎,使人以為忠於吳王,心懷復仇大計,卻因實力尚且不足、敵強我弱而不得不採取軟化政策,使敵疏於戒備,此所謂“利而誘之,卑而驕之”。而“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強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則採取的就是反間計,使吾子胥與夫差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達到“親而離之”之效,最終除去了吳國的一根頂樑柱,一位忠臣,一名智勇雙全的卓越將才。孫臏所述的“五事”己缺其一,乃“將”也。所獻破吳之術的“詭”更在於向吳國借糧,又以熟蒸之糧償之。吳國種其償糧,結果顆粒無收,造成糧食危機。而歷來都有“民以食為天”之說,國家一旦糧食匱乏,極易引起民心動盪,怨聲哀道。後又借伯羆之口,說服夫差大舉伐齊,戰爭又加劇了國家的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文種所獻的破吳之術中還涉及“美人計”。以西施迷惑夫差,使其為博紅顏笑,勞資勞民,建造館娃宮,此舉又引起吳國百姓的埋怨。所謂“道”已失,“法”亦失也。民心之所向才是一個國家存亡的根本,文種的破吳之計其本質上正是基於這種民本思想的。
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敵對政治集團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孫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於是就有“積財練兵以承其弊”之計,結果,吳國大敗。可見,經濟與軍事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
我只是略談了以上幾點自己的看法,並未完全透析文種的破吳之術,但從上面的論述中,就足以見文種確為足智多謀、善於用兵之人。可惜一代忠良並未得好的結果,只在於他只知“將之五德”,卻不知“五德”亦可以喪命也;只知句踐“大德不報”,不知“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實為千古教訓。